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11節:論孝友(2)
李鍌 Li Xian
春秋時代,魯國的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大夫之傢都是魯桓公的後代,位高權重,經常僭禮;有時使用魯公諸侯之禮,嚴重違反禮製。孟懿子屬於仲孫氏這個傢族,其傢族成員中,事親之際,或許有些僭越禮製的言行,因此,孔子藉孟懿子問孝的機緣,扣緊"禮"的精神,闡論實踐孝道之方。
父母在世時,子女事奉雙親,要和顔悅色,善體親心,不可做出違反禮製的事情,而陷父母於不義。父母去世之後,舉行喪葬、祭祀等儀節,更須謹慎將事,嚴守禮製。自始至終,莫不體現禮的精神。必須如此,纔算剋盡孝道。
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大夫之傢,經常使用魯公諸侯之禮,僭越禮法,陷親於不義,固屬不孝。現代社會中,喪祭之禮,鋪張奢侈,或雇兒童,扮演二十四孝;或以電子琴花車演清涼秀,唱流行歌,置禮法於不顧,無哀戚之心情,不知"無違"之旨,怎能剋盡孝道呢?故知移風易俗,孝敬父母,應自遵守禮法做起。
(四)
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為政》第二·六)
章旨
孔子指點孟武伯,做子女的應該身心健康,不使父母擔憂,纔算盡孝。
註釋
①孟武伯姓仲孫,名彘,謚武。孟懿子之子。
②父母唯其疾之憂做父母最擔憂的是子女的病痛。"其疾之憂"即"憂其疾",其,指子女。
析論
子女有了傷病,父母必然憂慮擔心。孝順父母之道,首先就是鍛煉強健的體魄,避免疾病或受傷。而適當的運動、均衡的營養、杜絶不良的嗜欲,都是強健身體、遠離疾病傷痛的好辦法。有些人深夜不歸,好勇鬥狠,戕害身心,難免傷病,怎能不讓父母擔心呢?
有了強健的體魄,還要有健全的心靈。偏激的思維、狠戾的性情、不正常的心理,都會影響健全人格的發展,使得父母憂心不已。因此,做子女的人,除了鍛煉體魄、不違禮法之外,還必須涵養溫厚恭儉的美德,求取知識學問的豐碩,把自己陶冶成身心健全、性情敦厚的成德之人。子女的身心全無疾病傷痛之災,而有德智體群之美,父母還有什麽可憂慮的呢?
孟武伯是個比較霸道無禮的人,孔子用語淺意深、委婉含蓄的言辭,指點他行孝之方,相當耐人尋味。
(五)
子遊①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②。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七)
章旨
孔子論孝,首重恭敬父母。供養父母,衣食無缺之餘,尤須體現"敬"的精神,纔算剋盡孝道。
註釋
①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吳人。小孔子四十五歲。
②是謂能養衹是說能供養父母就行了。養,音yànɡ。
析論
子女的生命來自於父母,父母的恩德,有如天之高廣,海之深邃;因此,尊敬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一般人事奉雙親,總是以為滿足物質的需求,或者剋盡菽水之養,就算實踐孝道了。其實根據《禮記·祭義》,那衹能稱為"養",算不上"孝"。就好比犬、馬等傢畜,受主人飼養,可是主人對它們呼來喚去,毫無敬意;子女事奉雙親,若衹是滿足了父母的物質生活,卻不時時對父母存着恭敬之心,表達出子女的關懷和依戀,使父母感到安慰,那麽,孝養父母和飼養犬、馬又有什麽區別呢?孟子曾以"養志"尤重於"養口體"的道理闡發孝道,或許就是對孔子的主張,作更具體的說明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