四书类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解讀經典,每一個人用自己的心去完成這樣一番體悟,我想,不是一個年頭,一段經歷,一個文憑可以回答得了的。也許這一生中永遠在成長,永遠在感悟,我今天談的是今天的感悟,20年後,30年後,還有那個時候的感悟,21世紀是個多元選擇的時代,人心容易迷惑,大傢要追尋簡單的真理,國學開始復興。《論語》講的就是"人人心中有,口中無"的東西。另外,我們正好趕上大衆傳播時代,現在有《百傢講壇》這些途徑,讓一些有研究的學者,真正用自己的感受去體悟、去激活象牙塔裏的東西,通過大衆傳播這個平臺,還原到每個人心裏去。媒介時代是外在原因,跟多元時代人心呼喚的內在原因,碰在一起,內外相合生成這種現象。作為一名傳媒學者,我的學問一刻沒有間斷過。而嚮大衆講《論語》、《莊子》,也是我的使命。《百傢講壇》的定位是面對初中文化水平的觀衆,要求15歲的中學生能喜歡,要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為了炫耀學問,去和大傢講版本考據,是對大衆的不負責任。面對什麽人要說什麽話,大衆傳媒首先要尊重大衆。
  傳播是形式,古典文化是內容。作為治學的學者,我在大學研究傳媒。作為文化傳承者,我在《百傢講壇》平臺上講讀《論語》。在我身上,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不矛盾,相互激活。
  我的成功不是思想、學問的勝利,而是傳播策略的勝利。我研究傳播,傳播本身有準則,電視傳播非常鬆散,是先天的冷媒體,想讓冷媒介抓住大衆,就要講究傳播策略。你不能講大學裏的儒文化淵源、版本的考據。到大衆傳播平臺上,我信奉"道不遠人",也就是真理離人心不遠,要找到身邊的小故事去詮釋經典。《論語》簡單樸素,流傳千古,但它本身沒故事,跟三國不一樣,不利於傳播。我的傳播策略,就是要在故事情節中,讓大傢感悟道理,讓老百姓活在經典之中,從內心完成喚醒,而不是外在灌輸式的接受。
  我的書之所以交給中華書局出版有這個因素。我父親已經去世多年了,他是搞國學出身的,他對我這個獨生女兒走這條路,影響很大。在《百傢講壇》講完《論語》以後,整理書稿的時候,找到我的出版社有十幾傢,加上找到央視的,有將近30傢,都想要這個書稿。中華書局的同志跟我說得非常坦誠,他們說,我們是一個百年老店,學術實力是可以信任的,衹是市場營銷做得不太有經驗。我們以前從來沒做過這樣的暢銷書,營銷能做到什麽程度,很難說,但是我們很希望能拿到書稿。後來我想了想說:第一,於情,你們是我的父字輩,出於尊敬,要選你們;第二,於理,作為一個學古典文學的研究生,我是讀着中華版的書長大的,在中華書局出一本書,對於我們這個行當的人來講是一種榮譽。從心理上,我對這樣一個百年老店充滿了信任。
  得知我的《〈論語〉心得》要在日本出版,我十分高興,《論語加算盤》打造了日本經濟強國,日本人崇拜孔子,活學活用了《論語》。這本書經孔子第75代直係孫孔健翻譯,在講談社和諸位努力下得以在日本問世,首先我嚮孔健、矢吹俊吉局長、柿島部長、竹石健、笹岡等人表示衷心感謝!
  但是我想,這一生我會讓經典活在生命之中,讓經典活在當下,給我力量,讓我自己的生命在經典裏面不斷成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