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36位中国当代学人自述:精神历程 》
第11节:中国性文化的30年变迁(2)
曹保印 Cao Baoyin
婚外性活动与同居
婚外性活动也是人类性行为改变的一种主要形式。社会学关于婚外性行为的研究发现:婚外性关系在美国男性中介于20%至50%之间,在女性中介于10%至69%之间。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男性45%,女性42%;在芬兰,男性44%,女性19%。根据我在1989年所做的一项北京市随机抽样调查,样本中承认有过婚外恋的人占调查对象的比例是6.4%。
在西方国家,最主要的变化是女性婚外性行为增加较多。例如在美国,金西调查中女性有婚外性行为的比例是26%,目前已增至30%到36%。男性婚外性行为比例仍保持在40%到50%之间。
婚外性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非婚同居。它与典型的婚外恋性活动的区别在于,同居当事人多为单身者,而不是像典型的婚外恋那样,至少有一方在婚。同居者的特点是保持一对一的关系,维系关系的力量主要靠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二人关系中的劳动分工不如婚姻关系中的劳动分工那么明显,相互的性满足是同居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现代化及其后的社会中,同居现象大量增加。在美国,金西时代只有下层社会的人会同居,现在各阶层的人同居者都很多。
根据1990年调查,美国有40-50%的女青年到30岁时会有同居经历,1988年当年有4%的人同居。同居在美国虽有增加,但远远达不到瑞典的程度,在瑞典,90%的成年人有过同居的经历。已婚者中有99% 婚前曾同居。在法国,这一现象从数量上已具备了具有统计学重要性的规模。1977年5月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8-19岁年龄组中,有10%的人同居。在同一年龄组中,已婚者中的30%在婚前有过同居经历。
如何对待日益增加的同居关系,西方许多国家都在现实需要和利益团体的积极督促下创立了一些新的对策。1989年,纽约州法通过批准同居者注册家庭伴侣关系(domestic partnership),美国还有一些城市也承认了这种关系,目的是使同居者享有同已婚者相似的权利,例如,在买保险时可以将一对同居者视同于一对夫妻。瑞典、丹麦和法国也批准了家庭伴侣关系的立法提案。根据家庭伴侣关系法,同性恋伴侣除孩子的收养权和监护权以外,将享有与异性恋夫妻同等的权利。
同 性 恋
最近几十年间,同性恋解放运动是世界性变迁潮流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各种与众不同的性倾向中,同性恋是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少数族群。在美国,根据统计,同性恋者占人口的3-4%。在英国人口中,有约10%的人自己承认是同性恋者。由于同性恋者较多地集中在大都市中,世界各大城市的调查都表明,同性恋者约占到城市人口的10%。因此在美国一些大城市以及香港这样的都市社会中,都有所谓“十分之一会”这样的同性恋组织,就是指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同性恋解放运动最引人注目和令一些受异性恋霸权思想影响过深的人感到恐惧的是:同性恋是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为快乐的生活方式而登上社会这个大舞台的。“同性恋生活方式”以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结构出现,它的主要特征是使得人们拥有一种强烈的情感生活,而同时并不必须拥有一种稳定持久的关系。这是一种不寻常的非一夫一妻制的人际关系。
按照激进派的观点,同性恋运动具有一种超越了同性恋者自身的前景,它很有可能形成一种更广义的文化,一种发明出新的人际关系、生存类型、价值类型、个人之间的交往类型的文化,这一文化是真正全新的,与既存的文化形式既不相同,也不是添加在既存的文化形式之上。如果这是可能的话,那么同性恋文化将不仅是同性恋者所做的同性恋的选择,它将创造出新的人际关系,它的某些方面可以传递到异性恋关系中去,影响整个社会的性规范。
在同性恋者和自由派思想者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在北欧、北美、澳洲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同性恋婚姻已经获得了合法地位。正如福柯与拉康共进晚餐时说过的一句话:“只要男人之间的婚姻尚未被接受,就不会有文明。”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对同性恋的看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天真和幼稚。虽然中国没有同性恋恐惧症,但对同性恋普遍的无知却达到令人沮丧的程度。自80年代以来,由于学界和大众传媒对同性恋现象的关注,这种无知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变。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在同性恋问题上有自己的优势:在我国的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残酷迫害同性恋的记录;从未有人因同性恋活动被判死刑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个别例外,应按非常时期的特例看待,不具典型性);公众舆论对同性恋一向比较温和。
在我看来,造成目前中国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往往凭世俗的平常心和直觉来评价人与事,人们认为,同性恋既然不会伤害他人,就与他人无关,因此不会对同性恋有太严酷的看法;第二,中国文化强调生育价值,由于同性恋活动不会导致生育,所以容易被人忽视,不以为是什么严重的罪行;第三,这种态度也许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从来很有信心,从不担心被异己的文化所同化。人们对于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往往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不至于残酷迫害它。福柯早就把中国的性文化与古希腊、古埃及、古日本相提并论,认为我们有西方所没有的长处,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性文化善加利用,完全可以在同性恋问题上为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做出妥善处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的榜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序言 | 第3节:30年中的若干记忆片段(1) | 第4节:30年中的若干记忆片段(2) | 第5节:30年中的若干记忆片段(3) | 第6节:30年中的若干记忆片段(4) | 第7节:我当人大代表的故事(1) | 第8节:我当人大代表的故事(2) | 第9节:我当人大代表的故事(3) | 第10节:中国性文化的30年变迁(1) | 第11节:中国性文化的30年变迁(2) | 第12节:中国性文化的30年变迁(3) | 第13节:向权力诉说真理(1) | 第14节:向权力诉说真理(2) | 第15节:向权力诉说真理(3) | 第16节:向权力诉说真理(4) | 第17节:憧憬是照亮心空的太阳(1) | 第18节:憧憬是照亮心空的太阳(2) | 第19节:憧憬是照亮心空的太阳(3) | 第20节:我的平反路(1) | 第21节:我的平反路(2) | 第22节:我的平反路(3) | 第23节:我的平反路(4) | 第24节:我的平反路(5)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