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金刚经说什么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南怀瑾 Na Huaijin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再说大智慧
现在开始金刚经的修法了。大家不要忘记前面说过,从第一品到了第十品已经告一段落,佛已经告诉我们一个修道的方法,就是应无所住,一切不住的这个方法。你做到了一切不住,你就懂了般若波罗密。十三品说修法之前,插进来十一、十二两品,说明这个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尊重;说完以后,佛另起炉灶,开始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的经典都是与弟子们当场商量,来决定这一本经的经名。这里须菩提就提出来问,将来这个记录要如何定名?我们将来(也代表将来的人)看了这个佛经,怎么样依您所教来奉行?怎么样修行?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你可以把这一次的对话记下来,这一本经典,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你就用这一个名字来奉持就好了。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金刚经经常碰到这些话,就是儒家经常反对的,认为这样一句话,翻来覆去,般若波罗密,不是般若波罗密,就是般若波罗密,好像很不合理。
实际上,金刚经是无上智慧法门,佛自己说,什么理由呢?须菩提你要知道,真正的佛法没有定法。
你说非要拜佛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荤不可,中国显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这样不可,那样不可,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那些说法只是教育法一时的方便,不是究竟。所以佛在这里充分的告诉我们,不可执着一法为佛法,那都搞错了,那都是毁谤佛,因为佛无定法。
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们青年们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的。
所以,开始我们已说过,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有些同学们常问,那悟道的智慧在那里呀?我说就在你那里,‘小心啊!’这一句就是‘道’;‘留意啊!’这一句话就是‘道’。因为你的‘意’就是留不住,你能留到意就得道了。小心!你就是小不了心,你小到那么小心,就得道了。不要看到世界上这些都认为通俗,这都是金刚般若波罗密。最平凡的一句话,你能懂得了,就是圣人在说法。留意,谁能把意留得住?小心,谁能把心小得了,做到了,就得道了。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
黄山谷与晦堂
刚才我们讲到,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这其中还有一层意义,我们需要了解;因为佛讲这个大智慧成就,般若波罗密,就是智慧到彼岸,所以有些学佛的人,就天天去求智慧。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成佛的那个智慧,不要向外求啊!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这一点要特别了解,千万不要认为般若波罗密有一个特殊的智慧,会一下蹦出来开悟,很多人都有这个错误的观念。佛告诉你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在在处处都可以使你悟道,所以禅宗悟道的人,有几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在那里?到处都是。中国的禅宗,专以金刚经为主体,有人因而开悟,并不是念金刚经开悟,很多人随时随地开悟,这是开悟以后讲出来的话。
其实,我们现在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那个就是般若,你看到了,了解了,当下悟道,也就是青青翠竹,悉是法身,到处都是这个不生不死的法身。郁郁黄花是形容之辞,开的是□□□行,也无非般若。他说在看花中就能悟道了,在风景中也能悟道,就能成佛。这些就是禅宗的公案。
宋朝与苏东坡齐名的一位诗人,名叫黄山谷,跟晦堂禅师学禅。他的学问好,金刚经更不在话下,但是跟了三年还没有悟道。有一天他问晦堂禅师,有什么方便法门告诉他一点好不好?等于我们现在年轻人呀!都想在老师那里求一个秘诀,这样他马上就可以悟道成佛了,黄山谷也一样。晦堂禅师说:你读过论语没有?
这一句话问我们是不要紧啊!问黄山谷却是个侮辱,古代读书人,小孩时代就会背论语了。既然师父问,黄山谷有什么办法,只好说:当然读过啦!师父说:论语上有两句话,‘二三子,我无隐乎尔?’二三子就是你们这几个学生!孔子说,不要以为我隐瞒你们,我没有保留什么秘密啊!早就传给你们了。
黄山谷这一下脸红了,又变绿了,告诉师父实在不懂!老和尚这么一拂袖就出去了,他哑口无言,心中闷得很苦,只好跟在师父后边走。这个晦堂禅师一边走,没有回头看他,晓得他会跟来的。走到山上,秋天桂花开,香得很,到了这个环境,师父就回头问黄山谷:你闻到桂花香了吗?文字上记载:‘汝闻木樨花香么?’
黄山谷先被师父一棍子打闷了,师父在前面大模大样的走,不理他,他跟在后面,就像小学生挨了老师处罚的那个味道,心里又发闷;这一下,老师又问他闻不闻到木樨桂花香味!他当然把鼻子翘起,闻啊闻啊!然后说:我闻到了。他师父接着讲:‘二三子,我无隐乎尔!’这一下他悟道了。所谓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这是有名的黄山谷悟道公案。
黄山谷与黄龙死心悟新
悟道以后,很不得了,官大、学问好、诗好、字好,样样好,道也懂、佛也懂,好到没有再好了,所谓第一希有之人。第一希有就很傲慢,除了师父以外,天下人不在话下。后来晦堂禅师涅槃了,就交代自己得法弟子,比黄山谷年轻的黄龙死心悟新禅师说:你那位居士师兄黄山谷,悟是悟了,没有大彻大悟,只有一半,谁都拿他没办法,现在我走了,你拿他有办法,你要好好教他。黄龙死心悟新马上就通知,叫黄山谷前来,师父涅槃了,要烧化。
当和尚死了,盘腿在座上抬出去,得法的弟子,拿一个火把准备烧化,站在前面是要说法的。这个时候,黄山谷赶来了,一看这个师弟,小和尚一个。黄龙死心悟新虽然年轻,却是大彻大悟了的,比黄山谷境界高,又是继任的和尚,执法如山。黄山谷一来,黄龙死心悟新拿着火把对这位师兄说:我问你,现在我马上要点火了,师父的肉身要烧化了,我这火一下去,师父化掉了,你跟师父两个在那里相见?你说!黄山谷答不出来了,是呀!这个问题很严重,师父肉身化掉了,自己将来也要死掉的,两个在那里相见?
你们在座大家也说说看!有人一定说西方极乐世界见面,黄山谷不会那么讲。不要说别的,我们大家坐在这里,都是现在人,你们大家回去,夜里睡着了,我夜里也睡着了,我们那里相见?就是这个问题。
这一下黄山谷答不出来了,不是脸变绿,是变乌了,闷声不响就回去了。接着倒楣的事情也来了,因为政治上的倾轧,皇帝把他贬官,调到贵州菸酒公卖局那个乡下地方,当个什么小职员,从那么高的地位,一下摔下来,一般人怎么忍受啊!
刚才讲到无为福胜,倒楣了,他正好修道。在到桂林的路上,有两个差人押着去报到,差人怕他将来又调高官,也不太为难他,他就沿途打坐,参禅。有一天中午很热,他就跟这两个押解的人商量,想午睡休息一下。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做的,他躺下去一下不小心,那个枕头蹦咚掉在地下,他吓了一跳,这下子真正开悟了。他也不要睡觉了,立刻写了封信,叫人赶快送到庐山给黄龙死心悟新禅师,他说:平常啊!我的文章,我的道,天下人没有那个不恭维我,只有你老和尚──现在叫他师弟老和尚,客气得很啦!只有你老和尚不许可我,现在想来是感恩不尽。
所以啊!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真正的,另一层的,我们从道理上解释,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脑子的佛学,你已经完了,那就是般若波罗密了。我们把这个重要的先解决,下面的慢慢就懂了。
微尘外色尘内色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我再问你,佛真正说过法吗?须菩提当场答话,就向佛说,世尊,据我所了解,你没有说过法啊!没有传过法啊。
你看,两个人当面扯谎!释迦牟尼佛三十一岁悟道,三十二岁出来就开始教化了,他说了四十九年法,现在师生两个对话,却说没有说过。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第二句问话,好像与前面不连贯似的,实际上是相连的。须菩提说了没有说法之后,佛又问了;你的意思怎么看法,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物质的宇宙,所有的微尘合起来,多不多啊?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是讲什么话?微尘不完全是灰尘,我们先叫它灰尘来讲,如来说一切的微尘非微尘;我说没有灰尘,不是灰尘,姑且叫它做灰尘。佛说这里告诉你,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世界,姑且叫它做世界。你说这讲的是什么啊?怪不得儒家认为金刚经不能看,不晓得讲些什么,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三千大千世界,又非三千大千世界。你说了没有?我没有说。不晓得搞些什么!
微尘是佛学里的名辞,微尘又叫外色尘,过去佛经所讲的外色尘,等于现在说电子、核子、原子之类。除了外色尘,还有内色尘,内色尘厉害极了,学佛的人假使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或者修观想的人,观成功了,心物一元,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站在前面。人家还可以看得到,也能说话,也能作事,这就是一切唯心所造,这是内色尘的力量把它发出来的。当然,现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证到这个道理,但是这是绝对的真理,是可以证到的,也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现在佛说的这个外色尘的微尘,再分析下去,又分成七分,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空。所以啊!过去两千年来的佛学很难讲,大部分的佛学家和大法师们,说到这里就不说了,因为无法讲。现在科学昌明了,勉强还可以解释一下,这些,佛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
核子、原子,爆发了,完全空,空了以后能够发光,能够震动声音,能够死人。所以原子一爆炸,那个空的力量一过来,人都变形了,原子尘沾到的不死也医不好了。原子、核子最后分成空,所以微尘分七分,色、声、香、味、触,法、空。
换句话说,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也没有微尘的存在,一切本空,这个物质世界的空,同般若波罗密,
智慧、心念最后的空是会合的,是心物一元。
会合最后是真空,那个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个时候的悟道,是修证到的,不是理论,要功夫证到。那个境界,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半天,都不是,所以佛才说没有说法。须菩提讲:是啊!你没有说啊!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说,说不出来的,说个空已经不是它了!说它是有,世界上有的东西又终归空的,所以空有都不能讲,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金刚经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论上难懂,是修证到最难,修证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算是学佛。
这一段说了以后,他又转到另外一个问题。
你我的三十二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我们学佛不能着相,也等于其他宗教反对拜偶像一样;什么是偶像?佛经上讲的佛不得了,每一个佛成功了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与人不同的相貌;八十种随形好也是别人所没有的。这个问题很大,这就是话头。
比如我们塑的佛相,眉间镶颗珠子,头上鼓起来有个包包,眉间鼓起来有根白毛。这根白毛不是乱长的,平常收拢来,‘白毫宛转五须弥’,向右转圈的,白毫这根毛拉出来有多大呢?有喜马拉雅山五倍那么大。‘绀目澄清四大海’,那两颗眼睛发蓝的,眼白发碧青的颜色,此四大海水还清,四大海水并不清,不过形容它的清。
譬如我们讲过的,因为佛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没有讲过一句谎话,因此他的舌头吐出来,可以遍布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衣服都不能晒了,他舌头一吐出来,太阳都被他遮住了。所以佛有三十二种相,皮肤都是平满的,无一不好,出来一身都是亮光。
当年有人问我们,你们禅宗开悟了就是佛,怎么没有三十二相呀!我们看看自己,还是那个手,也没有长根毛;说开悟了,一点都没有变嘛!牙齿掉了也没长出来,头发白了也变不黑,这个悟靠不住啊!
后来再看一看,每个人都有三十二种相好,你的相,我绝对没有,我的相你也没有,你长成我那个相,你也不是你了。然后看一切众生,各有各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真执着三十二相的观念,那只能说宗教信仰则可,真正的佛法被你糟蹋了。学佛法不能着相,所以他自己提出来,问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的观念来看佛,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果你们打坐看到那个佛放光,或者昨天夜里梦到,佛告诉你些什么,那是做梦,你千万记住,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那个梦中见的是真的假的呢?梦中见的也是真的,那是你阿赖耶识所变,不是假,自他不二,也是真的,但是你不能执着。佛说:何以故。什么理由呢?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确定的告诉你,佛说一切人成佛功德圆满,都有三十二相。这不是法身的相,法身无相,所以,可以叫他三十二相,也可以叫他六十四相。你懂了金刚经这个道理,你就悟到了中国的易经;易经有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相,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啊,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其实一卦都不卦,因为卦不住的,卦者变也,都是变相。讲到这里,想到一个禅宗的典故,你能理解了,你们年轻智慧高的也可以开悟。
夹山大师
有个禅宗大师叫船子诚,又名船子和尚,船子是外号,就像我们说济颠和尚,济颠是外号,法名叫道济,因为疯疯颠颠,大家叫他济颠和尚。那个船子和尚开悟后,与其他两个师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后就问船子诚准备到那里去?
船子说:师兄啊!我看你们这一生有好福报,将来可以做一方的大师,我这个苦命人,此生做个平凡的人,多做一点好事再说吧!不过拜托你们两位,将来有第一等的人材,给我送一个来,接接我的这一支。师父把学问传给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对不起历代先圣先贤,也对不起师父啊!只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他就跑到江苏华亭,一个小地方,做个渡船人,一只小船整天渡人过河来去,给他钱,他收两个,不给钱也没有关系。
后来有个大法师夹山和尚,佛法好,学问好,讲经说法,听众极多,名气大得很。船子诚的师兄道吾和尚听到了,心想那个师弟船子,还天天在摇渡:道吾也是禅宗的大师,穿了件破破烂烂的和尚衣服,言不压众,貌不惊人,就去听夹山讲经。到夹山道场找个后面的角落坐下。有人起来问:‘如何是法身?’夹山和尚回答:‘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他说:‘法眼无瑕。’答的多好。法身无相嘛!根据金刚经,三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没有一点瑕疵的啊!心如明镜台,无所不照,无所不知。照佛学的理论,这个回答的确没有问题。
可是坐在那个角落的道吾,嘻!就给他那么一笑!这个笑是冷笑。夹山受不了啦,赶快下堂,经也不讲了,下来把和尚的大礼服袈裟一披,就去找这个破破烂烂的道吾和尚顶礼。他说老前辈啊!我刚才答话,那里错了?道吾说:错倒没有错,可惜没得师承。换句话说,你理论是对,你功夫上没有到,你不要瞎说。夹山就问当今天下,那一位是明师啊?道吾说,明师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气那么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丢掉,名利不要,我再指给你一条明路。像道吾这种和尚,给师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夹山果然丢弃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个小包袱就去了,夹山在声名显赫时居然能为道而舍弃一切,证明他后来的大彻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说:我说的这个人啊!‘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就是住在船上嘛!他说你到华亭三十里外,那个河边去找一个和尚。后来夹山就找到这个船子诚,中间我们就不详细报告了,大家可以参考指月录。
夹山见船子
船子诚一看这个夹山啊!将来一定是个大师,知道是师兄搞来的,夹山上船以后,也没有说出道吾,也没有自我介绍,他们两个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问夹山:‘大德高栖何寺?’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学问都很好,说话满口的字句文雅,夹山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开悟了的话。就是我们普通讲:你贵寺在那里?夹山答话:‘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这似乎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还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禅宗叫机锋,一句话,不等你考虑一下讲出来,等你考虑了一下再答,就已经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这两个人学问都好,佛学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众笑)
最后没有办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个船桨,一下子就把夹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不会游泳,咕噜噜……狼狈不堪,刚冒上来,船子诚就说:你说你说!夹山正准备张嘴,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来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里去了,咕噜噜水吞下去,刚刚冒上来一点,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说,一定又讲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赶快又把他按下去,不等他讲。
最后,把他满肚子学问道理给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来,夹山说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这一下开悟了,船子说:我告诉你,佛法就是这样,你可以走了。
当然夹山在船上帮师父划船划了多久,就不知道,后来师父叫他走,他告辞师父走了,一边走,一边回头看这个师父。我们一定觉得他未免有情,恋恋不舍,但是这个师父一看到,说:‘和尚,你以为我还没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沉下去了,这样坚定夹山的信心。不过他吩咐过夹山,从此不许住在闹市里当法师,要好好到深山里头,没得吃的都可以,香炉古庙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来。
后来不知过多少年,夹山再出来做大师,有前辈又出来请问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无瑕。还是这两句话。同样是这两句话,悟后是证到了这个境界,开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话。理念上虽对,但是,你嘴吧上会说,叫作口头禅,身心没有证进去。所以,有关这个相的问题就是这样,你着了相,总以为外面有个佛像,看到有个佛来,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梦也好,你看到佛在显身,你就着相了,就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这个道理。
大的功德
讲到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交代,这个世界最高的东西,不是唯物的,是绝对唯心,但是这个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与唯物相对的唯心。这个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见的,不着相,不能着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着相而起正信的,法身无相正是悟道;这就是前面讲的两个重点,讲完了,他就告诉须菩提: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拿恒河沙一样的生命,布施给人家了,这个功德比把充满宇宙的财富布施还要大。
人生最舍不得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当有命的时候,钱财是最舍不得的!所以有命活着的人,肯布施钱财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里马上要死的时候,你只要救我上来,什么都可以给你啊!那个时候命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钱财还要重要。
上一节讲到拿宇宙一样多的财宝布施,得福很多,这一品更严重了,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你看这个福报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却比不上懂得金刚经四句偈,能够受持,修证,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为他人说的这个大福德。
这是什么大福德?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
这一品我们给它的偈语结论:
第十三品偈颂
世界微尘沤沫身悬崖撒手漫传薪
黄花翠竹寻常事般若由来触处津
‘世界微尘沤沫身’,这个世界是物理、物质的微尘累积所造成的。微尘质量没有形成之先是空的,形成以后,变化到最后没有世界物质存在时,又归于空的。
何况众生偶尔暂存的生命,只如水上浮沤泡沫,空作有时有亦幻,幻有灭去还归空。
‘悬崖撒手漫传薪’,如果证悟到‘缘起幻有,性自真空。空生幻灭,缘起无常。’便知有亦不假,空亦不真。到此犹如古德所说:‘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便可此心安住,得大自在了。
‘黄花翠竹寻常事’,然后回观古德所说:‘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便知本来平实,一切现成。
‘般若由来触处津’,原来般若波罗密多,是处处现在,时时现成。便诞登彼岸了。佛与众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 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 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 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 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 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 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