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历险记
买一瓶可口可乐解渴,在今天真是再容易不过。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当初可口可乐进入中国,一波三折,几乎是一部长篇历险记。
我认识两位引进可口可乐的关键人物:佟志广和孙绍金。两人官阶虽然相差很大,可都是当初引进可口可乐的要角。
佟志广曾任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是我国"入世"谈判第二任首席代表。退休之后,佟老兼任许多机构的教授和顾问,东奔西走。孙绍金当年是引进可口可乐的具体承办单位--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粮)糖酒杂品处副处长,孙老退休之后赋闲在家。
他们二位回忆起当年引进可口可乐的事,至今还是唏嘘慨叹。
话要从1976年说起。当时,中美两国尚未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互相在对方首都设了联络处,年轻的佟志广在中国驻美联络处任商务秘书。
一天,当时的可口可乐总裁马丁来华盛顿找到联络处,向佟志广表达了一个愿望--向中国出口可口可乐。
佟志广现在还记得,从那以后,联络处的冰箱里就多了可口可乐这种饮料。他对我说:"是免费赠送的,美国人精明啊,那时候就瞄上了中国这个市场。"佟志广又说了一个时髦词:"赠饮"。
很快,可口可乐邀请中国驻美联络处商务处官员到亚特兰大的总部参观。佟志广说:"公司管理得非常好,产品质量控制也是我们远远不及的。那是一群非常聪明的人,把水加上点甜味,竟然卖向了全世界,而且让人们把喝可乐变成了习惯。"
1976年,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佟志广告诉美方,现在进入中国"为时尚早"。
他向对方这样解释,新中国建立以后出生的中国大陆老百姓,只在电影里见过可口可乐,而电影里的可口可乐又总和美国兵联系在一起。朝鲜战争之后,可口可乐的形象已经不单是饮料那么简单了。当时的中国还不可能接受可口可乐这个代表西方生活方式的产品。
1977年,佟志广回到国内,进入中粮工作。这一年,马丁访问北京,又找到他。马丁把佟志广约到自己下榻的北京饭店,再次提出可口可乐希望重返中国。
佟志广问他:"你认为现在时机成熟了吗?中国人能接受可口可乐吗?"
马丁说,他们在中国设厂,重点不是卖给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针对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和美国人。至于上次说的美国兵,马丁说,他们和美国兵没有关系,他们不过是卖汽水加甜味来赚钱的公司。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有可口可乐工厂。非洲、亚洲也有很多他们的工厂。他们是商人,哪儿有需要,他们就到哪儿。佟志广听了点点头。
到了1978年,中国政治局势渐渐明朗。经过当时中粮总经理张建华和佟志广等人多方努力,可口可乐与中粮进入实质性接触。在谈判中担任翻译的董士馨回忆说:"当时我们没有中央的红头文件,仅有李先念副总理手写的一张不大的纸条,意思大致是说可以进行此项工作。这张纸条就是中粮引进可口可乐的尚方宝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