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权利赢家   》 第11节:布莱尔工党神童冠英伦(2)      王志俊 Wang Zhijun

  布莱尔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引来了非议,党内有些人给他送了一个绰号——“托尼·布乐” (“Blur”为“使……模糊不清”之意);也有些人认为他提出的新政策基本都是撒切尔—— 梅杰保守党政府和美国克林顿民主党政府所实行政策的复制品,因此他是“学克林顿,偷撒 切尔”。布莱尔不理睬这些,在他看来:“工党是一部列车,如果你驾驶它高速运行,车上 所有的人不是异常兴奋,就是眩晕呕吐,这样你就没有任何麻烦。但是,当你停下时,他们 都会从车上下来并争论车子该向什么方向开。” 布莱尔之所以铆着劲推进改革,是因为他深知通往唐宁街的道路是漫长和崎岖的,他必须 通过重塑工党形象赢得选民。工党在野18年,这对布莱尔既是机会更是巨大的压力。说是机 会,因为选民的求变心理强烈;说是压力,因为他在此次较量中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否则, 工党的卧薪尝胆就毫无意义。 1997年3月17日,布莱尔率领的工党与梅杰首相领导的保守党的较量开始了倒计时。就在 这一天,梅杰首相谒见女王后宣布于5月1日举行大选。梅杰在宣布举行大选消息的记者招待 会上,尽量显得轻松自信。他声称,保守党是给英国带来变化的政党,英国需要继续变化, 英国的变化需要保守党。 梅杰希冀选民不要忘记保守党政府过去几年里取得的政绩,但持续低迷的民意,显得与 梅杰的愿望背道而驰,因为一年多来多次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工党的支持率 始终领先保守党20个百分点上下,使得这场政治角逐的高下已经相当分明。更耐人寻味的是 ,就在梅杰宣布大选开坛的第二天,曾为梅杰在1992年大选中摇旗呐喊的《太阳报》在头版 以《〈太阳报〉支持布莱尔》的醒目标题发表文章称:“梅杰是个正人君子,他已尽了最大 的努力。”但是保守党内部的“腐败和严重内讧”使其不击自溃。保守党实在“太累了”, 它需要“休息”。目前,英国需要的是一个“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且具有远见、决心和胆 识的领导人”,人们“寄希望于布莱尔”。 《太阳报》是报业大王默多克在英国发行量最大(近500万份)的报纸,号称拥有1000万读者,它在大选竞选活动刚开张即宣布“反戈”,发表“效忠布莱尔”的文章,不啻是对 出身寒门、47岁执掌相印的梅杰和他的保守党致命一击。默多克与布莱尔相识于1995年的夏 天,当时,布莱尔应邀出席了由默多克的亲信在澳大利亚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并发 表了精心炮制、深讨默多克欢心的演说。此后,二人多次秘密接触,默多克和 他控制的舆论传媒也就对布莱尔“越来越喜欢”了。 面对舆论呼声日益看涨,布莱尔却表现得相当谨慎。他告诫手下:“民意测验结果与大选 事实不符的例子太多了,不能轻信于它,胜利还未到手。”为此,他还特地请来曾两次帮助 克林顿总统赢得大选的美国舆论大师斯特凡诺普洛斯,向他请教竞选技巧,并接受了斯氏提 出的五点建议:多利用身为律师的夫人,让她更像一位家庭主妇;让孩子参加进来;在公开 场合多带些感情色彩,使自己显得更为脆弱,以抵消自己的“虚情假意”外表;停止接受关于政治问题的令人厌烦的采访, 改为在电视节目中同爱好足球的喜剧演员斯金纳交谈聊天;把保守党人描绘为极端分子,他 公然指责梅杰要把靠养老金度日的老人扔到街头,气得梅杰说他无中生有…… 就保守党而言,在人们心目中也的确不可救药。梅杰政府上台伊始,便违背了不增税的承 诺,加重了选民的负担;在欧洲政策上,梅杰在保守党内亲欧派和怀疑派之间搞平衡,时而 强硬,时而软弱,举措失据,经常食言;另外,政府在选民所关注的犯罪、教育、医疗、福 利等一系列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也使选民不满。保守党分裂加剧,党内人士勾心 斗角,梅杰时时受到派系斗争的掣肘,地位虚弱。5年来,保守党内丑闻迭起,已有近20名 内阁大臣和政府要员因营私舞弊、经济丑闻和桃色事件而引咎辞职,从而成为英国历史上丑 闻曝光最多的政府。正因为如此,虽然近几年经济不断好转,失业率下降,通胀率降低,但 大多数选民仍对保守党自1979年以来操纵的表演感到腻味,强烈希望工党上台,给沉闷的政 坛带来新鲜空气,给选民带来新的生活和变化。 这一切注定了好运气正向托尼·布莱尔走来。1997年5月2日,大选结果揭晓,工党获得下 院659个总议席中的419席,以压倒优势击败了已连续执政18年的保守党。中午,在梅杰神色 黯然地递交辞呈后,喜气洋洋的布莱尔进入白金汉宫晋见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请求组成新一 届内阁。英国历史上第五位工党首相诞生了。 布莱尔曾豪情满怀地说:“我从政不是为了呆在反对党的席位上。”现在,他已挑战成功 。伦敦蜡像馆的工作人员已把梅杰的蜡像从世界各国领袖的展厅移走,迅速换上了布莱尔的 蜡像,不少游客竞相与之合影留念。 快乐家庭 1997年5月2日,对于布莱尔一家来说,无疑是人生最美妙的一天。早上6时左右, 布莱尔 和妻子切丽·布思刚从祝捷会回到伊斯灵顿的家,20名支持者手持象征工党的红玫瑰早已等 在那里,而在屋内等着他们的,则是已在电视上看到父亲获得胜利情景的三个孩子:13岁的 尤安、11岁的尼古拉斯及9岁的凯瑟琳。今天,他们获准不用上学。 屋子外的墙上,挂着由儿子亲手画的一幅色彩鲜艳的海报,上面写着:“如果你在大选日 晚上会归家的话,请在此签名。”布莱尔夫妇看到后开怀大笑,并开玩笑地在上面签了名, 然后拿起牛奶工人送来的4瓶牛奶及鲜橙汁,向支持者挥手后回到屋内。就在这时,布莱 尔的手机响了,那是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祝贺电话。 5月3日清晨,切丽·布思被一阵门铃声惊醒。她睡眼惺忪,头发蓬乱,穿着一件蓝灰色的 短睡衣,走到楼下,把门打开—— 迎接她的是一片刺眼的镁光灯和一大团鲜花,一排摄影记者纷纷把镜头对准了她。她这才 想起,昨天,她的丈夫已在大选中获胜,成了新首相,她自己已成了英国的第一夫人。她连 忙用睡衣裹紧身体,闪到一边,打手势让送花者进屋。 42岁的切丽出生于利物浦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父母都是电视演员,60年代曾因出演轰动一 时的电视剧《至死不渝》而走红英伦。但是,她的父亲是个臭名远扬的酒鬼和风流之徒,在 切丽只有7岁时便离家出走,先后跟过3个女人。母亲只有靠在一间卖油煎鱼炸土豆的店铺打 工,含辛茹苦地把她和妹妹拉扯成人。 1975年,切丽以优等生的成绩从伦敦经济学院毕业,拜著名律师亚历山大·欧文为师,在 他的律师事务所里实习。在那里,她认识了欧文收的另一名弟子托尼·布莱尔。共同的抱负 和对事业的追求,使这对师兄妹的关系日益密切,两人很快坠入了情网。1980年这对有情人 携手走进教堂,结成秦晋之好。 切丽比布莱尔更早涉足政坛,可惜几次参选都未能如愿。1983年她与布莱尔同时竞选议员 ,她落选了,而布莱尔却成功了。从此,她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梦,专心致力于律师事务,尽 量不介入丈夫的事务,恐有人指责她在幕后影响丈夫。在专业上,她有着骄人的成就,作 为一名公共和雇佣法专家,她受理了无数性别、种族和残疾歧视,家庭暴力,儿童虐待,性 骚扰及工会纷争、同工同酬等案例,为受伤害的人们特别是妇女和儿童打抱不平,争取合法 权益。1995年,才华出众的切丽成为伊丽莎白女王的一名法律顾问。1996年,她还取得了地 方法庭兼职助理法官的资格,并被《律师》杂志评为该年度英国法律界的“风云人物”。她 的收入丰厚,年薪高达25万英镑(约为40万美元),比夫君布莱尔高8倍,简直有点令老公汗 颜。但切丽不爱出风头,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以至于她当上第一夫人后,外界对她还不甚 了解。这位博学多才、英国20世纪最年轻的第一夫人幽默而富有哲理地说:“我曾是某名人 的女儿,现在是某名人的妻子,希望将来是某名人的母亲。” 布莱尔夫妇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相互体贴。切丽全天工作,其忙碌程度不亚于丈 夫,在大多数周末,她不得不把成摞的案卷带回家中加班处理。这样,许多家务不得不落在 布莱尔身上,甚至包括给小女儿凯瑟琳换尿布,接送孩子上学,下厨房做饭,逗孩子玩。在 他看来,“唯一能使我保持人情味的事是与孩子在一起。”布莱尔和妻子闲暇时喜欢看电影 、戏剧和参观艺术展览,他本人喜欢听“枪支和玫瑰”乐队的最新CD专辑唱片,有空时也操 起吉他弹弹他在牛津大学时喜欢的曲子。与许多在年轻时就达到事业顶峰的人一样,他最大 的烦恼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孩子们太小,他们对利 物浦足球队战胜曼彻斯特队更感兴趣,而不关心我在党的会议上的发言。” 事实上,切丽也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尽可能地支持丈夫的事业。布莱尔身担工党大任后,她在丈夫身上所花的时间更多了。大选刚开始时,她对传媒耀眼 的闪光灯、吹毛求疵的报道很不习惯,但她很快便决定为丈夫的竞选作出自己的“牺牲”: 她专门做了一个新的发型,换上了名牌衣裳,并请了一名教练帮助她练健美。由于她长得漂 亮,而且打扮得好,被《泰晤士报》评论为“英国妇女着装的典范”,“她发型的风格连一 向动摇不定的保守党人都没有理由不接受”。此外,她还破例同意将她一直保持的娘家姓暂 时改为夫姓,并以一个温柔、娴美的形象,陪伴在丈夫的左右,四处奔波,游说拉票。但对 这样一个新角色,她并不像做律师那样驾轻就熟,她既沉默又温顺,还常常抓着丈夫的衣袖 。 在选战中,这对智商很高的夫妇却演砸了一场精心设计的“竞选戏”:为了拍摄一个有关 工党学校教育计划的宣传片,布莱尔夫妇联袂赴伦敦中部的一所小学进行访问。当时切丽刚 刚指点完一名十岁学童汤姆做算术,不知情的布莱尔随后对小汤姆说这道题做错了,天真无 邪的小汤姆自然指出那是切丽所教。虽然布莱尔马上和切丽打着哈哈,试图掩饰窘境,但还 是被敏感的记者捕捉到了。这虽然是个小插曲,却也给保守党人留下了笑柄:堂堂大律师连 小学数学题也会算错,怎能放心让她去相夫治国? 好在这出尴尬的“竞选戏”并未影响布莱尔一家搬到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官邸。然而当他们 一家子看了新居之后,又为首相府空间过于狭小,难以容纳一个五口之家而烦恼起来。唐宁 街10号因是英国权力中心的历史象征而闻名于世,但论及它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空间,与美国 华盛顿的白宫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其外貌毫不起眼,内部空间更是狭小局促,与 其响当当的名气实有一段距离。它如果仅作为首相的办公场所尚可凑合,如果同时作为首相 官邸,想在此享受天伦之乐,则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布莱尔的3个幼龄子女需要安全保护 ,光是每天上学、放学就必须经过3道检查岗哨,正值好动年龄的他们必须适应每天与大批 警卫打交道的生活方式,若有外国元首到访做客,孩子们的行动尚需受到限制。为了解决首 相的“住房危机”,工党领导层便把脑筋动到了隔壁11号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所住的楼顶: 在那里辟出一间大房子和一间餐厅,加盖一间专给首相夫人享用的书房,另增加两个房间作 为3个孩子的游戏间和保姆房。布朗如今是个单身汉,房子是够住,也就答应了。布莱尔未 治国先齐家,然后又给新闻界写了一封信,呼吁尊重他孩子的隐私权,“尽量让他们过正常 人的生活”。 至于才思敏捷的切丽,之前有人问她:倘若有一天您丈夫当上首相,您是否会放 弃自己的职业?切丽毫不客气地瞪了对方一眼,反问道:“您能告诉我应该放弃的理由吗?” 她成了唐宁街10号第一位全日工作的女主人。她安顿好新居,脱去身上的名牌服装,披上黑 色的法衣,精心梳理的短发上罩着卷曲的银白假发,坐在高高的法官席上,又干起了老本行 。 阔斧整山河 1997年5月5日,英国新首相布莱尔任命了内阁23名成员,宣布新政府组成完毕。内 阁班底 中,只有一位年纪超过60岁;内阁还包括5名印度裔、4名黑人,另有5名女性成员。可谓年 轻化、多样化,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然而,保守党在位18年,使布莱尔的内阁成为本世纪最没有政治经验的政府。布莱尔自己 就从未 担任过政府重要职务,甚至连地方政府的管理经验都没有,他的大臣们不仅相对年轻,而且 也是治理国家的门外汉,他们能否使各职能部门运转自如,自然是个问号。也就是说,人们 刚把布莱尔的“新工党”轿子抬到了唐宁街,又不禁为他的“新政府”能否顺利航行而忧心 忡忡起来。 走马上任的布莱尔决心打消人们的顾虑,他宣称在内政外交上都要有一个“新开端”,竭 力塑造一种与前保守党政府不同的形象和风格。 这位新首相要求阁员在开会时直呼他的名字“托尼”,以显示全体内阁有如大家庭般亲密 ;他为150年前爱尔兰马铃薯歉收发生大饥荒时,英国身为统治者却弃之不顾的行径首次提 出道歉;决定开放唐宁街10号给学童参观,以拉近和民众的距离。 布莱尔运用改革工党的成功经验,对陈旧的政治机器动手术。他首先以提高效率为由,将 每周二、周四举行的首相质询合并在每周三举行,总时间仍维持原来的半小时不变;还打算扬 弃国会一些陈腐的仪式,如在表决途中下议员若要提出质询必须头戴特定的帽子,议员若想 叫记者离席,必得向议长高喊“我侦探到有陌生人在场”制式句子;他还想废除百年来 律师必须戴银白假发的传统。
  他大举从外界延揽人才,使得首相府政治任命的职位从常规的40位增加为60位。而他的特 别顾问则一口气聘了53个,且自行定了政治顾问的薪水,不受文职官员调薪的限制,供应这 些顾问的人事费每年便要1800万英镑。他效仿克林顿把竞选期间运筹帷幄的军师班底安插进 首相府,尽管部会政务委员曼德森、办公室主任鲍威尔、新闻主任坎贝尔3人都是政治任命 ,但却被赋予指挥各部会的权力。每天早上9时,布莱尔和3人召开策略会议,讨论新构想 并审查各部会的政策方案与新闻发布方式,这打破了传统的政治伦理。 对管理内阁队伍,布莱尔也别出心裁地琢磨出了一套“家法”。他亲笔制定了严格的公关 守则,各部会首长在政策付诸辩论前不得发表高论,政务官向媒体曝光或投书报章必须经首 相府的批准,甚至议员发表文章也得先经过检查。 布莱尔烧起的革新之火烈焰熊熊,在内政和外交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 他一直表示要将教育放在首位,率先出台了自1944年以来最重大的改革措施,重点是狠抓 基础教育,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等,还宣布大学生不再享受免费教育,以便将更多的经费 用于教育改革。在经济上,他放权中央银行自行调整利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医疗、养老金 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他还决定向地方政府授权,进行伦敦市长选举, 从而改变了伦敦10多年来没有市长的局面。9月1日,苏格兰全民公决通过自主议会,并赋予 议会部分征税权,完成了自1922年爱尔兰独立以来英国历史上最大的宪政改革。9月18日, 威尔士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全民公决。9月15日,英国政府首次实现了与1905年成立以来一 直争取独立的新芬党直接展开谈判,开始向全面和平解决北爱尔兰问题迈出关键的步伐。尽 管布莱尔在大选期间曾对解决上述问题作出承诺,但以上任4月之期限,改革英国290年沿袭 下来的宪政(1707年,苏格兰被迫取消自己的议会,与英格兰、威尔士组成目前的国会),并 为解决半个世纪以来令历届政府颇感头疼的北爱尔兰问题打破僵局,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在外交上,布莱尔深知自己很嫩,缺乏舞台经验,因此在上台后不到一个月,便邀请身为 反对党元老的撒切尔夫人来唐宁街切磋治国方略,就欧盟、英美关系、俄罗斯等问题交换了 看法。布莱尔长期以来对撒切尔夫人在位时果敢的领导作风十分赏识,而撒夫人认为布莱尔 极有风度,且思路开阔,早在大选前就公开表示了对他的赞扬。根据“铁娘子”的点拨,布 莱尔改变了过去保守党政府在一些问题上同欧盟“对抗”的做法,采取积极对话的姿态,使 政府和欧盟的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他还采取措施加强了英国与美国的传统关系。 然而布莱尔的一些动作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非议。10月13日,布莱尔在举 行北爱尔兰问题谈判的斯托蒙特秘密会见了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领袖亚当斯。结 束会晤后,布莱尔出现在一个商业中心想给小女儿买件玩具,一群示威者将布莱尔一行包围 起来,他们戴着塑料手套,叫嚷布莱尔的手因与“凶手的手相握而被感染”,有人甚至辱骂 他是“叛徒”。警察与保镖见状赶紧组成保护圈,将其拖入附近的一家银行才得以脱身。 而布莱尔的一些小细节也成为政治攻击的话柄。例如他上任后工作行程排得滴水不露,为 节省时间,他不惜动用20万英镑公款租用一架“协和号”飞机,以载他出席在美国丹佛举行 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他口口声声要太太远离政治,却指派两名由财库支付薪水的私人助理 供自己的太太切丽差遣。切丽在陪夫君出席丹佛七国峰会的4天内,布莱尔专门雇请伦敦一位著名 美发师前往,并让他太太也享受了一把:坐头等舱、住豪华酒店、泡俱乐部。 而切丽为打理头发一共用去了2000英镑,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按英国普通妇女的打扮标准 这笔钱足够用上5年的时间。英国的新闻界知道后,对切丽的这一挥霍行为大加谴责。面对 突如其来的“头发事件”,首相府发言人只好专门向记者通报说,切丽为美发所花的一切费 用都是掏自己的腰包,虽然英国政府规定,首相夫人随同首相到外国访问时的洗理费可以报 销,但切丽并不想占用纳税人的一个子儿的便宜。 布莱尔打破传统的做法也涉及到了王室。他拒绝接受“长期任职政坛等于贡献国家社会” 的观念,宣布不再向女王推荐那些为党效忠服务的资深国会议员加封晋爵。他曾派助理询问 王室,可否将首相逢周二傍晚必须晋见女王的惯例改一改,以迁就布莱尔繁忙的工作时间。 这个建议马上引起白金汉宫的不安,因为女王每周二傍晚召见首相虽是例行公事,却是王室 权威的重要象征。部分王室顾问由此担忧,恐怕布莱尔政府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会影响首 相与王室之间的和谐关系。当克林顿总统对英国进行只有一天的“工作访问”时,因为布莱 尔没有安排克林顿与女王见面,白金汉宫的高层人士即向《星期日泰晤士报》透露了女王的 愤怒。其中一人说:“首相府竟然没有人肯花一点时间打个电话问问女王是不是希望克林顿 私下见她,哪怕是喝杯茶也好嘛。这真是一件极端无理的事。”他们觉得布莱尔太过“自尊 自大”,因为在英国的政治制度下,首相虽然是一国的实权领袖,但他终究是女王这个名义 上的国家元首的臣子。由于工党向来推崇“共和制度”,主张改革传统的君主立宪制,废止 上议院的世袭制,而布莱尔上台以来,一直以总统级国家元首的姿态出现,就连传媒舆论也 把布莱尔一家视作英国“第一家庭”,这似乎有“以下犯上、抢女王风头”之嫌。 不过事实证明,他干得还不错。2001年6月,他领衔的工党在大选中再度获胜。2005年5月 6日,恰巧是布莱尔52岁的生日。这一天,上帝对他格外垂青:他率工党又赢得了英国大选 胜利,将在唐宁街10号再干上4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河南文艺出版社
第1节:小布什政治游戏的幸运儿(1)第2节:小布什政治游戏的幸运儿(2)第3节:小布什政治游戏的幸运儿(3)
第4节:小布什政治游戏的幸运儿(4)第5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1)第6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2)
第7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3)第8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4)第9节:小泉纯一郎怪人称雄日本(5)
第10节:布莱尔工党神童冠英伦(1)第11节:布莱尔工党神童冠英伦(2)第12节:法国若斯潘魂断爱丽舍宫(1)
第13节:法国若斯潘魂断爱丽舍宫(2)第14节:法国若斯潘魂断爱丽舍宫(3)第15节:法国若斯潘魂断爱丽舍宫(4)
第16节:普京莫斯科的铁腕主人(1)第17节:普京莫斯科的铁腕主人(2)第18节:普京莫斯科的铁腕主人(3)
第19节:施罗德穷孩子叩开总理府 (1)第20节:施罗德穷孩子叩开总理府 (2)第21节:施罗德穷孩子叩开总理府 (3)
第22节:贝卢斯科尼黯然下台(1)第23节:贝卢斯科尼黯然下台(2)第24节:他信大亨总理直面法庭(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