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中外建筑的文化脉络:追逐建筑 》
西方的诱惑(1)
刘元举 Liu Yuanju
第一代建筑师的归来
其实,我并不怎么喜欢日本文学,包括先后两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与大江,但是,我却十分敬佩日本的另一位作家井上靖。我钦佩他的原因在于他笔下再现的中国历史题材的作品。比如《杨贵妃》、《天平之甍》。是中国的历史使他变得浑厚起来,也是中国的疆域使他的思维冲出了岛国的羁绊。他的《天平之甍》中是这样描写洛阳古城的:
“洛阳市容,真是名不虚传的大唐两都之一。日本留学僧感到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城市规模与奈良大不相同,繁华气象也不可比拟。这是东周的皇城,也是东汉、北魏、隋代的京师,历史古老,非日本可望项背。”这些留学僧们去长安城转了一天之后,每个人谈了各自的看法。
“荣睿端端正正地坐着,微微挺起胸膛昂然说:‘我看这个国家现在已发达到了顶峰,这是我最深的印象,花已开到了最盛的时候了。学术、政治、文化、恐怕以后就要走下坡路了。’”
“我只是觉得这儿生活着那么多人,其实这些人跟佛教、政治、学术全没关系,他们凭着生物的本能,吃饭、睡觉罢了。” 这就是通过井上靖的笔传递出当年日本留学僧对于盛唐的看法。他们懂得了这座最了起的城市将会因此而衰落。这里边有着日本人的精明之处,也有着中国文化的衰败之处。能够在繁盛时期看到衰落的预兆,这是难能可贵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那种危机感。
历史上日本确实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极深,尤其是在建筑上。奈良这座具有古典意味的城市至今也能够丝丝缕缕地感受到一种遥远的唐风。许多学者在研究日本文化现象时认为日本是“杂种文化”,他们有着惊人的兼收并蓄能力。
我们这个洋洋大国也曾热衷于吸收外来的文化,特别是世纪初以来,我们有着大批的有志之士迈出了国门,踏上寻求真理寻求知识文化之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说,中国文学有两个支系,一个是日本派,一个是欧美派。日本派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欧美派以钱锤书、傅雷等人为代表。这两派对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日本派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而欧美派则更多地认为文学的生活情调。不管这个说法是否精辟,起码它概括了某种现象。文学界是这样走出去的,建筑界呢?
二十年代时,中国一批年轻人先后走出国门,来到了美国的费城。在那座城市的第34街有座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们是赵深、杨廷宝、染思成、陈植等。中国人有种从众心理,我不知道那时候前去那里的学建筑的这几位建筑界名家是否出于这种心理,但是,相互的影响则是无庸置疑的了。比如杨廷宝。他本来是可以学美术,闻一多曾极力劝他;他也可以学物理,他考取了一百分的好成绩,老师也劝他学物理,认为他很有物理方面的天赋。但是,他何以选择了建筑?因为庄俊--这位1914年从美国留美归来的年轻教师。当杨廷宝走进了庄俊在工字厅的那间办公室时,一下子就被一张绘图桌所吸引住了。桌面上摆放着许多精彩的建筑画令杨廷宝称羡不已。他由此认识到了绘画与建筑的关系,他想到了达芬奇,想到了米开朗琪罗,他也想到了父辈的期望,从而确定了最高的人生追求--去美国学建筑。
杨廷宝并不是第一个来到美国学建筑的。第一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是庄俊。他于1888年生于上海,1910年考上清华庚款留学生第二届预备班,被派往美国留学。他到美国就读于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在他之后,是赵深、杨廷宝、董大酉、梁思成、陈植、童 等。这些人属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所共同走上了一条到美国求学建筑的道路。一个历史和文化最悠久的民族到一个最不历史最不文化的国度里取建筑真经,这很有意味。
从中国到美国的路很遥远,但是,对于这些骄子而言,还是够顺利了。只有杨廷宝这位中原大地的质朴儿子在告别家乡父老前往美国时,留下了几多感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目录 | 寻找建筑文脉(1) | 寻找建筑文脉(2) | 寻找建筑文脉(3) | 寻找建筑文脉(4) | 寻找建筑文脉(5) | 寻找建筑文脉(6) | 寻找建筑文脉(7) | 寻找建筑文脉(8) | 寻找建筑文脉(9) | 西方的诱惑(1) | 西方的诱惑(2) | 西方的诱惑(3) | 西方的诱惑(4) | 西方的诱惑(5) | 西方的诱惑(6) | 西方的诱惑(7) | 西方的诱惑(8) | 广州有个佘俊南 | 张锦秋之于西安(1) | 张锦秋之于西安(2) | 建筑学巨擘陈植(1) | 建筑学巨擘陈植(2) | 建筑学巨擘陈植(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