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The era of the text but also touching 》
第11节:轻薄文学(1)
刘绍铭 Liu Shaoming
轻薄文学
一
“轻薄文学”一词,切忌望文生义。
诗人痖弦,封笔二十多年。然以“猫脸的岁月”闻于世的一代诗才,吐属不凡,即兴所得,每多佳句。
1988年5月29日《中国时报》的“开卷”版,以“称称看这些书有多重”为题,邀学者专家发表意见,检讨近十年来台湾地区受欢迎的“文类”和坊间畅销书籍的特色。
痖弦的说法真像“如歌的行板”:
·短短的篇章
·甜甜的语言
·淡淡的哀愁
·浅浅的哲学
他给这类书起了一个名字:轻文学。
轻文学大都“轻、薄、短、小”,因此以斤两计,这是名副其实的“轻薄文学”。其特色为:轻——软软的哲理像海中枯木;薄——淡淡的智慧像小河淌水;短——少少的短句像火炼金丹;小——薄薄的卷册像迷你宠物。
据《中国时报》记者莫昭平的报道,谈人生的励志哲理小品畅销有年,不自今日始。这些畅销书的名字也别具一格:“人生小语”、“一页一小品”、“十句话”和“八百字小语”……
普通开本的书一页大概载五百余字,难怪这类读者一卷在握时,可充分享受“风吹哪页读哪页”的乐趣。
不消说,短小精悍的文字受大众欢迎,自然与工商业社会繁忙的生活有关。但为什么读者偏爱“浅浅的哲学”?
尔雅出版社负责人隐地说:“这类书属床头书,不用从头翻到尾。有时读到某作家的一两句话,觉得颇有领会,就像在‘大海中抓到浮木’,可能受益无穷。”
其实要在断章引句中找“哲理”,前人写的《菜根谭》俯拾皆是。不过这种著作,病在缺少“甜甜的语言”;二来嚼菜根吐出来的智慧,未必适合今天龙的传人的口味。
痖弦乃台湾地区两大报“文艺总监”之一,且在十年前推出了像“小语库”、“手记文学”和“极短篇”等“短短的篇章”,我们很难期望他对这类型的作品有超然的看法。他说:“……事实上,轻文学中也有重文学——不少作品是既轻且重的,即形式上轻,精神上很重。文虽短,但字字均是熬炼而来,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我希望读者不要因为光喜欢轻文学而忽略了入手较难、较苦涩的重文学。”
在“会诊轻文学”一栏,除了痖弦的看法外,莫昭平还报道了陈皎眉、杭之、林耀福和何怀硕的意见。他们的话,可说得“直言无讳”。
陈皎眉认为这类型的文章是“速食时代”的产品,但“学问不是速成的,经验要体会而来。这类书只告诉读者人生的‘结果’,那是不够的。人生的‘过程’也应告诉他们,他们才比较能体会和思索”。
杭之说话斩钉截铁:“我以为它们只是为消费的目的而被制造出来的大众文化产品。这类半通不通、似是而非的哲学,并不能对心灵有所启发。它们的特色是零碎、平面化、欠缺历史的整体感。读后只能有感觉(感官的感觉),而不能有连续的思考能力。”
林耀福书生本色,破题就说:“近年来,台湾地区经济越发达,文化越庸俗。这类书当中,很多是消闲的东西,和心灵毫不相干。包装得很漂亮,可是内容空泛而无意义……台湾地区文学如果一直往此方向发展,是相当危险的。”
本文乃应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之邀而写,文字应与总题“中文文学在香港——前瞻与回顾”有关。上面两千字以“台湾经验”为引子,情非得已。因为在我看来,痖弦所说的“轻文学”原产地就在香港。过去十多年来,台湾报纸副刊不时刊登香港作家来稿,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力拒港风”,尤其是那种一人执笔、每天见报的“方块文章”。
1988年后,台湾地区报纸副刊的容量忽然增加一倍,已使编辑人员穷于应付。但最大的压力还是报纸的销量,而以台湾地区读者阅报的习惯而言,副刊的内容如何,对报纸的销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把一版的篇幅画成十来个小框框的副刊,今天还没有出现。他日发展如何,不敢预卜。不过如果“港风”代表的是趣味化,那“港风东渐”的趋向已越见明显。
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想最老实的答案是:全看你个人对报纸副刊的要求而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文学细胞 | 第3节:诗的功用 | 第4节:成语与文字 | 第5节:有关文化的联想 | 第6节:“支那人的机会” | 第7节:认同与执著 | 第8节:同事·朋友 | 第9节:金漆屁股 | 第10节:入禅的境界 | 第11节:轻薄文学(1) | 第12节:轻薄文学(2) | 第13节:阶级与民族 | 第14节:通人言兽语的年纪 | 第15节:谢师宴 | 第16节:Mea Culpa | 第17节:英伦名士录 | 第18节:去中国的方法 | 第19节:忽然天国 | 第20节:大散文识小 | 第21节:可读 bility | 第22节:我的第一步(1) | 第23节:我的第一步(2) | 第24节:童年今昔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