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做厨房的时候,有个职位让我既羡慕又躲之不及,那就是“四边”。简单地说,“四边”的工作性质就像过去人们常说的那句“我是革命工作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样,哪里缺人了,就要去哪里帮忙,没有固定位置。干“四边”的好处是很快就能干遍所有工种,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基本什么工种都无法做到精通。
现在“四边”已经在厨房里绝迹了,但类似于“四边”这样的人,在厨房里还是不可或缺的,不过不是在工作上,而是在管理中。这样的人按北方话应该称为“和稀泥”,和上海话里的“捣浆糊”比较相似。尽管这个词在字面上略含贬义,可我始终觉得如果厨房里没有一个这样一个人的话,诸多事情很难顺利开展,特别是关于人际关系上的种种。
老康就是“和稀泥”的高手。他在厨房里的地位不上不下,手艺也无过人之处,可他却凭着见风使舵的脑子和一张唐僧般的嘴,不仅在厨房,在酒店上下他也做到了左右逢源,绝对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
作为北京人,老康甘愿每周只回一次家,与学徒一起住员工宿舍,还时常和学徒一起喝酒谈天,把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工作中的想法包括一些想和厨师长说又不愿意说、不敢说的话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老康再找适当的时机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情况反映给厨师长或主管。这样,一些看似复杂且困难重重的问题往往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同时,大家相互之间有矛盾,甚至是对上层有看法也都愿意和老康说,老康的语言优势就是能把任何是非问题的双方都说得既占理又似乎自己哪里还有欠缺,真可谓调解高手。如此,厨师长会念他体恤民情,减轻了管理负担,学徒也自然夸赞他为大家解决了困难。
按老康的职位,他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但他能用“和稀泥”的手法,不但解决了问题,还能让大多数人认为,问题能够解决没他不行。
有一次我写沽清单的时候遗漏了几样菜,巧的是那桌客人偏偏连着点了三个菜厨房都没有,餐厅经理急了,风风火火地跑进厨房质问,我这火也上来了,本来就忙,言语间火药味十足。此时老康适时地过来把我们劝开,把我推进办公室,那边老康自作主张地对餐厅经理说我答应送客人一道菜,把餐厅经理支走了,尔后又回来和我说,餐厅经理要向我道歉,弄得我还挺不好意思。其实这些都是老康在自己杜撰,但有什么不好呢?
不过有一点,原则性问题上是绝对不能“活稀泥”的,“活稀泥”也不是谁都能活得好,谁都能活的,弄不好也会闹得两边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