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缘分的天空--徐志摩与陆小曼   》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8)      Han Danshan

  怀胎的最后一个多月,是和七弟一起在柏林度过的。  1922年2月24日分娩,是个男孩。这一点不合她的心意,她是想要个女孩的。她想要一个自己的模子,而不是要一个徐志摩的翻版。和徐志摩的关系是这个样子,生下的孩子又不合心意,也就没按徐家的辈分用字从“锴”上起名,德国生的,就叫德生,等于是纪念这次屈辱的生产。  自从来到欧洲大陆,不管是在巴黎还是在柏林,直到此时,幼仪都没有见过徐志摩一面。  一个星期后,约当3月上旬她出了产院。一回到七弟家,见到一封徐志摩的信,七弟说是吴经熊送来的。信上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她当即打电话给吴经熊,说第二天去吴家见徐志摩。  第二天,幼仪来到吴家,志摩已在,半年未见,他看起来很健康,也很快活。客厅里四个朋友绕着他走来走去,一副要保护他的样子。她只认识其中两人,一个是吴经熊,另一个是从美国来欧洲游览的金岳霖。  “如果你要离婚,那很容易。”幼仪镇定而又冷酷地说。“我已经告诉我父母了,他们赞成这件事。”  “你有父母,我也有父母,如果可以的话,让我先等我父母批准这件事。”  “不行,不行,”徐志摩急躁地摇摇头说,“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  幼仪心想,你何必在信上写什么勇气和理想?你不过是要你的女朋友,才这样情急难耐。正是因为这句话,多少年后,有人问她认为徐志摩要求离婚是不是革命性举动时,幼仪总是说“不”,因为他有女朋友在先。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因为不爱她才要求离婚,她会认为他是依自己的信念行事,那才称得上是一个壮举。  徐志摩一动不动地看着幼仪,手上紧握着已起草好的离婚文书。  “那———好吧。”幼仪说,“如果你认为离婚这件事做得对,我就签字。”  徐志摩一听高兴透了,笑容满面地把文件递过来,几乎是不能自己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你晓得,我们一定要这么做,中国一定要摆脱旧习气,我们非离婚不可。”  徐志摩把文件放在桌上,一式四份。幼仪看了,上面说男女两方已经一致决定终止他们的婚姻,女方将获得五千元的赡养费。徐志摩已经签了名,四个证人的名字也填好了,只有她签名的地方空着。签过四个名,她说:“好了,你去给自己找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很是兴奋,金岳霖等人挤过来要和他握手。他欢天喜地,乐不可支,甚至对张幼仪连声说谢谢,然后戏剧性地顿了一下,又对着幼仪和四个朋友说:“你张幼仪不想离婚,可是不得不离,因为我们一定要做给别人看,非开离婚先例不可。”  随后这对刚刚签了离婚文书的年轻人,去看他们刚刚出生的儿子。在医院里,站在育婴房的窗口外,观看躺在小床里的婴儿,志摩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  办完这件大事,徐志摩即返回剑桥,也就是他笔下的康桥。这时是1922年的3月,早在几个月前即1921年10月林徽因已随父亲回国了。  对徐、张的离婚,也不可看得太认真了。这样的离婚,多少带点游戏的意味,要不就无法解释徐志摩回国后还要登报正式声明离婚。留学生闹离婚,是当时的一种风尚。赵元任夫妇当时正好在欧洲,杨步伟后来说:“那时还有一个风行的事,就是大家鼓励离婚,几个人无事干,帮这个离婚,帮那个离婚,首当其冲的是陈翰笙和他太太顾淑型及徐志摩和他太太张幼仪,张其时还正有身孕呢。”最有趣的是,这些人也打上了赵元任和杨步伟的主意。有一天罗志希(家伦)来赵家,说有人看见赵元任和他的母亲在街上走。杨步伟大赵元任三岁,一听就知道罗的用意,当即笑骂道:“你不要来挑拨,我的岁数,人人知道的。”  ■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一家在美国。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团结出版社
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1)(图)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2)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3)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1)(图)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2)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3)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4)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5)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6)(图)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7)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8)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1)(图)
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2)(图)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3)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4)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5)
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6)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7)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8)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9)
风神潇散,旁若无人(1)风神潇散,旁若无人(2)风神潇散,旁若无人(3)风神潇散,旁若无人(4)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