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The era of the text but also touching   》 第11節:輕薄文學(1)      劉紹銘 Liu Shaoming

  輕薄文學
  一
  “輕薄文學”一詞,切忌望文生義。
  詩人瘂弦,封筆二十多年。然以“貓臉的歲月”聞於世的一代詩才,吐屬不凡,即興所得,每多佳句。
  1988年5月29日《中國時報》的“開捲”版,以“稱稱看這些書有多重”為題,邀學者專傢發表意見,檢討近十年來臺灣地區受歡迎的“文類”和坊間暢銷書籍的特色。
  瘂弦的說法真像“如歌的行板”:
  ·短短的篇章
  ·甜甜的語言
  ·淡淡的哀愁
  ·淺淺的哲學
  他給這類書起了一個名字:輕文學。
  輕文學大都“輕、薄、短、小”,因此以斤兩計,這是名副其實的“輕薄文學”。其特色為:輕——軟軟的哲理像海中枯木;薄——淡淡的智慧像小河淌水;短——少少的短句像火煉金丹;小——薄薄的捲册像迷你寵物。
  據《中國時報》記者莫昭平的報道,談人生的勵志哲理小品暢銷有年,不自今日始。這些暢銷書的名字也別具一格:“人生小語”、“一頁一小品”、“十句話”和“八百字小語”……
  普通開本的書一頁大概載五百餘字,難怪這類讀者一捲在握時,可充分享受“風吹哪頁讀哪頁”的樂趣。
  不消說,短小精悍的文字受大衆歡迎,自然與工商業社會繁忙的生活有關。但為什麽讀者偏愛“淺淺的哲學”?
  爾雅出版社負責人隱地說:“這類書屬床頭書,不用從頭翻到尾。有時讀到某作傢的一兩句話,覺得頗有領會,就像在‘大海中抓到浮木’,可能受益無窮。”
  其實要在斷章引句中找“哲理”,前人寫的《菜根譚》俯拾皆是。不過這種著作,病在缺少“甜甜的語言”;二來嚼菜根吐出來的智慧,未必適合今天竜的傳人的口味。
  瘂弦乃臺灣地區兩大報“文藝總監”之一,且在十年前推出了像“小語庫”、“手記文學”和“極短篇”等“短短的篇章”,我們很難期望他對這類型的作品有超然的看法。他說:“……事實上,輕文學中也有重文學——不少作品是既輕且重的,即形式上輕,精神上很重。文雖短,但字字均是熬煉而來,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我希望讀者不要因為光喜歡輕文學而忽略了入手較難、較苦澀的重文學。”
  在“會診輕文學”一欄,除了瘂弦的看法外,莫昭平還報道了陳皎眉、杭之、林耀福和何懷碩的意見。他們的話,可說得“直言無諱”。
  陳皎眉認為這類型的文章是“速食時代”的産品,但“學問不是速成的,經驗要體會而來。這類書衹告訴讀者人生的‘結果’,那是不夠的。人生的‘過程’也應告訴他們,他們纔比較能體會和思索”。
  杭之說話斬釘截鐵:“我以為它們衹是為消費的目的而被製造出來的大衆文化産品。這類半通不通、似是而非的哲學,並不能對心靈有所啓發。它們的特色是零碎、平面化、欠缺歷史的整體感。讀後衹能有感覺(感官的感覺),而不能有連續的思考能力。”
  林耀福書生本色,破題就說:“近年來,臺灣地區經濟越發達,文化越庸俗。這類書當中,很多是消閑的東西,和心靈毫不相幹。包裝得很漂亮,可是內容空泛而無意義……臺灣地區文學如果一直往此方向發展,是相當危險的。”
  本文乃應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之邀而寫,文字應與總題“中文文學在香港——前瞻與回顧”有關。上面兩千字以“臺灣經驗”為引子,情非得已。因為在我看來,瘂弦所說的“輕文學”原産地就在香港。過去十多年來,臺灣報紙副刊不時刊登香港作傢來稿,但在形式和內容上“力拒港風”,尤其是那種一人執筆、每天見報的“方塊文章”。
  1988年後,臺灣地區報紙副刊的容量忽然增加一倍,已使編輯人員窮於應付。但最大的壓力還是報紙的銷量,而以臺灣地區讀者閱報的習慣而言,副刊的內容如何,對報紙的銷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把一版的篇幅畫成十來個小框框的副刊,今天還沒有出現。他日發展如何,不敢預卜。不過如果“港風”代表的是趣味化,那“港風東漸”的趨嚮已越見明顯。
  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我想最老實的答案是:全看你個人對報紙副刊的要求而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1節:目錄第2節:文學細胞第3節:詩的功用第4節:成語與文字
第5節:有關文化的聯想第6節:“支那人的機會”第7節:認同與執著第8節:同事·朋友
第9節:金漆屁股第10節:入禪的境界第11節:輕薄文學(1)第12節:輕薄文學(2)
第13節:階級與民族第14節:通人言獸語的年紀第15節:謝師宴第16節:Mea Culpa
第17節:英倫名士錄第18節:去中國的方法第19節:忽然天國第20節:大散文識小
第21節:可讀 bility第22節:我的第一步(1)第23節:我的第一步(2)第24節:童年今昔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