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
《宮閨大案》(1)
樊樹志 Fan Shuzhi
妖書案
爭奪皇位繼承權,是歷代王朝宮闈鬥爭永恆的主題,明代也不例外。
萬歷朝圍繞皇太子而發生的“妖書案”、“梃擊案”、“紅丸案”,以及他死後的“移宮案”,撲朔迷離,讀明史至此,往往如墜五裏霧中,暈頭轉嚮。在下試圖以最簡單明了
的方式,分別撰寫文章,把這幾案的真相,告訴列位看官。今天先說“妖書案”。
萬歷皇帝由於寵信鄭貴妃,想立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為皇儲,不願意册立王恭妃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一事件,在外廷大臣看來是不合祖宗法度的,因此屢屢嚮皇帝諫諍,盡快册立皇長子為太子,稱為“爭國本”。皇帝卻尋找種種藉口拖延,藉口之一,皇長子的生母是宮女出身。
當外廷對此事議論得沸沸揚揚之時,宮中的慈聖皇太後李氏(萬歷皇帝的生母)也有所聞,她是喜歡恭妃王氏的,也心疼她的長孫。有一天,萬歷到慈寧宮嚮母親請安,母子之間發生這樣一場對話:
太後對兒子說:“外廷諸臣多說該早定長哥(宮中稱呼太子為長哥),如何打發他?”
兒子回答:“道她是都人(宮中稱呼宮女為都人)的兒子。”
太後聽了心中不快,正色訓斥道:“母以子貴,寧分差等?你也是都人的兒子!”
這一下點到了要害。原來萬歷的生母李氏,也是宮女出身,早年以宮女身份為隆慶皇帝生下了朱翊鈞(即後來的萬歷皇帝),纔進封為貴妃。萬歷自知理虧,如果因為宮女所生不能册立為太子,那麽他本人根本就不可能當上皇帝。聽了母親的訓示,他惶恐萬狀,伏地請罪不已。太後訓示的壓力超過了外廷大臣的千言萬語,以後皇長子朱常洛之所以能有轉機,
鄭貴妃欲立皇三子朱常洵的陰謀之所以不能得逞,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皇長子朱常洛,生於萬歷十年,到萬歷二十二年纔出閣講學(太子的豫教), 已經十三歲了,因為是“庶出”的關係,境遇很是坎坷。皇帝的一拖再拖,廷臣的一再諫諍,從批準出閣講學,到四年後舉行冠禮,再過三年册立為皇太子,這條路一波三折,過於顛沛,後人李遜之《泰昌朝記事》概括為一句話:“一切典禮俱從減殺。”
朱常洛雖然成為皇太子,但日子並不好過。一方面父皇並不喜歡他,另一方面鄭貴妃時時想造成“易儲”(更換太子)的局面。皇太子朱常洛的處境岌岌可危,引起朝野上下憂心忡忡,於是乎有所謂“妖書案”的發生。
所謂“妖書”其實稱不上“書”,不過寥寥數百字的揭帖(傳單),題目叫做“續憂危議”。為什麽要叫“續”呢?因為先前已經有過“憂危##議”了,這次是“續篇”。
飽學之士呂坤在山西按察使任上,曾把歷史上的“列女”事跡編成一本書,題名《閨範》。
不久太監購得此書,傳入宮中。鄭貴妃命人增補了十餘人,以漢明德皇后開篇,鄭貴妃終篇,並加寫一篇序文,囑托其伯父鄭承恩及其兄弟鄭國泰重新刊刻,書名改《閨範圖說》。
鄭貴妃把自己列入“閨範”之中,意圖是昭然若揭的,由此看來《閨範圖說》與《閨範》雖有不少相同之處,但兩者的編寫初衷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料有人把兩書混為一談。萬歷二十六年有一個托名燕山朱東吉的人,為《閨範圖說》寫了一篇跋文,題為《憂危##議》,把一本經過別人篡改的議論婦女道德的書,加以政治化、現實化,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回過頭來清算呂坤。吏科給事中戴士衡彈劾呂坤“機深志險”,“潛進《閨範圖說》,結納宮闈”。
呂坤蒙不白之冤,立即寫了《辯憂危議疏》嚮皇上辨白:“先是,萬歷十八年臣為按察使時,刻《閨範》四册,明女教也。後來翻刻漸多,流佈漸廣,臣安敢逆知其傳之所必至哉?”
“伏乞皇上洞察緣因《閨範圖說》之刻果否由臣假托,仍乞敕下九卿科道將臣所刻《閨範》與(鄭)承恩所刻《閨範圖說》一一檢查,有無包藏禍心?”顯然,他編寫的《閨範》後來被人改頭換面成《閨範圖說》,與他無關,不能說成他自己偷偷送進宮裏,企圖“結納宮闈”。
呂坤當然是無辜的。由於事情牽連到鄭貴妃,萬歷皇帝不得不親自出面幹預,下達諭旨,說明《閨範》一書是他推薦給鄭貴妃的,因為書中大略與《女鑒》一書主旨相彷佛,以備朝夕閱覽。他在渝旨的最後以嚴厲的口氣說道:“戴士衡這廝以私恨之仇,結黨造書,妄指宮禁,幹擾大典,惑世誣人,好生可惡。”照例本應嚴辦,但那樣的話,勢必追究《閨範圖說》的來竜去脈,鄭貴妃自然難脫千係。他不想把影響擴大,便輕描淡寫地作出結論:“這事朕已洞知,不必深辦。”他用這種方式來淡化此事,使事態漸次平息。因此這本“妖書”——《憂危議》,並未引起政壇的震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朱元璋與鬍藍黨》(1) | 《朱元璋與鬍藍黨》(2) | 《朱元璋與鬍藍黨》(3) | 《朱元璋與鬍藍黨》(4) | 《朱元璋與鬍藍黨》(5) | 《朱元璋與鬍藍黨》(6) | 《朱元璋與鬍藍黨》(7) | 《張居正》(1) | 《張居正》(2) | 《張居正》(3) | 《宮閨大案》(1) | 《宮閨大案》(2) | 《宮閨大案》(3) | 《宮閨大案》(4) | 《宮閨大案》(5) | 《宮閨大案》(6) | 《宮閨大案》(7) | 《宮閨大案》(8) | 《宮閨大案》(9) | 《宮閨大案》(10)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1)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2) |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3) | 《錢謙益馬士英》(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