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录 一个关于承诺的感人故事:三杯茶   》 三杯茶 第一部分(11)      Greg Mortenson    David Oliver Relin

  睡前躺在炉火旁,摩顿森告诉哈吉,他想参观科尔飞的学校,却看见阴霾掠过老人刀刻般的脸。拗不过摩顿森的坚持,村长终于同意第二天一早带他去看学校。
  用过熟悉的早餐“恰巴帝”与茶后,哈吉带摩顿森走上一条陡峭的山路,来到布劳渡河上方两百多米一处开阔的岩石平台上。景色美极了,布劳渡河上游的巨峰耸立在科尔飞灰色的岩壁上方,直插苍穹。但最让摩顿森惊叹的不是风景,而是八十二个孩子——七十八名男孩和四名勇敢的女孩,正跪在户外霜冻的土地上。
  哈吉回避着摩顿森的目光,解释村里之所以没有学校,是因为政府无法提供老师,而雇用老师得付上每天一美元的代价。村里没有能力负担这些钱,只好和毗邻的曼琼村合请一位老师,老师一个星期到科尔飞教三天书。其他时间,孩子们就自己复习老师布置的功课。
  摩顿森看着孩子们,心紧紧揪着。他们立正站好,认真地唱起了巴基斯坦的国歌,准备开始今天的“上课日”。“祝福这神圣之地,丰饶之国,坚忍的象征,巴基斯坦国土……”他们用甜美的童音稚拙地唱着,呼出的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成白雾。摩顿森抱起塔瓦哈七岁的女儿嘉涵,听她唱完“愿这民族、领土、国家在永存的光辉中闪耀”。
  唱完国歌,孩子们坐成一个圆圈,开始抄写乘法表。大部分孩子都带了小木棍来上课,用它在泥土上抄抄写写。比较幸运的孩子,像嘉涵,则是带着一块石板,用沾了泥水的棍子在石板上写字。“你能想象在美国,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级,没有老师,会自己坐在那里安静做功课吗?我觉得心都碎了。他们热切渴望学习,不管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有多困难。这让我想起克莉丝塔,我知道我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但是能做什么呢?钱已所剩无几,即使住最便宜的旅馆,也只够他坐吉普车到伊斯兰堡,然后搭飞机回家。
  在加州,他能期待的只有零星的护理工作,他的家产更是少到可以全部塞进车子后备箱,至于那辆费油的酒红色别克汽车,可以说是他在加州唯一的“房产”。尽管如此,摩顿森仍相信,总会有办法的。
  站在俯瞰河谷的岩石平台上,在哈吉身旁,他可以清楚地看见那些高峰,那些让他飞越半个地球来考验自己的高峰。爬上乔戈里峰,把克莉丝塔的项链放在峰顶,对他来说已不再重要;他可以用一种更有意义的方式纪念妹妹。摩顿森把手放在哈吉肩上——自从他们共饮第一杯茶后,老人常这样手扶他的肩膀——说道:“我要给你们盖一所学校。”
  他完全想不到,这句话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他所踏上的路途,也远比离开乔戈里峰的漫漫征途更为曲折艰辛。
  “我会盖一所学校。”摩顿森说,“我保证。”
  四 个人储藏室
  伟大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像个最普通的人一样露面、说话与行动。
  ——哈菲兹(Shams-ud-din Muhammed Hafiz)
  储藏室里的气味儿闻起来像在非洲。站在两米宽三米长的房间边缘,听着圣巴勃罗大道高峰时段的车流,摩顿森心中涌起一种只有坐了四十八个小时飞机才会产生的时空错置感。在离开伊斯兰堡的飞机上,他充满了信心,计划着几十种募款建学校的方法。但回到加州柏克莱后,他却完全无法适应。艳阳高照下,置身于悠闲漫步、打算再来杯意大利浓咖啡的富裕大学生中间,摩顿森觉得自己正渐渐消失。对哈吉?阿里的承诺,像在漫长转机旅程中,边打瞌睡边看完的电影,醒来后剧情已忘了大半。
  时差、文化冲击,这些让人感觉时空错乱的魔鬼,已经袭击过摩顿森太多次了。这就是为什么他必须到这儿来,正如过去每次登山归来一样——回到柏克莱第114号个人储藏室。这个充满霉味的空间是他回归原点的地方。
  他掉入浓郁的黑暗中,在头顶摸索着电灯的拉绳。灯亮了,眼前是堆在墙边、布满灰尘的登山书籍,还有父亲留给他的非洲大象黑檀木雕;吉吉压在页缘翻卷的老相簿上头,这咖啡色的猴子玩偶曾经是摩顿森最亲密的伙伴,勾起他那渐渐被感官经验湮没的记忆。

    黄玉华, 严冬冬 Translate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吉林文史出版社
三杯茶 第一部分(1)三杯茶 第一部分(2)三杯茶 第一部分(3)三杯茶 第一部分(4)
三杯茶 第一部分(5)三杯茶 第一部分(6)三杯茶 第一部分(7)三杯茶 第一部分(8)
三杯茶 第一部分(9)三杯茶 第一部分(10)三杯茶 第一部分(11)三杯茶 第一部分(12)
三杯茶 第一部分(13)三杯茶 第一部分(14)三杯茶 第一部分(15)三杯茶 第二部分(1)
三杯茶 第二部分(2)三杯茶 第二部分(3)三杯茶 第二部分(4)三杯茶 第二部分(5)
三杯茶 第二部分(6)三杯茶 第二部分(7)三杯茶 第二部分(8)三杯茶 第二部分(9)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