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      周兵 Zhou Bing

  不久,日軍開始空襲重慶。據安達森洋行當年的工人回憶,每當日機來轟炸時,安達森就叫工人把瑞典國旗在門口的旗桿上升起來,以求安全。其實日軍未必看得見這面小小的國旗。但幸運的是,藏於安達森洋行的這批文物毫發無損。儘管如此,重慶已不安全,文物又嚮樂山轉移。途中,故宮博物院職員朱學侃察看艙位大小時,失足跌入未蓋的艙口內,重傷身亡,是為保存文物獻身的第一人。1939年9月,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成立。
  故宮人在樂山的日子,與其他同事在安順、在峨眉的日子一樣,艱苦但充實。梁匡忠也趕來和父親會合了。從南京到寶雞再到樂山,十多歲的梁匡忠一直在路上,每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都不長,沒有辦法好好讀書。好不容易在四川與父親團聚,但梁廷煒一個人的收入不但不能負擔三個兒子的學費,連生活費都有些捉襟見肘。無奈之下,17歲的梁匡忠决定不讀書了,經樂山辦事處主任介紹,於1941年7月正式進入故宮博物院,擔任看管庫房 的工作。其實早在一兩年前,因為樂山辦事處人手不夠,找外人又怕影響文物安全,個子很高,外表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成熟的梁匡忠就開始幫着身邊的大人們做事了。當時他做的工作叫“對簽子”。一根竹簽代表一箱文物,當文物從此地運到彼地時,交付了簽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達。讓梁匡忠欣慰的是,他從未丟失一個簽子。在樂山的庫房幹了不到一年,由於峨眉辦事處的庫房缺人,梁匡忠又被調到那裏,峨眉辦事處的主任正是那志良先生。
  多年後梁匡忠對自己的兒子梁金生回憶這一段經歷,說:“1937年春節是在北平過的;1938年春節在寶雞過,1939年春節在陝西褒城縣(現漢中市勉縣)過,1940年春節在樂山過”。 因為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返回故土,在別人的介紹下,梁匡忠與當地的姑娘結婚成了傢。也許是為了紀念跟隨國寶奔波的歲月,子女們的名字與故宮文物的遷徙地息息相關:長子在峨嵋出生,叫梁峨生;二女在樂山出生,叫梁嘉生(樂山古稱嘉定);後面兩個孩子,是抗戰勝利後,文物返運南京後出生的,所以分別叫梁金生和梁寧生;1953年開始,故宮文物陸續北返,梁匡忠調回北京工作,又有了一個小兒子,取名梁燕生。
  年輕的梁匡忠在峨眉已經獨立看管文物,當樂山有需要時他還要回去幫忙。當時一個庫房除一個職員和一個工友看管外,還有士兵進行把守。國民黨政府也非常重視文物的安全。在陝西的時候,除了步兵保護,庫房的所在地還有憲兵把守。到四川後,由蔣介石的特務團來看守庫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名人推薦語《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南遷避戰火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從大陸到臺灣(1)從大陸到臺灣(2)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馬衡的堅守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