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實錄:亂世浮生   》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      帥彥 Shuai Yan

  二、"獅吼搖天萬裏威"
  由日本秘密回國之後,郭沫若不得不考慮回到國內後的出路問題。到達上海的當天,孔德研究所的朋友瀋尹默就率直地提出了這一問題:是在國民黨中謀職,還是從事青年教育工作?而瀋對此皆不贊同,他建議郭沫若目前最好還是繼續研究古代文化,從事純學術的研究。從這段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到瀋尹默作為一個純粹的學者的率真和單純。戰爭就是政治,一場關乎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不可避免地會把許許多多的人捲入到政治態勢之中去。郭沫若更是如此,他的精神個性决定了這一點。以郭沫若浪漫詩人的心性而言,他拋妻別子歷險回到國內,絶不僅僅是為了純粹的學問。而且在當時的政治局勢中,即使郭沫若自己想留在書齋中做一個純粹的學者也不可能。作為北伐戰爭中的一個政治風雲人物,郭沫若的行為不可能完全是個人行為,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黨派力量的幹預和製衡。作為曾經的政治人物,郭沫若的行為實際上已經成為極富政治文化含義的象徵性符號,他的行為方式和軌跡,都已經不能完全由他自己來完成。回國後,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舉行的歡迎宴會上,郭沫若表明自己回國的態度,情緒激昂,錚錚之言擲地有聲:"國勢危殆至此,捨全民族一致精誠團结、對敵抗戰外,實無他道。沫若為赴國難而來,當為祖國而犧牲。"此後,郭沫若便融入了整個民族的抗日洪流之中。不過回國伊始,郭沫若還是與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離,他還是寧願以純粹文化人的方式抗戰救國。
  創刊於1937年8月24日的《救亡日報》是抗戰期間有着廣泛影響的一份重要報紙,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的機關報。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上海軍民奮起反擊,"淞滬抗戰"揭開了序幕。郭沫若與夏衍等人以救亡協會的名義創辦了《救亡日報》,郭自任社長,夏衍和阿英分任主筆和主編。關於報紙創辦的經過,於伶在一篇懷念郭沫若的文章中有過敘述:"'八·一三'上海抗戰的炮聲終於響了……文化救亡協會成立了。在郭老的寓所,籌辦了《救亡日報》,黨組織請郭老擔任社長,夏衍與阿英同志分任主筆和主編。"夏衍在《憶阿英同志》一文中也談到:"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沫若同志孑身從日本回國,杏邨同志當了郭老得力助手,和我們一起,創辦了《救亡日報》。"當時的上海,報業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新創一份報紙短時間內很難打開局面,創辦伊始,《救亡日報》遇到了很大的睏難,夏衍曾回憶說:"我們的依靠,是當時參加'上海文救'的絶大部分進步文化工作者。所有當時在上海的知名進步人士,首先是宋慶齡、何香凝、鄒韜奮、鬍愈之、鄭振鐸等等,此外,還有文學界、戲劇界、社會科學界、電影界的各方面人士,都替我們寫稿,甚至自願替我們奔走采訪消息,有的還替我們跟報販打交道,勸說他們幫助這份在上海很難打開局面的正派報紙。"郭沫若不僅親筆題寫了刊頭,而且撰寫了不少評論、雜感、詩歌和戰地通訊。在郭沫若等的努力下,《救亡日報》很快在上海站穩了腳跟,打開了局面。廣大讀者爭相購閱,以致報攤上常有人不說買什麽報紙,而說買"郭沫若"。《救亡日報》大大鼓動了上海軍民的抗日愛國情緒,一時間,《救亡日報》所在地成了抗日軍民的聯絡站。1937年8月,上海文化界舉行救亡集會郭沫若自己也經常出現在前綫采訪,並頻頻與衆多抗日將領接觸,以致日本當局一時摸不清他的真實情況,居然在廣播中說什麽郭沫若"帶了五萬兵和中央軍聯合在上海前綫作戰"。在火熱的戰鬥生涯中,前些日子的茫然、孤獨、傷感驟然消失,郭沫若感到自己融匯在這支抗日大軍中時,又像是當年鏖戰武昌城下的年輕將領,渾身充滿了對血戰到底的渴望與力量。郭沫若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這次抗戰的結果把我們的民族精神振作了起來,把罩在我們民族頭上的陳陳相因的恥辱、悲愁、焦躁、憤懣,一掃而空了。我自己的額頭上的皺紋,眉間的鬱浪,也應該是隨着這民族覺醒的機運而消逝了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序言(1)第2節:序言(2)
第3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1)第4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2)
第5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3)第6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4)
第7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1)第8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2)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第10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4)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第12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6)
第13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1)第14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2)
第15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3)第16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4)
第17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5)第18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6)
第19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1)第20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2)
第21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3)第22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4)
第23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5)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