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兩千年中國歷史中的風雲變局:喋血的權杖(精選) 》
三 喪鐘為誰而鳴(2)
王覺溟 Wang Jiaoming
使者面無表情地說:“臣奉詔對將軍執行刑法,不敢以將軍之言轉告皇上。”
蒙恬最後仰天高呼:“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一代名將就此喝下毒藥,含冤自荊
政治上與軍事上的潛在威脅都消除了。21歲的鬍亥名副其實地成了大秦帝國的新主人。他看着偉大的父皇嬴政給他留下的這片大好河山,情不自禁地對身邊的趙高說:“人生在世恍如白駒過隙,我既然君臨天下,就想充分滿足耳目聲色之所好,窮盡心思欲望之所樂,上安宗廟下安百姓,永久地享有天下,直到我壽命終止。我的想法行得通嗎?”
此刻的趙高已經開始着手準備他復仇計劃的第二步——殺秦子孫。
趙高說:“請陛下註意,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都有所懷疑。陛下剛剛登基,這幫人心裏都憤憤不平,我恐怕會産生變亂,總是膽戰心驚,唯恐沒有好下場,陛下如何享受快樂?”
鬍亥大為惶恐:“那怎麽辦?”
趙高說:“樹嚴刑,立峻法;滅大臣,遠骨肉;盡除先帝之故臣,安置陛下之親信。如此,陛下方可高枕無憂,縱情享樂1
鬍亥笑逐顔開:“好計策1
隨後的日子裏,秦朝宗室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十二個公子被屠戮於鹹陽,十個公主被分屍於杜縣(今陝西西安市東南),所有財産全部充公,受株連治罪者不計其數。
看着大屠殺中飛濺的血光和四處滾動的人頭,趙高心裏衹想着四個字——快意恩仇!
劫後餘生的宗室成員日夜活在巨大的恐怖之中,鬍亥的一個兄長公子高想逃亡,可又怕被族誅,彷徨無計,衹好上書二世,唯求自裁。他說:“先帝在世時,臣去皇宮,就賜給我飲食;離開皇宮,就賜給臣車輿;御用的衣服,臣得到賞賜;御用的馬匹,臣也得到賞賜。而今先帝賓天,臣本應殉葬,卻沒能做到,這是為人子的不孝,為人臣的不忠。不孝不忠者,沒有面目活在這世上,請允許臣追隨先帝,但願能葬在驪山山麓,請陛下垂憫1
鬍亥拿着上書給趙高看,笑着說:“有這麽急着尋死的嗎!?”
趙高回報給他一個同樣燦爛的笑容:“人臣憂死而不暇,就沒有心思謀反了1
鬍亥當即準了公子高的請求,並賜十萬錢作喪葬費。
法令日益嚴苛,群臣人人自危。二世鬍亥又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修築直道、馳道,是故賦斂愈重,戍徭無已。天下餓殍遍野,百姓怨聲載道。
趙高復仇計劃的第三步——“亡秦天下”開始啓動了。
他成功地促使鬍亥施行了暴政,同時也就成功地把恐懼、仇恨和叛亂的種子播撒到了帝國的四面八方。趙高知道,這最後一個環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龐大的。要讓那些恐懼、仇恨和叛亂的種子破土而出需要時間。
可趙高有的是耐心。
三十年都等了,還在乎多等三年嗎?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亡秦的第一把烽火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東南)點燃。他們發出了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聲吶喊是草根階層的政治宣言。它從此激蕩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成為一代又一代無産者用暴力換取資源再分配的勃勃動力和精神指南。
陳勝、吳廣率領九百名戍卒攻剋了大澤鄉,隨後一路西進,接連攻陷銍縣(今安徽宿州市西南)、酇縣(今河南永城市)、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柘縣(今河南柘城縣)、譙縣(今安徽亳州市)、陳縣(今河南淮陽縣),戰車發展到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數萬人。
一時間,各地民衆紛紛誅殺當地官吏,響應陳勝。越來越多仇恨和叛亂的種子頂破了秦帝國貌似堅硬的凍土。
趙高笑了。
他聽見亡秦的喪鐘敲響了。
當東方的使者十萬火急地趕到鹹陽嚮二世奏報時,鬍亥頓時大發雷霆,馬上把這些使者扔進了監獄。他並不是因為有人造反而生氣,而是因為有人把造反的消息告訴他而生氣。有這樣一個皇帝跟趙高配合,大秦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後來又有東方的使者到,鬍亥偶爾也會問起造反的情況。使者們說:“沒人造反,衹不過是一群偷雞摸狗的盜賊而已,早就被地方官逮捕肅清了,沒什麽值得擔心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絮言(1) | 序言·絮言(2)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1)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2) | 一 嬴政的死亡之旅(3)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1)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2)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3) | 二 這一生,他衹為一個目的而活(4) | 三 喪鐘為誰而鳴(1) | 三 喪鐘為誰而鳴(2) | 三 喪鐘為誰而鳴(3) | 四 一語成讖(1) | 四 一語成讖(2) | 四 一語成讖(3) | 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1) | 五 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2) | 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1) | 一 一個計劃在緩緩醖釀(2)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1)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2)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3) | 二 呂雉的創意和手段(4) | 三 趙王府的上空晦氣盤桓(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