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據《史記?楚世傢》記載:周成王時,楚國始以子爵封於荊蠻,姓芈氏,居丹陽。到了春秋時期,王室衰微,中原諸夏處於一片混亂之中,而楚國的政局卻相對穩定。它先後徵服了江漢流域的一些方國,逐漸強大起來。楚君熊通在位時,公然與周王室分庭抗禮,自尊為武王。楚武王不斷用兵,楚國的疆土迅速嚮北擴展。楚文王伐申滅息,繼續開拓進入中原的通路。楚成王即位後,又把進攻的矛頭對準扼守中原咽喉通路的鄭國。這引起了華夏各國的不安,齊桓公率諸侯大軍南下攻楚,迫使楚國在召陵會盟。
  召陵之盟暫時阻止了楚軍的北進,楚成王移兵江淮,臣服隨、
  唐等國,儼然成為江漢流域的霸主。
  楚成王在位四十六年,頗有作為,使楚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和影響空前提高。但他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主意不堅,欲廢長立幼,終於導致宮廷政變,身死子手。
  饞殺鬥勃
  按周公所定的“宗子維城”的世襲製,楚國的王位繼承人當屬長子商臣。但楚國地處江南,風俗習慣自於華夏不同,王權嗣位常由少子。中原諸夏把楚國視為異族,稱其為荊蠻。為利於北上圖霸,楚成王打算改變以往的做法,在華夏諸國視為維係社稷宗脈嗣位的大事上,依照周禮,立長子商臣為王位繼承人。這樣,既可以表示自己尊周的誠意,也可以免去宮闈之爭。但他又怕這種做法有違楚國的風俗習慣,引起人們的不滿。所以一時猶豫不决。
  年長的商臣和其他王弟相比,頗多心計。他經常把珠玉環佩等小玩意兒送給成王身邊的近臣,是以知道宮內的消息。商臣見父王猶豫不决,惟恐別人得到嗣位,便加緊活動,多給近臣送東西,請他們美言,自己則藉進宮請安的機會,在楚成王面前表現得十分勤勉恭謹。
  楚成王滿耳聽到的是稱贊商臣的美好話語,滿眼看到的是商臣的謙謙有禮,終於下定了立商臣為太子的决心。他對令尹鬥勃說:“商臣有祖宗遺風,必能承擔大任,其年紀又長於諸子,寡人欲立商臣為太子,愛卿以為如何?”
  商臣的舉動,鬥勃早已看得清清楚楚,見楚王垂問,便直言不諱地回答說:“大王年事不高,何必早立太子?即使要立太子,也不能立商臣。一來楚君嗣位,立少不立長,歷代都是這樣,大王不能壞了先祖的規矩;二來商臣之相,蜂目豺聲,性情殘忍,陰險狡詐。現在因為愛他便要立他,以後心裏厭煩便要廢黜他,您這樣做,必生禍亂。請大王三思而行1
  但是,楚成王不聽鬥勃勸諫,還是立商臣為太子,並安排潘崇做他的師傅,同日遷往東宮。
  商臣聽說鬥勃反對立自己為太子,心中憤恨,伺機想除掉鬥勃。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一代霸主晉文公病逝。許、蔡兩個中原姬姓諸侯國叛晉附楚。晉國新君晉襄公拜陽處父為大將,興師討伐。楚成王早有北進中原的雄心,認準這是一個好機會,便令鬥勃為主將、成大心為副將,率楚軍援救許、蔡。楚軍日夜兼程,很快抵達泜水岸邊。
  兩軍隔泜水相持兩個多月,眼看到了年底,晉軍糧草將盡,士卒鬥志鬆懈,陽處父不免暗暗着急起來。他意欲退軍,既怕被楚軍窺破內情,乘勢追擊;又嫌避楚惡名,被世人恥笑;還擔心本國朝野上下反對。斟酌再三,陽處父終於想出了一個體面退軍的辦法。於是,他喚過使臣,密囑幾句,派其徑到楚軍大營,傳語道:“小臣奉鄙軍主將之命,特來相告:兩軍如此相持,勝敗終難分曉,白白耗費軍資,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將軍如欲决戰,鄙軍願退回一捨(三十裏)之地,讓將軍濟水布陣,决一生死;如果將軍不肯過河,那麽就請後退一捨之地,讓鄙軍渡河南岸,再决勝敗。鄙軍主將駕馬立車,專候將軍之命。”
  一聽此言,鬥勃拍案而起,憤然道:“晉師淹留在外,時日已久,師老兵疲,早已不堪一擊,奈何不自量力,出此大言,欺我不能渡河嗎?傳令下去,秣馬厲兵,旦日飽食,渡河進擊晉師1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
目錄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毒美人禍亂邦國(1)毒美人禍亂邦國(2)
毒美人禍亂邦國(3)毒美人禍亂邦國(4)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