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批評於丹 》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
李悅 Li Yue
對了,別忘了於丹教授還特別喜歡適宜的溫度!就連她這本書的後記的題目都是《〈論語〉的溫度》,多麽溫暖的題目啊!是“適宜的溫度”令於丹教授將“義”解釋成“宜”。
啊!多麽美妙的適宜的溫度啊!“可以讓千古人群溫暖地浸潤其中,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歸的價值。”(此段話選自於丹教授的《〈論語〉的溫度》,衹有於丹教授才能在這樣枯燥的後記中流露出充滿詩意的語言,她也該感謝那適宜的溫度了!)書歸正傳,還是給於教授繼續挑錯吧!
於教授在她的著作的第60頁寫道:
君子還有第三個標準,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裏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裏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决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
孔子所說的“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很好懂,也很好解釋,孔子是說:“君子莊重自尊不與人爭,合群卻不結黨拉派。”
孔子的這句話絲毫沒有“謀取私利”之意,“謀取私利”是於丹教授強加上去的私貨。因為“結黨”並不見得為“營私”,“結黨”與“營私”並沒有什麽必然的聯繫。於丹教授加進“謀取私利”,還是要為她的主題服務,她是要勸讀者拋棄私利的,不加進去,又怎麽拋掉呢?
還是在第60頁,於教授寫道: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舉個例子,許多人在一起,大傢的觀點肯定會不完全一樣,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一個真君子是會認真傾聽的,他能夠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就既保證了集體的和諧,又保留了不同的聲音。我們今天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傢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麽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後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麽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於教授舉的例子反而把簡單的內容復雜化了,把格言式的語錄世俗化了。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實在說:“君子調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調和。”
於教授所謂:“把每一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正是“不同而和”,與君子的“和而不同”恰恰意思相反。“小人同而不和”不是說當面同意,背後又不同意。於教授也許弄不清這句話的真正原意,就用世俗化方式舉例來打比方。我以為“和”指的是調和,“同”指的是“等同”。用而今的方式來講,“和”就是矛盾的統一,“同”則是絶對的統一。孔子之所以主張“和”而反對“同”,是主張在等級制度的基礎上進行調和,不同意將等級取消並混同之。《論語》有幾處提到這種觀點,例如《論語·學而》中寫道: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的這段話是說:“禮的施行,以和諧為貴。前代聖王的治道,好在這兒,大小事都遵照這一原則。有行不通的時候,知和諧為貴而求和,不用禮儀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在這裏,“禮”就是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及相應的禮節儀式,其主要作用是區別差異。在禮的前提下進行調和,而不是將等級取消進行混同。有子的這段話與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一個意思。《論語》中還有一處孔子的話,與它們有相同的意思。那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於教授在第61頁中這樣解釋了這句話:
關於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 | 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 |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 | 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 |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 | 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 |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 | 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 |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 | 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 |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 | 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 |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 | 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 |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 | 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 |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 | 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 |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 | 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 |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 | 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 |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 | 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