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水經註 》
捲十一
酈道元 Li Daoyuan
○易水
△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鄉西山。
易水出西山寬中𠔌,東逕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譚,不同王莽之政。子興,
生五子,並避時亂,隱居此山,故其舊居,世以為五大夫城,即此。潘嶽《贊》
雲:五王在中,龐葛連續者也。
易水又東,左與子莊溪水合。水北出子莊關,南流逕五公城西,屈逕其城南。
五公即王興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為五侯:元纔,北平侯;益纔,安喜侯;
顯纔,蒲陰侯;仲纔,新市侯;季纔,唐侯,所謂中山之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
居矣。二城並廣一裏許,俱在罡阜之上,上邪而下方。其水東南入於易水。
易水又右會女思𠔌水。水出西南女思澗,東北流註於易,謂之三會口。
易水又東屆關門城西南,即燕之長城門也,與樊石山水合。水源西出廣昌縣
之樊石山,東流逕覆釜山下,東流註於易水。
易水又東歷燕之長城,又東逕漸離城南,蓋太子丹館高漸離處也。
易水又東逕武陽城南。蓋易自寬中歷武夫關東出,是兼武水之稱,故燕之下
都,擅武陽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瀆。武陽大城東南小城,即故安縣之故城也。
漢文帝封丞相申屠嘉為侯國。城東西二裏,南北一裏半。高誘雲,易水逕故安城
南外東流,即斯水也。誘是涿人,事經明證。今水被城東南隅。世又謂易水為故
安河。武陽蓋燕昭王之所城也,東西二十裏,南北十七裏,故傅逮《述遊賦》曰:
出北薊,歷良鄉,登金臺,觀武陽,兩城遼廓,舊跡冥茫,蓋謂是處也。易水東
流而出於範陽。
△東過範陽縣南,又東過容城縣南。
易水逕範陽縣故城北。秦末,張耳、陳餘為陳勝略地燕、趙,命蒯通說之,
範陽先下,是也。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代為侯國,王莽之通順也。易水又
東與濡水合,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𠔌。東流與源泉水合,水發北溪,東南
流註濡水。濡水又東南,逕樊於期館西,是其授首於荊軻處也。濡水又東南流,
逕荊軻館北,昔燕丹納田生之言,尊軻上卿,館之於此。二館之城,澗麯泉清,
山高林茂,風煙披薄,觸目怡情,方外之士,尚憑依舊居,取暢林木。濡水又東
逕武陽城西北舊堨濡水枝流南入城,逕柏塚西。塚垣城側,即水塘也。四周塋
域深廣,有若城焉。其水側有數陵墳高壯,望若青丘,詢之古老,訪之史籍,
無文證。以私情求之,當是燕都之前故墳也,或言燕之墳塋,斯不然矣。其水之
故瀆南出,屈而東轉,又分為二瀆。一水逕故安城西,側城南註易水,夾塘崇峻,
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釣臺,參差交峙,迢遞相望,更為佳觀矣。其一水東
出註金臺陂,陂東西六、七十步,南北五十步,側陂西北有釣臺,高丈餘,方可
四十步。陂北十餘步有金臺,臺上東西八十許步,南北如減,高十餘丈。昔慕容
垂之為範陽也,戍之,即斯臺也。意欲圖還上京,阻於行旅,造次不獲遂心。北
有小金臺,臺北有蘭馬臺,並悉高數丈,秀峙相對,翼臺左右,水流徑通,長廡
廣宇,周旋被浦,棟堵鹹淪,柱礎尚存,是其基構,可得而尋。訪諸耆舊,鹹言
昭王禮賓,廣延方士,至於郭隗、樂毅之徒,鄒衍、劇辛之儔,宦遊歷說之民,
自遠而屆者多矣。不欲令諸侯之客,伺隟燕邦,故修建下都,館之南垂。言燕
昭創之於前,子丹踵之於後,故雕墻敗館,尚傳鎸刻之石,雖無經記可憑,察其
古跡,似符宿傳矣。濡水自堰又東,逕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渾塘溝水註之,
水出遒縣西,白馬山南溪中,東南流入濡水。濡水又東至塞口,古纍石堰水處也。
濡水舊枝分南,入城東大陂,陂方四裏,今無水。陂內有泉,淵而不流,際池北
側,俗謂聖女泉。濡水又東,得白楊水口,水出遒縣西山白楊嶺下,東南流入濡
水,時人謂之虎眼泉也。濡水東合檀山水,水出遒縣西北,檀山西南。南流與石
泉水會。水出石泉固東南隅,水廣二十許步,深三丈。固在衆山之內,平川之中,
四周絶澗阻水,八丈有餘,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壁立直上,廣四十五
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軌,僅通人馬,謂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楊寺,是白楊
山神也。寺側林木交蔭,叢柯隱景。沙門釋法澄建剎於其上,更為思玄之勝處也。
其水南流,註於檀水,故俗有並溝之稱焉。其水又東南流,歷故安縣北,而南註
濡水。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註巨馬水也。故《地理
志》曰:故安縣閻鄉,易水所出,至範陽入濡水。闞駰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
渠。許慎曰:濡水入淶。淶、渠二號,即巨馬之異名。然二易俱出一鄉,同入濡
水。北易至涿郡範陽縣會北濡,又並亂流入淶,是則易水與諸水,互攝通稱,東
逕容城縣故城北,渾濤東註,至勃海平舒縣與易水合。闞駰曰:涿郡西界代之易
水,而是水出代郡廣昌縣東南,郎山東北,燕王仙臺東。臺有三峰,甚為崇峻,
騰雲冠峰,高霞翼嶺,岫壑衝深,含煙罩霧。耆舊言燕昭王求仙處。范晔《後漢
書》雲:中山簡王焉之窆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樹墳塋。陵隧碑獸,並出此
山,謂之石虎山。山有所遺二石虎,後人因以名罡。罡之東麓,即泉源所導也。
《經》所謂閻鄉西山,其水東流,有毖水南會,渾波同註,俗謂之為雹河。司馬
彪《郡國志》曰:雹水出故安縣。世祖令耿況擊故安西山賊吳耐蠡,符雹上十餘
營,皆破之,即是水者也。
易水又東逕孔山北,山下鐘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煹。火尋沙,入穴裏許,
渡一水,潛流通註,其深可涉。於中衆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於
疑路,必有歷記。返者乃尋孔以自達矣。上又有大孔,豁達洞開,故以孔山為名
也。其水又東,逕西故安城南,即閻鄉城也。歷送荊陘北,耆舊雲,燕丹餞荊軻
於此,因而名焉。世代已遠,非所詳也。遺名舊傳,不容不詮,庶廣後人傳聞之
聽。
易水又東流,屈逕長城西,又東流,南逕武遂縣南,新城縣北。《史記》曰:
趙將李牧伐燕,取武遂、方城是也。俗又謂是水為武遂津。津北對長城門,謂之
汾門。《史記·趙世傢》雲:孝成王十九年,趙與燕易土,以竜兌、汾門與燕,
燕以葛城、武陽與趙,即此也。亦曰汾水門,又謂之梁門矣。易水東分為梁門陂。
易水又東,梁門陂水註之。水上承易水於梁門,東入長城,東北入陂,陂水北接
範陽陂,陂在範陽城西十裏,方一十五裏,俗亦謂之為????臺陂。陂水南通梁門澱,
方三裏。澱水東南流,出長城註易,謂之範水,易水自下有範水通目,又東逕範
陽縣故城南,即應劭所謂範水之陽也。
易水又東逕樊輿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條為侯國,王
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風俗記》曰:北新城縣東二十裏,有樊輿亭,故縣也。
易水又東逕容城縣故城南。漢高帝八年,封趙將夜,於深澤,景帝中三年,
以封匈奴降王唯徐盧於容城,皆為侯國,王莽更名深澤。
易水又東,泥水註之。水上承二陂於容城縣東南,謂之大泥澱、小泥澱,其
水南流註易水,謂之泥洞口。水側有渾泥城,易水逕其南,東合滱水。故桑欽
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東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稱矣。易水又東,逕易
京南。漢末,公孫瓚害劉虞於薊下。時童謠雲:燕南垂,趙北際,惟有此中可避
世。瓚以易地當之,故自薊徙臨易水,謂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裏。趙建武四
年,石虎有遼西南達易京,以京鄣至固,令二萬人廢壞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樓
基尚存,猶高一匹餘。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樓,即瓚所堡也。故瓚所與子書云:
袁氏之攻,狀若鬼神,衝梯舞於樓上,鼓角鳴於地中。即此樓也。
易水又東,逕易縣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闞駰稱:燕太子丹遣
荊軻刺秦王,與賓客知謀者祖道,皆素衣冠,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
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高漸離擊筑,宋如意和之。為壯聲,
士發皆衝冠。為哀聲,士皆流涕。疑於此也。餘按遺傳舊跡,多在武陽,似不餞
此也。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僕為侯國也。
△又東過安次縣南。
易水逕縣南,鄚縣故城北,東至文安縣,與虖池合。《史記》蘇秦曰,燕
長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謂此水也。是以班固、闞駰之徒,鹹以斯水謂之南易。
△又東過泉州縣南,東入於海。
《經》書水之所歷,沿次註海也。
○滱水
△滱水出代郡靈邱縣高氏山。
即嘔夷之水也,出縣西北高氏山。《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
東流註於河者也。其水東南流,山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世謂之石銘陘也。
其水又南陘候塘。候塘,川名也。又東合溫泉水,水出西北暄𠔌,其水溫熱若湯,
能愈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東南流逕興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欹傾而不正,故
世以欹城目之。水自原東流,註於滱水。又東,莎泉水註之,水導源莎泉南流,
水側有莎泉亭。東南入於滱水。
又東逕靈邱縣故城南。應劭曰,趙武靈王葬其東南二十裏,故縣氏之。縣古
屬代,漢靈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旻上請別屬也。瓚註《地理志》曰:靈邱之號,
在武靈王之前矣。又按司馬遷《史記》,趙敬侯二年,敗齊於靈邱,則名不因武
靈王事,如瓚《註》。
滱水自縣南流入峽,謂之隘門,設隘於峽,以譏禁行旅。歷南山,高峰隱
天,深溪埒𠔌。其水沿澗西轉,逕禦射臺南,臺在北阜上。臺南有禦射石碑。南
則秀嶂分霄,層崖刺天,積石之峻,壁立直上。車駕沿氵斥,每出是所遊藝焉。
滱水西流,又南轉東屈,逕北海王詳之石碣南,《禦射碑》石柱北,而南流也。
△東南過廣昌縣南。
滱水東逕嘉牙川,川有二水,南來註之。水出恆山北麓,稚川三合逕嘉牙
亭東,而北流註於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廣昌縣界。
滱水又東逕倒馬關。關山險隘,最為深峭,勢均詩人高岡之病良馬,傅險
之行軒,故關受其名焉。關水出西南長溪下,東北歷關,註滱。滱水南山上,
起禦坐於鬆園,建祗洹於東圃,東北二面,岫鄣高深,霞峰隱日,水望澄明,淵
無潛甲。行李所逕,鮮不徘徊忘返矣。
△又東南過中山上麯陽縣北,恆水從西來註之。
滱水自倒馬關南流,與大嶺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嶺下,東北流出峽,峽右
山側有祗洹精廬,飛陸陵山,丹盤虹梁,長津泛瀾,縈帶其下,東北流註於滱。
滱水又屈而東,合兩嶺溪水,水出恆山北阜,東北流歷兩嶺間。北嶺雖層陵雲
舉,猶不若南巒峭秀。自水南步遠峰,石磴逶迤,沿途九麯。歷睇諸山,鹹為劣
矣。抑亦羊腸、邛來之類者也。齊、宋通和,路出其間。其水東北流,註於滱
水。
又東,左合懸水,水出山原岫盤𠔌,輕湍濬下,分石飛懸,水一匹有餘,直
灌山際,白波奮流,自成潭渚。其水東南流,揚湍註於滱。
滱水又東流歷鴻山,世謂是處為鴻頭,疑即《晉書地道記》所謂鴻上關者
也。關尉治北平,而畫塞於望都,東北去北平不遠,兼縣土所極也。滱水於是
左納鴻上水,水出西北近溪,東南流註於滱水也。
△又東過唐縣南。
滱水又東,逕左人城南。應劭曰,中人城西北四十裏,縣有雹水,亦或謂
之為唐水也。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內有小山,在城西,側而銳上,若委粟焉,
疑即《地道記》所云,望都縣有委粟關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謂之中山城,以
城中有山之水,因復謂之為廣唐城也。《中山記》以為中人城,又以為鼓聚,殊
為乖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中山郡治。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東二十
裏,有故中人城。望都城東有一城,名堯姑城,本無中人之傳,璠或以為中人,
所未詳也。《中山記》所言中人者,城東去望都故城一十餘裏,二十裏則減,但
苦其不東。觀夫異說,鹹為爽矣。今此城於盧奴城北如西六十裏。城之西北,泉
源所導,西逕狼山北。郎,唐音讀近,實兼唐水之稱。西流歷左人亭,註滱水。
又東左會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山阜下,亦謂之唐水也。然於城非西北,
俗又名之為雹水,又兼二名焉。西南流入滱,並所未詳,蓋傳疑耳。
滱水又東,恆水從西來註之,自下滱水兼納恆川之通稱焉,即《禹貢》
所謂恆衛既從也。
滱水又東,右苞馬溺水,水出上麯陽城東北馬溺山,東北流逕伏亭。《晉
書地道記》曰:望都縣有馬溺關。《中山記》曰:八渡、馬溺,是山麯要害之地,
二關勢接,疑斯城即是關尉宿治,異目之來,非所詳矣。馬溺水又東流註於滱。
滱水又東,逕中人亭南。《春秋左傳·昭公十三年》,晉荀吳率師侵鮮虔
及中人,大獲而歸者也。滱水又東,逕京邱北,世謂之京陵,南對漢中山頃王
陵。滱水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憲王陵,坎下有泉源積水,亦曰泉上岸。
滱水又東,逕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墳並列者是矣。滱水又東,
逕樂羊城北。《史記》稱魏文侯使樂羊滅中山,蓋其城攻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
名。
滱水又東,逕唐縣故城。南北二城,俱在滱水之陽,故曰滱水逕其南。
城西又有一水,導源縣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謂之為唐水也。東流至唐城
西北隅,堨而為湖,俗謂之唐池。蓮荷被水,嬉遊多萃其上,信為勝處也。其
水南入小溝,下註滱水,自上歷下,通禪唐川之兼稱焉。應劭《地理風俗記》
曰:唐縣西四十裏得中人亭。今於此城取中人鄉,則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
與應符合。又言堯山者在南,則無山以擬之,為非也。闞駰《十三州志》曰:中
山治盧奴,唐縣故城在國北七十五裏。駰所說此則非也。《史記》曰:帝嚳氏沒,
帝堯氏作,始封於唐。望都縣在南,今此城南對盧奴故城,自外無城以應之。考
古知今,事義全違。俗名望都故城,則八十許裏,此城距中山城則七十裏,驗途
推邑,宜為唐城。城北去堯山五裏,與七十五裏之說相符,然則俗謂之都山,即
是堯山,在唐東北望都界。皇甫謐曰:堯山一名豆山。今山於城北如東,嶄絶孤
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堯廟,是即堯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堯山在南。
今考此城之南,又無山以應之,是故先後論者,鹹以《地理志》之說為失。又即
俗說以唐城為望都城者,自北無城以擬之。假復有之,途程紆遠,山河之狀,全
乖古證,傳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東北流逕豆山下,合蘇水,
亂流轉註,東入滱。是豈唐水乎?所未詳也。又於是城之南如東一十餘裏,有
一城,俗謂之高昌縣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故縣目曰望都,縣在唐南。皇甫謐曰:
相去五十裏。稽諸城地,猶十五裏,蓋書誤耳。此城之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
連陵,名之曰孤山。孤、都聲相近,疑即所謂都山也。《帝王世紀》曰:堯母慶
都所居。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望都縣以為名
也。唐亦中山城也,為武公之國,周同姓。其後桓公不恤國政,周王問太史餘曰:
今之諸侯,孰先亡乎?對曰:天生民而令有別,所以異禽獸也。今中山滛昏康
樂,逞欲無度,其先亡矣。後二年果滅。魏文侯以封太子擊也。漢高祖立中山郡,
景帝三年為王國,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興三年,改
曰定州,治水南盧奴縣之故城。周之衰也,國有赤狄之難,齊桓霸諸侯,疆理邑
土,遣管仲攘夷狄,築城以固之。昔耿伯昭歸世祖於此處也。
滱水之右,盧水註之。水上承城內黑水池。《地理志》曰:盧水出北平,
疑為疏闊,闞駰、應劭之徒,鹹亦言是矣。餘按:盧奴城內西北隅,有水淵而不
流,南北一百步,東西百餘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盧,不
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池水東北,際水有漢中山王故宮處,臺殿觀榭,
皆上國之製。簡王尊貴,壯麗有加。始築兩宮,開四門,穿城北纍石為竇,通涿
唐水流於城中,造魚池、釣臺、戲馬之觀。歲久頽毀,遺基尚存,今悉加土為剎
利靈圖。池之四周,民居駢比,填遍穢陋,而泉源不絶。暨趙石建武七年,遣北
中郎將始築小城,興起北榭,立宮造殿。後燕因其故宮,建都中山。小城之南,
更築隔城,興復宮觀。今府榭猶傳故製。自漢及燕,涿滱水逕石竇,石竇既毀,
池道亦絶,水潛流出城,潭積微漲,涓水東北註於滱。滱水又東,逕漢哀王
陵北,塚有二墳,故世謂之兩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孫,康王之子也。
滱水又東,右會長星溝,溝出上麯陽縣。西北長星渚,渚水東流,又合洛
光水,水出洛光溝,東入長星水,亂流東逕恆山下廟北。漢末喪亂,山道不通,
此舊有下階神殿,中世以來歲書法族焉。晉、魏改有東西二廟,廟前有碑闕,
場列柏焉。其水又東逕上麯陽縣故城北,本嶽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
常以歲十一月至於北嶽,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周昭王南徵不還,巡狩禮
廢,邑郭仍存。秦罷井田,因以立縣,城在山麯之陽,是曰麯陽,有下,故此為
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又東南流,鬍泉水註之。水首受鬍泉,逕上麯陽縣南,
又東逕平樂亭北,左會長星川,東南逕盧奴城南,又東北,川渠之左,有張氏墓
塚,有《漢上𠔌太守議郎張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東北合滱水,水有窮
通,不常津註。
△又東過安喜縣南,
縣故安險也,其地臨險,有井、塗之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
應為侯國,王莽更名寧險,漢章帝改曰安喜。《中山記》曰:縣在唐水之麯,山
高岸險,故曰安險;邑豐民安,改曰安喜。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漲,高岸崩頽,
城角之下,有大積木,交橫如梁柱焉。後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從。餘考記
稽疑,蓋城地當初,山水渀蕩,漂淪巨栰,阜積於斯,沙息壤加,漸以成地。
滱水又東逕鄉城北,舊盧奴之鄉也。《中山記》曰:盧奴有三鄉,斯其一焉。
後隸安喜,城郭南有漢明帝時《孝子王立碑》。
△又東過安國縣北。
滱水歷縣東,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南流,逕解瀆亭南。漢順帝陽嘉元
年,封河間孝王子淑於解瀆亭,為侯國,孫宏,即靈帝也。又東南逕任邱城南,
又東南逕安郭亭南。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博為侯國。其水又東南流
入於虖池,滱水又東北流,逕解瀆亭北,而東北註也。
△又東過博陵縣南。
滱水東北,逕蠡吾縣故城南。《地理風俗記》曰:縣故饒陽之下鄉者也。
自河間分屬博陵。漢安帝永初七年,封河間王開子翼為都鄉侯,順帝永建五年更
為侯國也。
又東北,逕博陵縣故城南,即古陸城,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貞
為侯國者也。《地理風俗記》曰:博陵縣,《史記》蠡吾故縣矣。漢質帝本初元
年,繼孝衝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為縣,又置郡焉,漢末,罷還安平。
晉太始元年復為國,今謂是城為博野城。滱水又東北,逕侯世縣故城南,又東
北逕陵陽亭東,又北,左會博水。水出望都縣,東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更
名曰順調矣。又東南潛入下地下。博水又東南循瀆,重源涌發,東南逕三梁亭南,
疑即古勺梁也。《竹書紀年》曰:燕人伐趙,圍濁鹿。趙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
燕師於勺梁者也。今廣昌東嶺之東有山,俗名之曰濁鹿羅。城地不遠,土勢相鄰,
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詳也。博水又東南,逕𠔌梁亭南,又東逕陽城縣,散
為澤渚,渚水瀦漲,方廣數裏,匪直蒲筍是豐,實亦偏饒菱藕,至若孌童卯角,
弱年崽子,或單舟采菱,或疊舸折芰,長歌陽春,愛深淥水,掇拾者不言疲,謠
詠者自流響,於時行旅過矚,亦有慰於羈望矣,世謂之為陽城澱也。陽城縣故城
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國志》曰:蒲陰縣有陽城者也。今城在縣東南三
十裏。其水又伏流循瀆,屈清梁亭西北,重源又發。博水又東逕白堤亭南,又東
逕廣望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忠為侯國。又東合堀溝,溝
上承清梁陂。又北逕清涼城東,即將梁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劉朝
平為侯國。其水東北入博水,博水又東北,左則濡水註之。水出蒲陰縣西、昌安
郭南。《中山記》曰:郭東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諸傳記,無聞此處,
世代雲遠,異說之來,於是乎在矣。其水自源東,逕其縣故城南,枉渚回湍,率
多麯復,亦謂之為麯逆水也。張晏曰:濡水於城北,麯而西流,是受此名。故縣
亦因水名而氏麯逆矣。《春秋左傳·哀公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麯逆,是也。
漢高帝擊韓王信,自代過麯逆,上其城,望室宇甚多,曰:壯哉!吾行天下,惟
洛陽與是耳。詔以封陳平為麯逆侯。王莽更名順平。濡水又東,與蘇水合,水出
縣西南近山,東北流,逕堯姑亭南,又東逕其縣入濡。濡水又東,得蒲水口,水
出西北蒲陽山,西南流,積水成淵,東西一百步,南北百餘步,深而不測。其水
又東南流,水側有古神祠,世謂之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詳也。又南逕安陽
亭東。《晉書地道記》曰:蒲陰縣有安陽關,蓋安陽關都尉治。世俗名斯川為安
陽壙。蒲水又東南歷壙,逕安陽關下,俗名關睾為唐頭坂。出關北流,又東流,
逕夏屋故城,實中險絶。《竹書紀年》曰: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
麯逆者也。其城東側,因阿仍墉,築一城,世謂之寡婦城。賈復從光武追銅馬、
五幡於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轉,故有是名矣。其水又東南流,逕蒲陰縣故城北。
《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陰。漢章帝元和三年,行巡北嶽,以麯逆名不善,因
山水之名,改曰蒲陰焉。水右合魚水。水出北平縣西南魚山,山石若巨魚,水發
其下,故世俗以物色名川。又東流註於蒲水,又東入濡。故《地理志》曰,蒲水、
蘇水,並從縣東入濡水。又東北逕樂城南,又東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稱
矣。《春秋·昭公七年》,齊與燕會於濡上。杜預曰:濡水出高昜縣。東北至河
間鄚縣入易水,是濡水與虖池,滱、易,互舉通稱矣。博水又東北,徐水註
之。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裏,二十裏中,委折
五回,方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回之名。下望層山,盛若蟻垤,實兼孤山之稱,
亦峻竦也。徐水三源奇發,齊瀉一澗,東流北轉,逕東山下。水西有《禦射碑》。
徐水又北流,西屈逕南岩下。水陰又有一碑。徐水又隨山南轉,逕東岩下,水際
又有一碑。凡此三銘,皆翼對層巒,嚴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雲:皇帝以太延
元年十二月,車駕東巡,逕五回之險邃。覽崇岸之竦峙,乃停駕路側,援弓而射
之,飛矢逾於岩山,刊石用贊元功。夾碑並有層臺二所,即禦射處也。碑陰皆列
樹碑官名。徐水屈東北逕郎山,又屈逕其山南,衆岑競舉,若竪鳥翅,立石嶄岩,
亦如劍杪,極地險之崇峭。漢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蠱出奔,其子遠遁斯山,故世
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逕郎山君中子,觸鋒將軍
廟南。廟前有碑,晉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發詔錫君父子法祠。其碑,
劉曜光初七年前頓邱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陽平包振等,共修舊碑,刻石樹頌焉。
徐水又逕北平縣縣界,有漢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詔書,遣冀州從事王球、
幽州從事張郡縣分境,立石標界,具揭石文也。徐水又東南流,歷石門中,
世俗謂之竜門也。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飛水歷其間,南出,乘崖傾澗,
泄註七丈有餘,渀蕩之音,奇為壯猛。觸石成井,水深不測,素波自激,濤襄
四陸,瞰之者驚神,臨之者駭魄矣。東南出山,逕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
郎山君之元子也,其水又東流,漢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破之順水北,乘勝追
北,為其所敗。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騎王豐,於是授馬,退保範陽。
順水蓋徐水之別名也。徐水又東,逕蒲成北,又東逕清苑城,又東南與瀋水合。
水出蒲城西,俗謂之泉頭水也。《地理志》曰:北平縣有盧水,即是水也。東逕
其城,又東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東至高陽入博,今不能也。徐水又東,
左合曹水,水出西北朔寧縣曹河澤,東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東逕邢
安城北,又東南入曹河。曹水又東南,逕北新城縣故城南,王莽之朔寧縣也。曹
水又東,入於徐水。徐水又東南逕一故城北,俗謂之祭隅城,所未詳也。徐水又
東流入博水。《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入於博。又東入滱。
《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東至高陽,入於河。
△又東北入於易。
滱水又東北逕依城北,世謂之依城河。《地說》無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
《郡國志》曰:高陽有葛城,燕以與趙者也。滱水又東北,逕阿陵縣故城東,
王莽之阿陸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將軍任光為侯國。滱水東北至長城,註於易
水者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捲十六 | 捲十七 | 捲十八 | 捲十九 | 捲二十 | 捲二十一 | 捲二十二 | 捲二十三 | 捲二十四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