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      帅彦 Shuai Yan

  二、"狮吼摇天万里威"
  由日本秘密回国之后,郭沫若不得不考虑回到国内后的出路问题。到达上海的当天,孔德研究所的朋友沈尹默就率直地提出了这一问题:是在国民党中谋职,还是从事青年教育工作?而沈对此皆不赞同,他建议郭沫若目前最好还是继续研究古代文化,从事纯学术的研究。从这段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沈尹默作为一个纯粹的学者的率真和单纯。战争就是政治,一场关乎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不可避免地会把许许多多的人卷入到政治态势之中去。郭沫若更是如此,他的精神个性决定了这一点。以郭沫若浪漫诗人的心性而言,他抛妻别子历险回到国内,绝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学问。而且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即使郭沫若自己想留在书斋中做一个纯粹的学者也不可能。作为北伐战争中的一个政治风云人物,郭沫若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是个人行为,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党派力量的干预和制衡。作为曾经的政治人物,郭沫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成为极富政治文化含义的象征性符号,他的行为方式和轨迹,都已经不能完全由他自己来完成。回国后,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郭沫若表明自己回国的态度,情绪激昂,铮铮之言掷地有声:"国势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致精诚团结、对敌抗战外,实无他道。沫若为赴国难而来,当为祖国而牺牲。"此后,郭沫若便融入了整个民族的抗日洪流之中。不过回国伊始,郭沫若还是与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还是宁愿以纯粹文化人的方式抗战救国。
  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的《救亡日报》是抗战期间有着广泛影响的一份重要报纸,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军民奋起反击,"淞沪抗战"揭开了序幕。郭沫若与夏衍等人以救亡协会的名义创办了《救亡日报》,郭自任社长,夏衍和阿英分任主笔和主编。关于报纸创办的经过,于伶在一篇怀念郭沫若的文章中有过叙述:"'八·一三'上海抗战的炮声终于响了……文化救亡协会成立了。在郭老的寓所,筹办了《救亡日报》,党组织请郭老担任社长,夏衍与阿英同志分任主笔和主编。"夏衍在《忆阿英同志》一文中也谈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同志孑身从日本回国,杏邨同志当了郭老得力助手,和我们一起,创办了《救亡日报》。"当时的上海,报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新创一份报纸短时间内很难打开局面,创办伊始,《救亡日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夏衍曾回忆说:"我们的依靠,是当时参加'上海文救'的绝大部分进步文化工作者。所有当时在上海的知名进步人士,首先是宋庆龄、何香凝、邹韬奋、胡愈之、郑振铎等等,此外,还有文学界、戏剧界、社会科学界、电影界的各方面人士,都替我们写稿,甚至自愿替我们奔走采访消息,有的还替我们跟报贩打交道,劝说他们帮助这份在上海很难打开局面的正派报纸。"郭沫若不仅亲笔题写了刊头,而且撰写了不少评论、杂感、诗歌和战地通讯。在郭沫若等的努力下,《救亡日报》很快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广大读者争相购阅,以致报摊上常有人不说买什么报纸,而说买"郭沫若"。《救亡日报》大大鼓动了上海军民的抗日爱国情绪,一时间,《救亡日报》所在地成了抗日军民的联络站。1937年8月,上海文化界举行救亡集会郭沫若自己也经常出现在前线采访,并频频与众多抗日将领接触,以致日本当局一时摸不清他的真实情况,居然在广播中说什么郭沫若"带了五万兵和中央军联合在上海前线作战"。在火热的战斗生涯中,前些日子的茫然、孤独、伤感骤然消失,郭沫若感到自己融汇在这支抗日大军中时,又像是当年鏖战武昌城下的年轻将领,浑身充满了对血战到底的渴望与力量。郭沫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次抗战的结果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振作了起来,把罩在我们民族头上的陈陈相因的耻辱、悲愁、焦躁、愤懑,一扫而空了。我自己的额头上的皱纹,眉间的郁浪,也应该是随着这民族觉醒的机运而消逝了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1)第4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2)
第5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3)第6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4)
第7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1)第8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2)
第9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3)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第12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6)
第13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1)第14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2)
第15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3)第16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4)
第17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5)第18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6)
第19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第20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2)
第21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第22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
第23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5)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