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
許華 Xu Hua
如果說從俄國人手中收復伊犁僅僅是有戰勝的希望,而不能說有絶對的把握,“勝仗敗約”之說略為勉強,那麽,三年之後的中法戰爭,則是中外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勝仗敗約。並且,勝仗的主要功績仍在左宗棠,而李鴻章又是敗約的主角。
中法戰爭,是由法國殖民軍不遠萬裏侵略清朝“藩邦”越南、並進而侵犯中國本土所激發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重要戰爭,也是晚清中興由左宗棠時代進入李鴻章時代的一個
重要轉折,即晚清中興的重要轉折點。甲午戰爭的很多軍事、外交、政治問題都與此密切相關。這場戰爭的軍事勝利,迎來了其後的十年安寧;這場戰爭的政治和外交失敗,也醖釀出甲午戰爭及其慘敗。
早在18世紀末,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就製定並實施了變越南為“法蘭西東方帝國”的行動計劃。1859年,法軍攻占越南南部,並於1862年逼迫阮福時王朝簽訂了第一次《西貢條約》。法國企圖利用該條約從湄公河進入中國內地,因河道航行睏難未能得逞。
1871年,法國考察發現,通過紅江(今紅河)可進入雲南。被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在普法戰爭打敗的法國人,急於在東方世界輓回面子和戰爭損失。1873年11月,法國遠征軍嚮越南北部發起進攻。法國官員叫囂:法國必須占領越南北坼這個理想的軍事基地,“有了這個基地,一旦歐洲各強國企圖瓜分中國時,我們將是一些最先在中國腹地的人”。
受越南政府的邀請,廣西原天地會義軍劉永福(1837年~1917年,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率黑旗軍1000多人救援,在河內大敗法軍。
但由於越南國王去世,新政府在法方的誘逼下於1874年3月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割斷與中國的聯繫。【與中國1861年的北京政變很相似。】1882年3月,法國再次進攻北坼,越南國主譴使臣入中國求援,在天津哀求李鴻章長達半年多時間,李都無動於衷。二使臣痛哭而歸。1883年4月,清廷命李鴻章速赴廣東督辦越南事宜,李藉口往上海統籌全局,不赴任。【甲午慘敗的前兆漸顯。】
1884年2月,法國當局將侵越軍增補到1.7萬人,準備進攻清軍據守戰略要地北寧。清廷十分驚恐,不斷諭飭挑選得力將領加強防備。到戰役前夕,清軍共58營,2.4萬人。中法雙方各有優勢,旗鼓相當。法軍經過一個月準備,於3月7日開始水陸並進。先利用海軍聲東擊西,從清軍薄弱環節攻破防綫。清軍消極防禦、調度失措,岑毓英等不戰而逃。清軍在中法戰爭初期的主力决戰中失敗,法軍控製了紅河三角洲,利用海軍機動性對中國形成大面積威脅。
慈禧太後對根源於主和派的戰事失利極為惱怒,將恭親王等一班主和內閣罷免,拿問徐延續等治罪,讓相對主戰的醇親王奕寰、慶親王奕 進入軍機,調湖南巡撫潘鼎新任廣西巡撫,命隨左宗棠回京三將之一的王德榜招募定邊軍8營出關增援,啓用張之洞大力舉薦的老將、原廣西提督馮子材。
法國為修整軍隊和控製新侵占的北坼地區,讓一個權限很低的海軍中校繞道天津稅務司德璀琳(德國人),與北洋大臣李鴻章聯繫簽訂《中法簡明條約》:清廷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開放西南各省;立即將英法公使曾紀澤調回。法方還以不及早簽約將要求賠償法國軍費、占領抵押進行威脅。李鴻章大力促使清廷接受這些條件,並於5月11日與該法國人簽約。
這時,左宗棠正在從南京赴京入見的途中。他得知條約一事後立即上奏反對:
“法人得隴望蜀,勢有固然……吾華何能高枕而臥?若各國從而生心,如俄人垂涎朝鮮,英人覬覦西藏,葡萄牙據澳門,鷹眼四集,圜嚮吾華,勢將括糠及米,何以待之?此固非决計論戰不可也……法人欺弱畏強,實躁急而畏難。近時國內黨羽紛爭,政無專主。吾華果示以力戰,持之期年,彼必自餒。況且虛懸客寄之師,勞兵數萬裏之外,勢難持久,此議和之應從患也。”
他主動請纓督師,甚至立下軍令狀:“不效,則請重治其罪,以謝天下。”
抵京後,左宗棠發現紫禁城內外風氣萎靡,很不正常,便聯合主戰的醇親王奕寰等舒張正氣,其“勝固當戰,敗亦當戰”的豪言壯語被輿論傳揚,京城內外頓然豪氣萌生。
7月14日,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將軍艦調駐馬尾、基隆等地。李鴻章指示其親信欽差大臣張佩綸【其職權近似於甲午戰爭中的丁汝昌】和船政大臣何如璋等【其職權近似於甲午戰爭中的旅順“隱帥”龔照 】辦理福建海疆事宜,嚴禁各港口防軍阻止。
8月5日,法軍艦隊突襲基隆,被淮係大將劉銘傳率部擊退,法軍艦隊主力轉回馬尾港。李鴻章不僅拒絶了張佩綸等的增援要求,還禁止其對已經嚮中國開戰的法國艦隊進行攔阻,聽任其與外國艦船混雜在一起靠近中國艦隊。更嚴重的是,張佩綸進而不顧將士們的反對,將中國艦隊集中到一起——將士們非常擔心出現三國時赤壁之戰那樣的“火燒連船”慘劇。
8月23日下午2時,法艦對長期提心吊膽、高度警戒下疲憊不堪的清軍發起突然襲擊,左宗棠、瀋葆楨千辛萬苦創建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大多數海防炮臺被毀。這就是著名的馬江慘敗。26日,在海軍主力被一舉摧毀之後,清廷當局不得不表態宣戰。
遭到如此巨大損失之後,李鴻章不以自己促成的國恥為恥,反而誇耀法軍的勝利,說這證明中國海軍不堪一擊,衹有議和。這種論調遭到左宗棠等的大力反擊,慈禧太後認為左言之有理,並為其氣概所鼓舞。在左宗棠的堅决要求下,清廷同意這位73歲的老將親自到福建前綫督師。
王德榜在左宗棠的支持下,毅然剋服淮係上司潘鼎新的不斷阻撓,配合馮子材、劉永福等接連取得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捷、諒山大捷和臨洮大捷。清軍將士乘勝追擊,决心與越南義軍一起,一舉收復北寧、河內,把法軍驅逐出越南。29日法軍諒山大敗之後,歐洲震驚。31日,法國茹費理政府垮臺。
不幸的是,當中國軍隊在前綫浴血奮戰終於扭轉戰局的時侯,李鴻章等在英國人赫德等的慫恿下,派出赫德手下的一個英國稅務員金登幹代表清朝政府,於4月4日在巴黎簽訂了《中法停戰條約》。7日清廷便宣佈停戰。
停戰詔書飛抵前綫,左宗棠、張之洞、彭玉麟等大為震驚和憤怒,紛紛表示反對,前綫將士更是以劍砍地,馮子材、王德榜等紛紛上書請戰,並要求處死議和者。
但是,在列強的極力幹預和上層主和勢力的強大壓力下,20日,李鴻章仍代表清廷簽署了《中法天津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雲南、廣西各開放一處通商;中國日後修築鐵路,應與法國商辦;法軍撤出基隆和澎湖。
主和派把這個條約視為李鴻章的重大外交成就,因為這是鴉片戰爭以來第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條約。李鴻章也因此進一步把持了晚清中國內政外交的大政方針。
但更多的將士和歷史學家認為,中法條約無疑是一係列大勝仗下的嚴重敗約:中國不僅因此白白遭受侵略,白白損失了福建水師和福州船廠,傷亡了大量將士,耗費了大量軍費和物資,還失去了“藩邦”越南,更深重摧毀了自己的海軍和國防基矗
中法條約簽訂後10日,左宗棠上疏復命,並以治病為由辭去一切官職。【餘:左辭官錯誤!既知不戰之害,更應堅持到底。辭職衹能加快主和勢力膨脹,主戰力量則被削弱得更快。大廈將傾!黃:此端一開,豺狼虎豹蜂擁而入。】第二年9月5日(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極度悲憤中去世。他臨終遺言:
“此次越南和戰,實中國強弱一大關鍵。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遺恨平生,不能瞑目。”
左宗棠在臨終前接連上疏,希望專設海防大臣,統一海防事權;特別強調“臺灣孤註大洋,為七省門戶,關係全局”,建議將福建巡撫移駐臺灣,以資鎮攝。【劉邦在《大風歌》中仰天長問:“安得猛士守四方?”;左宗棠至死不忘國傢長治久安。“壯志未酬身先逝,長使英雄淚滿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學東漸(1) | 西學東漸(2) | 內外交睏(1) | 內外交睏(2) | 內外交睏(3) | 藉師助剿 |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