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老俗事   》 第11節:迎春福、祿、壽(1)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迎春福、祿、壽
  新年來臨,人們都愛聽個吉慶話。元旦之後,便是春節,按過去說法,叫"陽歷年"和"農歷年"。中國人習慣過農歷年,儘管已改名為春節,但其熱鬧情況卻遠遠超過元旦,人們見面,總不免互緻吉語,說一聲"恭喜、恭喜……",或"恭喜發財,恭喜發財!"
  當年北京人更是如此,不但民間如此,皇傢也如此。道光十七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七日林則徐在日記中記造:
  邦貴差曹正全回籠,奉到恩賞御書"福"字、"壽"字兩幅,鹿肉一總封,恭設香案敬領。
  這就是清代皇上過年賞大臣的吉慶話:"福"、"祿"、"壽"也。"福、壽"是寫兩個字;而"祿"則是諧音,用鹿肉來表示,又滋補營養,名稱又好聽,而且是由清朝的"發祥"之地山海關外來的,所以從清初一直到清末,過年時賞大臣鹿肉幾成定例。
  "福、壽"是寫在紙上的。什麽紙呢?是印有細綫泥金花紋的蠟籌。當年寫字,按紙的性質分兩大類:一是不同種類的生宣紙,如夾貢、玉版、六吉,以及染成海紅色或紅、黃花斑的梅紅宣、虎皮宣等;另一種是用宣紙加工而成,用蠟捶過的各色蠟箋。蠟箋如現代之有光紙,有亮光,十分好看,但不吸水分,因此寫出字墨色發亮,而年久墨會脫落。新科翰林寫對聯送人打秋風,都是用朱紅、大紅蠟箋裱好的現成書聯紙來寫,因其喜氣洋洋,華瞻漂亮。但若幹年之後,賣給古董商,同樣一個人的對子,用蠟籌紙寫的卻衹及用宣紙寫的一半的價錢。皇上賞給大臣福、壽字,照例用蠟箋鬥方寫。所謂"鬥方",就是老式鬥口大小的正方形,約合市尺一尺五寸見方,四周都印有很復雜的花紋;對角書寫,尖嚮上,很大的福字、壽字寫在中間。京內大臣尚書以上至親王,外省巡撫、總督、將軍等一般都要賞賜。外省由折差按驛站遞送,最遠的如雲貴總督、新疆伊犁將軍都要送到。前引林則徐日記,就是他在湖廣總督任上所記。道光十五年他任江蘇巡撫時,也受到同樣賞賜,不過衹有"福"字和鹿肉,少個"壽"字。清代宮中十二月初一有開筆書福之典,後改為十二月廿日。《養吉齋叢錄》記雲:"面賜福字者……以次入跪案前,仰瞻御書畢,即叩頭謝,兩內監對持竜箋而出。叩謝者,正當福字下……或加賜壽字,則預書也。"外大臣自難得到"面賜",衹好擺香案恭領了。
  雍正四年,有"聯手書福字賜內外大臣"的上諭,但夠得上這種賞賜的大臣共不多;像《紅樓夢》中賈府那樣的貴戚傢,也還夠不上,所以書中沒有寫到。因為很稀少,所以得到的自然特別珍貴了。林則徐日記:"即恭裝匾額懸於二堂,九拜叩謝。"就是把"福、壽"等字幅,精裱在一塊木板上,挂在堂屋正中。舊時在北京,給親友傢拜年,還有那些祖上做大官的舊傢,在堂屋中挂着"聖黨"福、壽鬥方,顯示了京朝舊傢的華瞻。自然,也有的人傢,子孫不肖,傢事衰微,這些玩意兒便流落到琉璃廠古玩鋪成為商品,甚至被外國人買去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第4節:新春話年畫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第11節:迎春福、祿、壽(1)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第15節:北京"雜拌兒"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第17節:新春逛廠甸(2)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