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讯息传遍中国大江南北。这个喜讯给了很多读书人莫大的欢欣与鼓舞。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是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于是那些在文革中被耽搁的老三届、青年工农兵、应历届高中毕业生们都统统加入到高考的大军中。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把全身精力都投入到高考的战斗中去,有少数人幸运地渡过了这座独木桥,绝大多数人留下的则是遗憾! 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当然也传到了查振全的耳朵里,此时,他更加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的查海生一定能够通过高考来实现查家几代人的梦想。 中考前夕,查振全不再让他的查海生下地干农活捞工分了。他宁愿自己多辛苦点,延长时间多为乡亲们缝补几件衣服补缺工分上的损失。 查振全希望儿子能够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一心一意准备中考。 中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共识。 皇天不负有心人。 1977年的9月,查海生以优异的成绩被高河中学录取。凭他的中考成绩原本可以就读于安庆市一中,但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城里较贵的学杂、生活等费用。高河中学也是一所办学质量很高的学校,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声誉,所以查海生报考母校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此时的查海生已经明白了学习的全部意义! 经过中考的大熔炉提炼之后,极少数幸运的学生又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山外青山楼外楼,在这支集体队伍中,他的成绩不算是顶尖级的那种。 他时刻不忘警醒着自己,靠着这种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几个月后,查海生的学习成绩一跃在班级中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 高一下学期,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被安排试着给班级中的另一些同学批改作业和试卷。此时的老师之所以让一个学生帮着批改作业和试卷,倒不是因为他自己懒惰,要让学生分担自己的工作任务,而是他已经发现了查海生的可塑性。他通过批改别人的作业和试卷,一来可以发现别人的错误,从别的解题错误里吸取经验教训,以便自己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二来自己可以锻炼一下实践能力,从中悟出解题的思路和规律,学习别人的长处,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判断的能力。 高一时,查海生所在的班级还没有具体的文理分科,所以文理各科功课都要学习。他的各门功课成绩都比较优秀,不像有些学生出现偏科现象,所以深受老师的器重。 高河中学高中部是两年制,这意味着学生两年高中毕业就要参加高考。高一学期期末时,学生开始选择自己优势的文科或理科,以便来年参加高考。 但是在分文理科上,他同父亲发生了很大的分歧。 世代务农的父亲查振全很早就听人说过学理科上大学,将来可以做工程师。工程师在庄稼人的眼中是个了不起的职业,受人尊敬,而且工资拿得也不低,生活有极大的保障。但查海生的想法颇偏向他的班主任,他的班主任认为查海生记忆能力强,思维敏捷,数学成绩突出,这是文科学生的最大优势。选择文科报考大学的成功机率更大些。 老师让他选择学文科的另一个原因是班上学文科的人寥寥无几,文科和理科学生在比例上严重失调,学习气氛难以带动起来。他希望查海生选择文科班就读,给文科班的同学带好头,争取在来年的高考中整个班级结出更多的硕果。 当查海生把选择读文科班的事给父亲说了一通后,父亲当即火冒三丈,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 “这么大的事也不同我们商量商量,就自作主张,你算什么?” “老子白养你这么多年了,选择文科,就是考上大学,将来有啥用?” ...... 查海生有生以来第一次看父亲发这么大火,竟吓得直哆嗦,哭了起来。 母亲又是安慰了他一番,叫他要听父亲的话,为自己的前途着想。 查海生听从了父母的意见,查振全气得通红的脸终于消了下来。 他一回到学校,就找到了班主任,老师看他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知道他肯定遇到什么事了。查海生把刚才在家遭遇的事告诉了班主任,并要求换到理科班。 班主任让他坐下,安静一下,他想不到查海生的父亲竟是那样的固执,但在农村,这也很正常。当晚,班主任留下了查海生在家吃晚饭。第二天,班主任亲自来到查海生家里,给查振全做思想工作,经过教师耐心的说解,查裁缝夫妇终于同意让他的儿子查海生选择读文科班。 查海生久悬的心终于落了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