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老西安 》
老西安(11)
賈平凹 Gu Pingao
離西安不遠的白水縣有個倉頡廟,是中國漢文字産生的地方,倉頡造字的故事竟在西安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倉頡廟的石碑拓片甚或寺廟裏的任何物事的照片都相當數量地被西安人購買收藏。三年前,南門口西側的湘子廟街的土墻上出現過一張紅色紙條,上面寫着:“ 敬惜字紙,善莫大焉。”我覺得奇怪,詢問這是誰貼的,什麽意思,於是認識了一個老者。我同老者在羊肉泡饃館裏一邊掰饃一邊交談,他告訴我他在年輕的時候,西安的寺廟庵觀道院都設有鐵爐的,每日又派出當值的和尚道人,持釘竿,挑竹筐,走街串巷收撿字紙,然後攜
回投爐焚化。那時的墻壁上多寫着:“ 文字乃聖人創造,人人皆當敬惜。文人瀆污字紙,文麯星降罪,則進學無門,考試不第;常人瀆污字紙,則瞽目變愚,撿拾者,功德無量,增福添壽。”西安如此地愛斯文,對於祖先秦始皇嬴政的焚書坑儒又如何對待呢?西安東郊的洪慶堡據說就是坑儒的地方,洪慶就是由洪坑而改音來的,民間就一直有一種說法,即洪慶堡南側的簸箕溝裏活埋過文人,每逢天陰雨濕,冤鬼悲號,世世代代的孩子即使拾柴割草也不到那裏。這裏失去了文脈,自古以來沒有出過名人,從秦至清末僅僅有一個秀纔。此話真實性到底有多少,已無法考證,現在應屆高考生在高考前特別忌諱去洪慶堡卻是事實。
明清之際,西安是出了幾個聞名海內的大儒,創辦了一座關中書院。現書院已作為街名,書院的一些建築仍保留在街口。關中書院的大儒叫馮從吾,辦學的宗旨以“ 天地萬物一體為度量;出處進退一絲不苟為風操”,評論時局,抨擊魏忠賢之流。他每次闡道時,環而聆聽者千人之衆。天啓二年,魏忠賢的權力越來越大,朝內外一些依附魏黨的官員獻媚取寵,給魏忠賢樹碑立傳,修建生祠。魏在陝的黨羽準備在西安修祠,馮從吾竭力反對,終使他們未能得逞,形成“ 天下皆建生祠,惟陝西獨無”的局面。關中書院成為明清兩代陝西的最高學府,不少學者,包括後來的狀元王鐸和那個趙舒翹都是從這裏受教發跡。到了清初,西安另一個大儒出現,這就是李頤,也是在關中書院主講,倡導“ 嚴義利之辨,審出處之宜,憂樂關乎天下,痛癢係乎生民”,對陝西地區人才的培養和社會風氣的養成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儒們經營的經國維世的理學,蕓蕓衆生自有民間文娛。西安灑金橋北口內側有座安慶寺,寺內殿宇按地勢由東嚮西逐步升高於五座土臺之上,由於城南終南山上有南五臺,耀縣有北五臺,這裏便稱做西五臺。西五臺有古會,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七開始,十九結束,古會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長安古樂賽會。老西安的樂社是十分多的,它們並不是什麽組織嚴密的音樂團體,既有宗教性質,更是業餘愛好者的自願組合,這樣的賽會便為敬神和自我娛樂和諧的統一。樂社大致分兩類,一類是由鼓、鐃、鑼、鈸等打擊樂器組成的銅器樂社,一類則是由笙、管、簫、笛等吹奏樂器組成的細樂社。樂譜都是用宋代的俗字記錄的,流傳演奏着我國古代傳統音樂,特別是保留了相當豐富的唐代燕樂遺音。廟會期間,因安慶寺是尼姑住持,會期多售兒童玩具、地方小吃,商販設攤叫賣,所以城內婦女兒童多來趕會,香火極盛,熱鬧非凡。這些傳統的樂社至今還保留了一些,西安從八十年代舉辦起“ 長安古文化藝術節”,民間樂社演奏的古樂一直是壓軸戲,現已作為陝西戲劇中一個劇種的“ 長安道情”,即是從這些古樂中繼承發展而形成的,而已經名揚海外的擊打樂節目《鴨子拌嘴》、《老虎磨牙》等,也正是在這些古樂中推陳出新創作出來的。如果去長安縣何傢營村參觀“ 長安鼓樂陳列館”,就可以看到原在西安市區和市屬長安、藍田、周至等縣街道、鄉鎮、會社和寺觀廟宇的鼓樂社使用過的樂器,和這類古樂世代傳留的譜本百餘册、樂麯四十餘種。提起了古樂,我不禁想到了在西安東郊的半坡遺址上發掘出的樂器:塤。塤吹奏出的是土音,剛而濁。可以說,在現今的中國再沒有一個城市的樂器店中、旅遊貨攤上那麽普遍的在出售塤。我在《廢都》一書中寫到塤的時候,國內能吹奏塤的專傢並沒有幾個,當我同幾個朋友帶着塤夜裏登城墻吹奏,城墻下涌集了那麽多人傾聽,它是那樣的渾厚、神秘,有極強的穿透力,以致使一些年幼的少女驚恐而哭。塤的聲響最能表達中華民族的性格,最能與西安這座古城氛圍相融,如今城內大小文藝晚會上總有塤的演奏,那是拳大的泥葫蘆形狀,而巨大的塤,該稱做的,大若水缸,現放置於半坡母係氏族村中的陶山上,卻無人能吹動,衹等着天風旋來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老西安(1) | 老西安(2) | 老西安(3) | 老西安(4) | 老西安(5) | 老西安(6) | 老西安(7) | 老西安(8) | 老西安(9) | 老西安(10) | 老西安(11) | 老西安(12) | 老西安(13) | 老西安(14) | 老西安(15) | 一個醜陋的漢人終於上路(1) | 一個醜陋的漢人終於上路(2) | 愛與金錢使人鋌而走險(1) | 愛與金錢使人鋌而走險(2) | 愛與金錢使人鋌而走險(3) | 愛與金錢使人鋌而走險(4) | 愛與金錢使人鋌而走險(5) | 愛與金錢使人鋌而走險(6) | 愛與金錢使人鋌而走險(7)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