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田玉川 Tian Yuchuan
韓國創造的經濟奇跡,與日本一樣,也得益於儒學的影響和推動。這不也是儒學復興的又一例證嗎?
韓國鐘路學院對全國18所高等學校2000年至2006年考試論文題目進行綜合分析發現:中國儒學經典《論語》的部分內容作為考試題目4次,僅少於另一部中國經典《莊子》的9次,另一部儒傢經典《禮記》也作為考試題目出現過一次。中國經典作為考題的次數多於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足見對儒學的尊崇程度。
新加坡,早就以儒學為主體,確定了現代化的價值取嚮。
以天下為公,天人合一為內容,確定了和為貴的處世觀;以仁義禮智信為內容,確定了仁愛有序的道德觀;以天下為己任的內容,確定了入世有為的進取觀;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內容,確定了重知尚賢的教育觀;以民為邦本為內容,確定了廉潔勤政的民本觀……1988年,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提出:“儒學基本價值觀應升華為國傢意識”。由此可見,儒學對新加坡發展進步的影響有多大了。
在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也較成功地保留了儒學的優秀部分,並很好地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不衹在東亞,近些年,隨着越來越多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孔子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意義也越來越突出,儒學的普世主義思想也越來越具有現實的世界意義。
“《論語》如飯”、“《孟子》如藥”
近代著名學者、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啓超認為:“為修養受用起見,《論語》如飯,最宜滋養;《孟子》如藥,最宜祓除及興奮。”當為至理名言!
“祓除”什麽呢?
當然是人性的弱點了!
我們是否還在固守做人的良心?我們是否還能以天下蒼生為念?我們是否能夠做到正人先正己?我們是否有必達必勝的恆心?我們是否有高尚的人格?
我們是否勇於“祓除”?我們是否還會“興奮”?
究竟“興奮”什麽呢?
當“民有恆産”時,我們能不“興奮”嗎?當越來越多的人,“我善養吾浩然正氣”時,我們能不“興奮”嗎?當我們“得道多助”時,我們能不“興奮”嗎?當“人皆可以為堯舜”時,我們能不“興奮”嗎?當“仁者無敵”時,我們能不“興奮”嗎?當“與人為善”成為風氣時,我們能不“興奮”嗎?
飯,天天得吃;藥,總也少不了。
健康的心理和生活人人需要!
“親親”:孝為德之本
孟子的“仁愛”思想分三個層次和三種境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章句上)“親親”,為第一層次和境界,以孝為本,意即首先要愛自己的親人;“仁民”,為第二層次和境界,即像愛自己的親人那樣去愛所有的人;“愛物”,為第三層次和境界,即像愛人那樣去愛萬物。
三個層次三種境界,依次漸進,由親到民,由民到物。其中,由親到民,是愛人;由親、民到物,是愛物。
三個層次,三種境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倫、人文和生態生存係統。
愛貫穿其中,仁才能實現。
而“親親”,是“仁愛”的內核;孝,又是“親親”之本。所以,“仁愛”先由孝始。
何謂孝?
今天的超女酷男知之者恐怕不多。
但不知不等於不需和不行。現代家庭中,往往缺少的不是金錢和現代化的傢電,而是孝道。有的家庭講民主,父母與孩子為朋友關係。當孩子進門直呼父親:“哥兒們,把拖鞋給我提過來!”對母親大喊:“老姐兒們,你為何還不給我打洗腳水?”不知置身這樣的民主氛圍之中,父母有何感想?有的孩子過年嚮父母索要巨額壓歲錢,未得到,便煞有介事地嚮法院提出訴訟;有的孩子視父母如奴僕,衹知一味地索取,不思一點回報……“子不教,父之過。”(《三字經》)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家庭,不講一些孝道,行嗎?
孝道,並非全是過去不加選擇所批判的封建糟粕,其中還藴含着我們民族精神文化中很多精華,豈能一概而論?尤其是在社會文化思想轉型的當代,繼承孝道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很有必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