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於丹 Yu Dan
林秀貞不光是養這一戶,她在村裏是見一個養一個,見一傢養一傢。她前後贍養了六位這樣的孤寡老人,而且一定是養老送終。短則七年八年,長則十幾二十年,每一位老人都這樣養過來。
在這三十多年中間,她自己的四個兒女陸續出生,孩子們就把村裏這些老人都看成自己傢的爺爺奶奶,都幫着媽媽去這傢剪剪指甲,幫那傢拾拾柴火,大傢就這樣過來了。
這就是林秀貞全部的事跡,那你說她夠感動中國嗎?"感動中國"的推委會在寫到林秀貞這個人物推薦詞時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而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聖賢。
孔子曾經說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意思是說,仁愛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心中想到這樣做的時候,仁愛就到我身邊了。我們想想,做慈善容易嗎?做慈善也需要條件,沒有錢你就做不了。但是,做聖賢,有時候比做慈善還容易,因為你有心就夠了。
林秀貞最後當選為2006年"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之一。當時節目舞臺上有一座一座的豐碑,每個人物都有一個評語鎸刻在各自的碑上。林秀貞的那個碑掀開後是四個大字,叫做"溫暖世道"。頒奬詞說,三十年來,善良流過村莊,她用自己的心溫暖了世道。
其實,林秀貞最後所做到的境界已經是仁愛了,但是她最初的起點,不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農村婦女的孝敬之心,無非就是把別人傢的老人當成自己傢的老人,如此而已。
我們人類走到今天,也許社會制度在變,但"孝"就不是為人之本了嗎?也許這個理念可以不變。《論語》裏說,"君子務本"。一個人去偽存真,能夠在最樸素的地方見出做人的核心價值,那麽在一片紛亂迷茫之中,或許他就不會走得太亂,或許他不至於走得太遠。
孔子曾經說過:"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睏,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他說,一個人出外則面對公卿,為社會做事,回到傢裏,面對父兄去盡心,有喪事不敢不盡心竭力,而對自己的生活有節制,可以飲酒,但不會被酒睏擾,對我來講,做到這些事有什麽難處呢?
我們看到,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事公卿"和"事父兄"是連在一起的。我們想一想,在今天是不是也一樣?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很多的輝煌,但是永遠也不能忘了腳下的起點,那就是父母對兒女的心。
對於孩子,父母有着太多的牽挂,比如怕他念書念得不好了,怕他為人不夠正直了,惦記他沒有錢買房子,惦記他的車不好被同事笑話了,惦記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麽教育了??父母對兒女的牽挂不一而足。但是,做兒女的問問自己,我們該讓父母操這麽多心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