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遙遠的鄉愁   》 第11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3)      公路 Gong Lu

  也有觀點認為商業介入前的現代民歌與後來的校園歌麯都不屬於流行音樂的範疇。它最後的終結,不管是沒落也好,還是完成自己的使命後退出歷史舞臺也好,卻不能否認它對臺灣文化、臺灣乃至華語流行音樂的深遠影響。
  民歌的力量不僅如此,它改寫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生命的軌跡。當時許多民歌手如楊弦、李雙澤、鬍德夫、楊祖君、吳楚楚、趙樹海、韓正皓、李建復、施孝榮、齊豫、包美聖、王海玲、邰肇玫、施碧梧、陳明韶、鄭怡、王夢麟、楊芳儀、徐曉菁、林佳蓉、許淑絹、黃大城、楊耀東等等都是頗受青年學子歡迎的歌者,他們演唱的作品至今仍在流傳。同時也有一些國語流行音樂的歌手轉嚮校園歌麯的領域,比如劉藍溪、潘安邦、費玉清、劉文正、銀霞。
  現代民歌對國語流行音樂的最大影響,卻是在民歌運動以後,衆多民歌手投入到幕後的工作,成為臺灣唱片業的中堅分子,涌現出的羅大佑、侯德健、葉佳修、李泰祥、蘇來、李壽全、李宗盛、梁弘志、李子恆等一大批極為出色的音樂人,持續影響着此後二三十年國語流行音樂的創作。
  然而,"流行市場沒有永遠的贏傢",現在的流行音樂種類繁多,麯風多變,流行音樂越來越迎合快餐文化,越來越多的歌手與歌麯稍縱即逝如曇花一現。唱片公司越來越註重策劃包裝的同時,好聽的音樂卻越來越少,流行音樂已經被徹底娛樂化了。面對這種狀況,成名於民歌時代的木吉他合唱團,後成為華語流行樂壇資深音樂製作人、詞麯作者、歌手的李宗盛曾經說: 深深覺得流行音樂是個被誤解的行業,或者大傢根本不瞭解它。
  它何時最後一次出現在藝文版已不可考,社會大衆幾乎衹剩從娛樂傳媒這個狹隘的視角去接觸流行音樂界。我們眼看在娛樂傳媒的主導下漸漸喪失了自主性,它演變成為附庸一樣的東西,與政客以及八卦新聞同為茶餘飯後剔牙買單的下腳話題的提供者。
  --李宗盛《自省的年代》 (2003年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再版序) 這會成為一個反省的年代嗎?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個有很多舊可以懷的年代。關於懷舊,我聽過的最好註解是一位德國畫傢說的:我不是要懷舊,我衹是要記得。
  這也是一種記得:在臺灣,在內地,在海外,依然有許多普普通通的人關註着民歌運動的過往;在電臺、電視臺、平面媒體中,關於民歌的欄目始終都有一批固定不變的擁護者。他們不斷回顧着那個時期的經典麯目,民歌時代的唱片仍一版再版,還會長久地傳承下去。
  民歌並沒有失傳,那些作品仍是年齡跨度超過三十年的幾代年輕人關於青春、成長的永久回憶。聲援民歌的聲音從未止息--蔡琴、潘越雲、童安格、許景淳、於臺煙、張艾嘉、陳淑樺、黃韻玲、金智娟、萬芳、李碧華、黃仲昆、林慧萍、蔡幸娟、黃鶯鶯、百合二重唱、芝麻&竜眼、南方二重唱……從2002年開始,隨着紀念民歌運動三十年係列活動的展開,衆多民歌手重新站在舞臺上重現當年的風采,每場演唱會幾乎都是一場大合唱,久別的人,久違的聲音,帶來的何止感動而已。
  對觀衆來說,他們進行的是一場完整回顧的成人禮。尤其是那些未趕上那班列車的後輩們,景仰着先前的風光,留下無數慨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推薦序一 喚起民歌時代的心中夢想第2節:推薦序二 唱過一個時代第3節:推薦序三 民歌,啊!民歌!
第4節:推薦序四 回到少年中國的路第5節:推薦序五 島嶼的寬度第6節:跋 給孤獨的孩子們
第7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1)第8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2)第9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1)
第10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2)第11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3)第12節:第一章 往事(1)
第13節:第一章 往事(2)第14節:第一章 往事(3)第15節:第一章 往事(4)
第16節:第一章 往事(5)第17節:第一章 往事(6)第18節:第一章 往事(7)
第19節:第一章 往事(8)第20節:第二章 盛開(1)第21節:第二章 盛開(2)
第22節:第二章 盛開(3)第23節:第二章 盛開(4)第24節:第二章 盛開(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