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书信 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农民日记   》 第11节:农民日记(9)      侯永禄 Hou Yonglu

  1960年11月21日陈书记在公社召开的常委扩大会上,又传达了上级精神,即要自力更生,不向上要。用"核、压、挖、清、节"5个字的办法来解决困难;要少支出一些,以不饿死人为原则;要多购一些,以不购过头粮为原则。今后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安排后8个月的粮食标准的思路是:"三低"、"二平"、"三提高"。最低15斤,最高18斤。"三低"的"三"是指11月、12月和1961年元月这三个月;"二平"的"二"是指2月和3月这两个月;"三提高"的"三"是指4月、5月和6月这三个月;共分8个等级。
  1960年的11月、12月和1961年的元月,每个人平均一个月只有15斤粮。后来"以人定量"的标准,把口粮一压再压,一月比一月低,尤其是人口多,劳力少,大人少,小孩多的户,困难就特别大。如果只按人口,不分大小,那还可以小孩成协大人,现在不行,我家7口人,4个娃,都在10岁以下。按3个月口粮的低标准是:1~2岁的娃每月3斤,3~5岁的娃每月9斤,6~7岁的娃每月11斤,8~11岁的娃每月16斤。12岁以上的大人也分了四级口粮标准:轻体力劳动者每月18斤,一般的人每月20斤,重体力劳动者每月23斤,特殊饭量大、干过重体力劳动活的人每月28斤。
  我和菊兰按一般人的口粮标准对待,每月20斤,母亲年老做家务,不参加集体劳动,口粮标准为每月18斤,引玲、胜天都为16斤,西玲11斤,丰胜9斤,全家7口人,每月共分口粮110斤,每人平均不到16斤。3个月共有92天,每天3顿,共276顿。全家人每顿饭共吃1斤2两粮,每人吃不到2两粮。
  这时候受饿少的人是:食堂的炊管员和饲养员。社员有句顺口溜:"牛哭哩,猪笑哩,饲养员偷料哩!"社员说:"粮食吃到口,先要过五关:场里打下,入到队内库房,交给保管员,秤高秤低,损耗库溢,这是第一关。再由队里领回食堂,由管理员负责库溢库损,这是第二关。然后加工碨面,入水剥麸,出粉率有高有低,由碨面人负责,这是第三关。然后交给做饭的,将面蒸成馍,做成饭,这是第四关。最后由掌勺的人舀给社员饭,发给社员馍,碗有大小,勺有宽窄,相好的、对劲的,见面低头不问的,这才过了第五关。"社员还说:"狼吃鬼掐,给社员剩个瓜把!"又说:"社员不怕标准低不够吃,只害怕吃不够这低标准。"四队有个单身小伙子,实在饿得撑不住了,就把食堂印的"饭票二两"的"两"字改为"斤"字,管理员发现后,把他狠狠训斥了一场。
  大家都各有各的办法,我家却不知该怎么办,只能食堂给多少,自己吃多少。每顿饭都是菊兰端上个大脸盆,跟着大家排在长长的队伍后边,等着一勺一勺地舀稀饭糊糊。一户一户舀到头以后,人们还不立刻端上盆子散去,而是低着头两只眼一直盯着锅底,等着匀那一点点残汤饭底子,直到舀饭人拿饭铲铲净最后半勺子后,才无可奈何地走去,哪怕天气再冷,把饭等凉了,也不在乎。菊兰端回了稀饭糊糊,全家人围在一起,才一个个舀到各人的碗里。每次吃毕饭后,西玲在炕上往后一挪,总低声地长叹一声气:"唉!"不知是喝胀了撑的,还是嫌没喝够而难受的。谁也不敢问,也不愿问。只是3个大人互相看看,默默地,眼圈儿禁不住红了起来。
  我心想,总不能眼睁睁地把人往死的饿呀!家里还有十来间厦子,四间半大房呀!把房拆掉卖上一部分换些粮票,买点儿粮吃吧!母亲却舍不得地说:"10间烂厦房,住着能遮风雨,但拆下来却是一把渣,能值几个钱,能买几斤粮啊!况且政策有规定,社员房屋不许随意买卖,咱当干部的能违反政策吗?"东边院子前面有间半大房,倒是能值几个钱。但队里饲养室占用着,我能挖社会主义的墙根吗?不行!不行!这下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1960年是解放后最困难的一年,而这年的12月又是这最困难的一年中吃粮标准最低的一个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1节:《农民日记》序(1)第2节:《农民日记》序(2)第3节:农民日记(1)第4节:农民日记(2)
第5节:农民日记(3)第6节:农民日记(4)第7节:农民日记(5)第8节:农民日记(6)
第9节:农民日记(7)第10节:农民日记(8)第11节:农民日记(9)第12节:农民日记(10)
第13节:农民日记(11)第14节:农民日记(12)第15节:农民日记(13)第16节:农民日记(14)
第17节:农民日记(15)第18节:农民日记(16)第19节:农民日记(17)第20节:农民日记(18)
第21节:农民日记(19)第22节:农民日记(20)第23节:农民日记(21)第24节:农民日记(2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