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性善(9)
李鍌 Li Xian
一、魚與熊掌的取捨熊掌和魚都是自己所喜愛的佳餚,但是熊掌的滋味尤勝於魚。假使在這兩道佳餚中衹能擇一而食,絶大多數的人必然會選擇更美味、更珍貴的熊掌。這個例子說明每個人都希望追求更好的事物,生與死的取捨亦復如是。
二、簞食豆羹與萬鐘之祿的取捨每個人都愛生惡死。假使不吃這簞食、豆羹,就會餓死。但是當別人“嘑爾、蹴爾而與之”的時候,絶大多數的人就寧死而不願接受它了。什麽道理呢?沒有尊嚴嘛!
人都是喜愛富有,厭惡貧窮的。一旦萬鐘之祿當前,許多人就心花怒放,頭腦不清了;人性的尊嚴、禮義的價值都忘得一幹二淨!為了財貨權勢,什麽骯髒的、不道德的勾當都做得出來!
面對生死的抉擇時,接受簞食、豆羹,都要明辨禮義;為什麽沒有生死的逼迫時,對於高官厚祿反而不講求辭受取與的分際呢?這不是相矛盾嗎?
從第一個例子可知,人都是要追求更好的事物、更高的境界。從第二個例子可知人性的尊嚴、禮義的價值,人類的良心是比生死來得更重要的。因此,即使是萬鐘之祿當前,也應該“不為苟得”,因為還有高於萬鐘之祿的價值在。即使是面臨死亡,也不應放在眼裏,因為尊嚴的喪失、人格的破産,比死亡還要令人憎惡。
為什麽有這樣的道德感呢?因為人都有羞惡之心,都有與生俱來的良心。而這良心是要善加存養的,必須如此,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才能確立。必須如此,人的社會才能和諧而有條理,纔不致淪為禽獸之域。歷史上許多貳臣,賣國求榮,像宋代的秦檜、明末的洪承疇,之所以遺臭萬年,就是因為“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試問那不義的高官厚祿對他們的人格氣節“又何所加焉”呢?
(三)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①出,則必饜②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③來。吾將④良人之所之⑤也。”蚤⑥起,施從⑦良人之所之,遍國中⑧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⑨,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⑩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離婁》下·三三)
章旨
孟子引述齊人乞食墦間、驕其妻妾的故事,以比喻不擇手段,追求富貴利達而驕人之可恥。
註釋
①良人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②饜音yàn,飽。
③顯者富貴的人。
④音jiàn,窺視。
⑤所之即所往,指前往的地方。
⑥蚤音zǎo,通“早”。
⑦施從躲躲藏藏地跟着。施,音yí,通“迤(yí)”,斜行。
⑧國中都城之中。
⑨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最後走嚮東門城外墳墓間那些祭墳的人。卒,最後。郭,外城。墦,音fán,墳墓。“之東郭”的“之”是動詞,“往”的意思。
⑩訕音shàn,埋怨責駡。
中庭即庭中、堂階前。
而良人未之知也可是丈夫還不知道這件事呢。“未之知”即“未知之”,不知此事。
施施音shī shī,喜悅自得的樣子。
析論
孟子經常講述小故事,說明大道理。引證譬喻,適切中肯。他曾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告訴梁惠王治國之要,在於推行王道政治,才能深得民心的道理(《梁惠王》上·三);也曾用“一傅衆咻(xiū)”的故事告訴戴不勝環境對人影響的深遠(《滕文公》下·六)。像這樣雋永的篇章,在《孟子》書中,幾乎觸目即是,不可一二數。本章第一段“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就是一則生動的故事,孟子藉這個故事警惕世人要有羞恥心,有羞恥心纔足以修身崇德,振傢昌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目錄 | 序 | 孟子捲·論性善(1) | 孟子捲·論性善(2) | 孟子捲·論性善(3) | 孟子捲·論性善(4) | 孟子捲·論性善(5) | 孟子捲·論性善(6) | 孟子捲·論性善(7) | 孟子捲·論性善(8) | 孟子捲·論性善(9) | 孟子捲·論性善(10) | 孟子捲·論性善(11) | 孟子捲·論性善(12) | 孟子捲·論行為(1) | 孟子捲·論行為(2) | 孟子捲·論行為(3) | 孟子捲·論行為(4) | 孟子捲·論行為(5) | 孟子捲·論行為(6) | 孟子捲·論行為(7) | 孟子捲·論行為(8) | 孟子捲·論行為(9) | 孟子捲·論行為(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