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精品讀庫:這十本書改變了世界   》 第11節:《論語》:東方聖經(10)      梅朝榮 Mei Chaorong

  "儒學文化圈"
  東亞社會的發展是儒傢文化嚮西方的挑戰,必須重估儒傢文化的價值。
  --美國學者麥剋法誇爾
  儒傢倫理是使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地經濟發展的文化背景。
  --華裔美國學者杜維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亞洲地區經濟高速發展,尤其是亞洲"四小竜"的經濟騰飛,改變了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認識,他們認為亞洲地區是以儒傢文化為背景的"儒學文化圈",以《論語》為核心的儒學價值傳統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經濟騰飛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德羅裏剋·麥剋法誇爾認為:東亞社會的發展是儒傢文化嚮西方的挑戰,必須重估儒傢文化的價值。杜維明教授也認為:儒傢倫理是使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經濟發展的文化背景。
  儒學在日本的傳播至今大約已有1700年的歷史了,它與日本民族文化相糅合,從而成為具有民族特點的日本儒學,不僅影響了日本的社會歷史,而且深深地滲透於日本古老的文化傳統之中,成為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發展演變中形成了朱子學、陽明學和古學派等流派,為日本社會提供了不竭的智慧源泉。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宏在對戰後政治進行總决算的基礎上,曾主張"日本要把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的想法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還強調日本的政治領導者必須把日本引上"中庸"安全的航道。
  儒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也是朝鮮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有人說:"朝鮮是典型的儒教國傢。"時至今日,朝鮮和韓國仍然非常重視對儒學的學習和研究。
  公元前10世紀以前,隨着中國經濟文化對越南的強大影響,儒傢思想也傳入越南,成為越南傳統文化思想的淵源之一,其後通過越南又傳播到遠東一些國傢。在新加坡、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仍保留着儒學傳統。
  1997年7月,一場席捲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蔓延,橫掃東南亞各國傢和地區,甚至波及歐盟各國,最後駐足香港。危難時刻,正是以儒傢倫理為代表的"亞洲價值觀"成為中流砥柱輓救了危機:泰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泰人助泰"捐款活動,韓國出現了全國"募金運動",新加坡號召公務員和企管人員自動減薪……正是這種"重義輕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儒傢傳統精神又創造了一個"東亞奇跡"。
  "文明衝突"論
  一個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與美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鬆散的西歐聯盟,不會對美國的安全構成威脅,但是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和自我伸張的中國可能構成這種威脅。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
  儒學在新的世紀裏,既不可能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也不會對西方文化構成威脅。
  --當代學者薑林祥
  對於儒學在21世紀的歷史命運,許多中外學者持樂觀態度,認為"21世紀將是東方文化的世紀",但與此同時,"儒傢思想威脅論"卻異軍突起。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提出"文明衝突論",他認為,今後世界中將是西方文化與非西方文化的對抗,儒傢思想對西方最具有威脅性。
  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長文《文明的衝突?》,1996年又出版專著《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帶有政治色彩的"文明衝突"論,其實質是美國關於未來處理國際文化關係的"全球文化戰略",把矛頭指嚮了"儒傢文明"。
  亨廷頓認為亞洲文明和美國文明之間的差異"給美國與亞洲主要國傢的關係帶來了特殊的後果",憑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規模、經濟活力和自我形象,都可以驅使它在東亞尋求一種霸權地位,"一個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與美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鬆散的西歐聯盟,不會對美國的安全構成威脅,但是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和自我伸張的中國可能構成這種威脅"。他希望美國能嚮歐洲靠攏,重新把自身確定為一個西方國傢,而且全球目標是成為西方文明的領導國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武漢大學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論語》:東方聖經(1)第3節:《論語》:東方聖經(2)
第4節:《論語》:東方聖經(3)第5節:《論語》:東方聖經(4)第6節:《論語》:東方聖經(5)
第7節:《論語》:東方聖經(6)第8節:《論語》:東方聖經(7)第9節:《論語》:東方聖經(8)
第10節:《論語》:東方聖經(9)第11節:《論語》:東方聖經(10)第12節:《莊子》:道傢寶典(1)
第13節:《莊子》:道傢寶典(2)第14節:《莊子》:道傢寶典(3)第15節:《莊子》:道傢寶典(4)
第16節:《莊子》:道傢寶典(5)第17節:《莊子》:道傢寶典(6)第18節:《莊子》:道傢寶典(7)
第19節:《莊子》:道傢寶典(8)第20節:《莊子》:道傢寶典(9)第21節:《莊子》:道傢寶典(10)
第22節:《莊子》:道傢寶典(11)第23節:《莊子》:道傢寶典(12)第24節:《莊子》:道傢寶典(1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