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与百姓生活   》 第11节:“亲亲”:孝为德之本(1)      Tian Yuchuan

  韩国创造的经济奇迹,与日本一样,也得益于儒学的影响和推动。这不也是儒学复兴的又一例证吗?
  韩国钟路学院对全国18所高等学校2000年至2006年考试论文题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中国儒学经典《论语》的部分内容作为考试题目4次,仅少于另一部中国经典《庄子》的9次,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也作为考试题目出现过一次。中国经典作为考题的次数多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足见对儒学的尊崇程度。
  新加坡,早就以儒学为主体,确定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以天下为公,天人合一为内容,确定了和为贵的处世观;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确定了仁爱有序的道德观;以天下为己任的内容,确定了入世有为的进取观;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内容,确定了重知尚贤的教育观;以民为邦本为内容,确定了廉洁勤政的民本观……1988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儒学基本价值观应升华为国家意识”。由此可见,儒学对新加坡发展进步的影响有多大了。
  在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较成功地保留了儒学的优秀部分,并很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不只在东亚,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儒学的普世主义思想也越来越具有现实的世界意义。
  “《论语》如饭”、“《孟子》如药”
  近代著名学者、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当为至理名言!
  “祓除”什么呢?
  当然是人性的弱点了!
  我们是否还在固守做人的良心?我们是否还能以天下苍生为念?我们是否能够做到正人先正己?我们是否有必达必胜的恒心?我们是否有高尚的人格?
  我们是否勇于“祓除”?我们是否还会“兴奋”?
  究竟“兴奋”什么呢?
  当“民有恒产”时,我们能不“兴奋”吗?当越来越多的人,“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时,我们能不“兴奋”吗?当我们“得道多助”时,我们能不“兴奋”吗?当“人皆可以为尧舜”时,我们能不“兴奋”吗?当“仁者无敌”时,我们能不“兴奋”吗?当“与人为善”成为风气时,我们能不“兴奋”吗?
  饭,天天得吃;药,总也少不了。
  健康的心理和生活人人需要!
  “亲亲”:孝为德之本
  孟子的“仁爱”思想分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章句上)“亲亲”,为第一层次和境界,以孝为本,意即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仁民”,为第二层次和境界,即像爱自己的亲人那样去爱所有的人;“爱物”,为第三层次和境界,即像爱人那样去爱万物。
  三个层次三种境界,依次渐进,由亲到民,由民到物。其中,由亲到民,是爱人;由亲、民到物,是爱物。
  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伦、人文和生态生存系统。
  爱贯穿其中,仁才能实现。
  而“亲亲”,是“仁爱”的内核;孝,又是“亲亲”之本。所以,“仁爱”先由孝始。
  何谓孝?
  今天的超女酷男知之者恐怕不多。
  但不知不等于不需和不行。现代家庭中,往往缺少的不是金钱和现代化的家电,而是孝道。有的家庭讲民主,父母与孩子为朋友关系。当孩子进门直呼父亲:“哥儿们,把拖鞋给我提过来!”对母亲大喊:“老姐儿们,你为何还不给我打洗脚水?”不知置身这样的民主氛围之中,父母有何感想?有的孩子过年向父母索要巨额压岁钱,未得到,便煞有介事地向法院提出诉讼;有的孩子视父母如奴仆,只知一味地索取,不思一点回报……“子不教,父之过。”(《三字经》)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不讲一些孝道,行吗?
  孝道,并非全是过去不加选择所批判的封建糟粕,其中还蕴含着我们民族精神文化中很多精华,岂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思想转型的当代,继承孝道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很有必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序 孟子思想与我们的生活第2节:生于乱世
第3节:师于儒门第4节:游于列国
第5节:授于故里 圣于著作第6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1)
第7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2)第8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3)
第9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4)第10节:独尊儒术:三角版块中的一角(5)
第11节:“亲亲”:孝为德之本(1)第12节:“亲亲”:孝为德之本(2)
第13节:“亲亲”:孝为德之本(3)第14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1)
第15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2)第16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3)
第17节:“仁民”:博施爱于众 “爱物”:“无物不长”(4)第18节:养欲:即养礼
第19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1)第20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2)
第21节:养心寡欲:心理减负(3)第22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节:良心:中国人特有的品性(2)第24节:从小抓起:“易子而教”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