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志 》 寶島風情·牽動兩岸的民族記憶:衆生臺灣 》
考試
秦風 Qin Feng
“準備考試”、“步入考場”、“解題作答”、“等候發榜”,以上這四個步驟是每一個臺灣百姓一生中反復經歷的過程,其根源是中國歷史上的科舉文化,就如古代中國人將“金榜題名時”列為與“洞房花燭夜”同等的人生樂事,在臺灣考試已成為一種政治、教育和社會制度,行之多年,並且深化為生活文化。
孫中山認為,雖然傳統中國的科舉制度製造一堆腐儒,但那是統治者錯用制度的結果。實際上,科舉打破了社會階級,造就布衣卿相,是十分進步的,因此忠實實踐孫中山思維的臺灣也就成了考試的社會。由南京搬到臺北的“考試院”製定了各項考試規定,公傢單位徵人一律舉行考試,高級人員、普通人員、特種人員也有自己的考試。部隊轉業軍官要考,中小學教師甄試也要考……一個人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生,直到博士生等等,一個人一輩子不知道要交出少考卷?不少人強烈批評動輒考試的種種弊端,不過要改變它卻很睏難,因為無論怎麽說,公開考試是杜絶走後門的不二法門;一想到走後門的送錢送禮,以及濫權腐化的官僚等種種惱人的事情,大傢還是來考一考吧!
考前的叮囑
1962年7月,炎炎夏日,臺灣社會稱之為“烤”(考)季,其中包括初中升學考試,高中升學考試和大專升學考試等三大考試。圖為初中考試鈴聲響起之前,一位老師正嚮旗下學生就如何應付試題面授機宜,學生們則凝神聆聽,其景其情,猶如戰士們攻堅之前聽取指揮官的最後指示,專註而緊張。國小六年級十二歲的年齡就要面對人生第一個考關,肩上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
人生的第一個大考
1966年7月,一名參加升初中考試的考生考完一門外出休息時,媽媽為其拭去額頭的汗水。這項考試實際上衹考國文和算術兩科,國文則衹考作文,儘管科目不多,卻决定未來三年的命運,能否讀上好的初中,將决定三年後能否考上好的高中。為了不輸在起點,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們九、十歲時就送他們去接受補習教育,使得過早投入激烈競爭的孩子們失去了應有的童年的快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