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魯迅的聲音:魯迅講演全集   》 第1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      魯迅 Lu Xun

  一、太勞苦
  因為中華民族先居在黃河流域,自然界底情形並不佳,為謀生起見,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實際,輕玄想,故神話就不能發達以及流傳下來。勞動雖說是發生文藝的一個源頭,但也有條件:就是要不過度。勞逸均適,或者小覺勞苦,才能發生種種的詩歌,略有餘暇,就講小說。假使勞動太多,休息時少,沒有恢復疲勞的餘裕,則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麽文藝了。
  二、易於忘卻
  因為中國古時天神,地祇,人,鬼,往往殽雜,則原始的信仰存於傳說者,日出不窮,於是舊者僵死,後人無從而知。如神荼,鬱壘,為古之大神,傳說上是手執一種葦索,以縛虎,且禦兇魅的,所以古代將他們當作門神。但到後來又將門神改為秦瓊,尉遲敬德,並引說種種事實,以為佐證,於是後人單知道秦瓊和尉遲敬德為門神,而不復知神荼,鬱壘,更不消說造作他們的故事了。此外這樣的還很不少。
  中國的神話既沒有什麽長篇的,現在我們就再來看《漢書·藝文志》上所載的小說:《漢書·藝文志》上所載的許多小說目錄,現在一樣都沒有了,但衹有些遺文,還可以看見。如《大戴禮·保傅篇》中所引《青史子》說: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捨,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居則習禮文,行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
  《青史子》這種話,就是古代的小說;但就我們看去,同《禮記》所說是一樣的,不知何以當作小說?或者因其中還有許多思想和儒傢的不同之故吧。至於現在所有的所謂漢代小說,卻有稱東方朔所做的兩種:一、《神異經》;二、《十洲記》。班固做的,也有兩種:一、《漢武故事》;二、《漢武帝內傳》。此外還有郭憲做的《洞冥記》,劉歆做的《西京雜記》。《神異經》的文章,是仿《山海經》的,其中所說的多怪誕之事。現在舉一條出來:
  "西南荒山中出訛獸,其狀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西南荒經》)
  《十洲記》是記漢武帝聞十洲於西王母之事,也仿《山海經》的,不過比較《神異經》稍微莊重些。《漢武故事》和《漢武帝內傳》,都是記武帝初生以至崩葬的事情。《洞冥記》是說神仙道術及遠方怪異的事情。《西京雜記》則雜記人間瑣事。然而《神異經》,《十洲記》,為《漢書·藝文志》上所不載,可知不是東方朔做的,乃是後人假造的。《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則與班固別的文章,筆調不類,且中間夾雜佛傢語,--彼時佛教尚不盛行,且漢人從來不喜說佛語--可知也是假的。至於《洞冥記》,《西京雜記》又已經為人考出是六朝人做的。--所以上舉的六種小說,全是假的。惟此外有劉嚮的《列仙傳》是真的。晉的葛洪又作《神仙傳》,唐宋更多,於後來的思想及小說,很有影響。但劉嚮的《列仙傳》,在當時並非有意作小說,乃是當作真實事情做的,不過我們以現在的眼光看去,衹可作小說觀而已。《列仙傳》,《神仙傳》中片斷的神話,到現在還多拿它做兒童讀物的材料。現在常有一問題發生:即此種神話,可否拿它做兒童的讀物?我們順便也說一說。在反對一方面的人說:以這種神話教兒童,衹能養成迷信,是非常有害的;而贊成一方面的人說:以這種神話教兒童,正合兒童的天性,很感趣味,沒有什麽害處的。在我以為這要看社會上教育的狀況怎樣,如果兒童能繼續更受良好的教育,則將來一學科學,自然會明白,不至迷信,所以當然沒有害的;但如果兒童不能繼續受稍深的教育,學識不再進步,則在幼小時所教的神話,將永信以為真,所以也許是有害的。
  第二講六朝時之志怪與志人
  上次講過:一、神話是文藝的萌芽。二、中國的神話很少。三、所有的神話,沒有長篇的。四、《漢書·藝文志》上載的小說都不存在了。五、現存漢人的小說,多是假的。現在我們再看六朝時的小說怎樣?中國本來信鬼神的,而鬼神與人乃是隔離的,因欲人與鬼神交通,於是乎就有巫出來。巫到後來分為兩派:一為方士;一仍為巫。巫多說鬼,方士多談煉金及求仙,秦漢以來,其風日盛,到六朝並沒有息,所以志怪之書特多,像《博物志》上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珠海出版社
第1節: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的第2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1)第3節:在北京第二師範學院的講演(2)
第4節:離騷與反離騷第5節:再論"第三種人"》第6節:關於革命文學
第7節:文學與社會(1)第8節:文學與社會(2)第9節:流氓與文學 革命文學與遵命文學
第1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第1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2)第1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3)
第13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4)第14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5)第15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6)
第16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7)第17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8)第18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9)
第19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0)第20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1)第21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2)
第22節: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3)第23節: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第24節:在中山大學學生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