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國下   》 難容水火(4)      易中天 Yi Zhongtian

  不過這事也有兩說。第一,所謂李嚴自私自利(所在治傢),濫施恩惠(尚為小惠),沽名釣譽(安身求名),不以國事為重(無憂國之事),衹是諸葛亮的一面之詞,缺乏證據。第二,李嚴沒有起到輔臣作用,是因為他不在朝廷,使不上勁,不能怪他。第三,李嚴要求當刺史,要求開府,也不能簡單地說就是爭權奪利,跑官要官。因為他這位“副顧命大臣”的權力、地位、待遇,與那位“正顧命大臣”相比,實在是相去甚遠。所以尹韻公先生的《李嚴之廢》一文,就認為李嚴是在“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爭取和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為此,李嚴甚至想出了勸諸葛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的餿主意。在尹先生看來,李嚴此舉,是“存心讓諸葛亮難堪”。結果,諸葛亮“大為恐慌”,不得不立即回信表明心跡。諸葛亮說,如果滅了曹魏,殺了曹叡,和諸位一起受封,即便十錫我也敢接受,何況九錫(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這話說得大義凜然,卻也大犯忌諱。什麽叫“十命可受”?曹操衹不過受了九命,就被大傢駡得半死;諸葛亮如果當真受了十命,又會怎麽樣呢?
  由此也可見李嚴相煎之急。這在贊成諸葛亮的人看來,就是“猖狂進攻”。但在贊成李嚴的人看來,則無妨說是“維權行動”。尹韻公先生就認為,李嚴已經看出,諸葛亮“沒有把他這位托孤同事放在眼裏”,處處“排擠、壓製、冷落”他這個副手,還時時“予以掣肘”,李嚴當然會“不示弱,不服氣,不買賬,伺機反撲”了。
  或許有人會問,諸葛亮為什麽就不能給李嚴一些權力呢?尹韻公先生認為,就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權欲極盛的政治傢”。他的作風,是“大權獨攬,小權也不分散”(按即所謂“政事無巨細,鹹决於亮”)。哪怕同為托孤,也得束之高閣,而李嚴偏不吃這一套。也就是說,李嚴的悲劇,就在於他不願意當一個有名無實的顧命大臣,而“擅權心烈的諸葛亮”則“根本不願、也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權力”,這纔水火不能相容。結果,“善於玩權的諸葛亮”逮住了“李嚴送上門來的過失”,一出手就把他打翻在地,再也沒能翻過身來。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按照以餘明俠先生為代表的歷史學家的看法,嚴亮之爭的實質,是李嚴爭權奪利猖狂進攻,諸葛亮顧全大局一讓再讓。其鬥爭軌跡則是:進攻,忍讓;再進攻,再忍讓;直至李嚴自我暴露自取滅亡。相反,按照以尹韻公先生為代表的歷史學家的看法,嚴亮之爭的實質,是諸葛亮擅權心烈打壓同事,李嚴奮起維權據理抗爭。其鬥爭軌跡則是:打壓,抗爭;再打壓,再抗爭,直至李嚴出師不利頭破血流。
  這實在是太有趣了。
  餘明俠和尹韻公都是嚴謹的歷史學家,他們根據的材料,都是正史所載,沒有戲說,所說也都不無道理,得出的結論卻大相徑庭。這說明什麽呢?說明以人品和道德來看歷史事件,這條路是不通的。就事論事也不行。我們知道,政治鬥爭的導火綫常常是些小事情。小事情引發大事件,背後必有大原因。何況諸葛亮是大政治傢,他作為蜀漢政權的掌門人,考慮的一定是大局、全局。所以,即便認定李嚴是小人,是“惡劣分子”,把諸葛亮和他的鬥爭僅僅看作君子與小人之爭,也是小看諸葛亮的膚淺之見。何況李嚴是不是小人,還很難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話說三國
內容簡介非常君臣(1)非常君臣(2)非常君臣(3)非常君臣(4)非常君臣(5)
非常君臣(6)難容水火(1)難容水火(2)難容水火(3)難容水火(4)難容水火(5)
難容水火(6)難容水火(7)無力回天(1)無力回天(2)無力回天(3)無力回天(4)
無力回天(5)無力回天(6)無力回天(7)殊途同歸(1)殊途同歸(2)殊途同歸(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