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 杜牧   返回  唐詩鑒賞辭典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劉學鍇 Liu Xuekai

  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傢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這首七律寫於唐文宗開成年間。當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宣城城東有宛溪流過,城東北有秀麗的敬亭山,風景優美。南朝詩人謝朓曾在這裏做過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詩裏稱為“詩人小謝城”。城中開元寺(本名永樂寺),建於東晉時代,是名勝之一。杜牧在宣城期間經常來開元寺遊賞賦詩。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寺院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時的古今之慨。
  詩一開始寫登臨覽景,勾起古今聯想,造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氣氛: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衹見草色連空,那天淡雲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麽變化。這種感慨固然由登臨引起,但聯繫詩人的經歷看,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因素。詩人此次來宣州已經是第二回了。八年前,瀋傳師任宣歙觀察使(治宣州)的時候,他曾在瀋的幕下供職。這兩次的變化,如他自己所說:“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重遊鬢白事皆改,唯見東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這自然要加深他那種人世變易之感。這種心情滲透在三、四兩句的景色描寫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着水聲,隨着歲月一起流逝。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飛鳥在山色裏出沒,固然是嚮來如此,而人歌人哭,也並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語出《禮記·檀弓》:“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歌哭”言喜慶喪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過程。“人歌人哭水聲中”,宛溪兩岸的人們就是這樣世世代代聚居在水邊。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發了。接下去兩句,展現了時間上並不連續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傢挂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着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的。但當詩人面對着開元寺水閣下這片天地時,這種雖非同時,然而卻是屬於同一地方獲得的印象,匯集復合起來了,從而融合成一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性的印象。這片天地,在時間的長河裏,就是長期保持着這副面貌吧?這樣,與“六朝文物草連空”相映照,那種文物不見、風景依舊的感慨,自然就愈來愈強烈了。客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這使詩人沉吟和低回不已,於是,詩人的心頭浮動着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衹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五湖指太湖及與其相屬的四個小湖,因而也可視作太湖的別名。從方位上看,它們是在宣城之東。春秋時范蠡曾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之後,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於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為後人所豔羨。詩中把宣城風物,描繪得很美,很值得流連,而又慨嘆六朝文物已成過眼雲煙,大有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這樣,遊於五湖享受着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詩人懷戀的對象了。
  詩人的情緒並不高,但把客觀風物寫得很美,並在其中織入“鳥去鳥來山色裏”、“落日樓臺一笛風”這樣一些明麗的景象,詩的節奏和語調輕快流走,給人爽利的感覺。明朗、健爽的因素與低回惆悵交互作用,在這首詩裏體現出了杜牧詩歌的所謂拗峭的特色。
  (餘恕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念昔遊三首(其一)念昔遊三首(其三)過華清宮絶句三首(其一)過華清宮絶句三首(其二)
瀋下賢長安秋望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絶潤州二首(其一)
題揚州禪智寺江南春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登九峰樓寄張祜九日齊山登高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齊安郡後池絶句
題齊安城樓初鼕夜飲早雁屏風絶句
赤壁泊秦淮秋浦途中題桃花夫人廟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