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西潮   》 第11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2)      Jiang Menglin

  念书时先生要我们做到"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所谓心到就是注意力集中,不但读书如此,做任何事情都得如此。眼到对学习中国文字特别重要,因为中国字的笔划错综复杂,稍一不慎就可能读别字。所谓口到就是把一段书高声朗诵几百遍,使得句子脱口而出,这样可以减轻记忆力的负担。先生警告我们,念书不能取巧强记,因为勉强记住的字句很容易忘记。如果我们背书时有些疙瘩,先生就会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再念,甚至念上一两百遍。碰上先生心情不好,脑袋上就会吃栗子。天黑放学时,常常有些学生头皮上带着几个大疙瘩回家。
  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他们必须守规矩,而且要绝对服从。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礼拜天。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我们就有半天假。碰到节庆,倒也全天放假,例如端午节和中秋节。新年的假期比较长,从十二月二十一直到正月二十。
  在家塾里念了几年之后,我渐渐长大了,也记得不少的字。这时先生才开始把课文的意思解释给我听,因此念起书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吃力了。从四书五经里,我开始慢慢了解做人的道理。按照儒家的理想,做人要先从修身着手,其次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其中深义到后来我才完全体会。
  在最初几年,家塾生活对我而言简直像监狱,唯一的区别是:真正监狱里的犯人没有希望,而家塾的学生们都有着前程无限的憧憬。所有的学者名流,达官贵人不是都经过寒窗苦读的煎熬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这些成语驱策着我向学问之途迈进,正如初春空气中的芳香吸引着一匹慵懒的马儿步向碧绿的草原。否则我恐怕早已丢下书本跑到上海做生意去了。理想、希望和意志可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老式私塾里死背古书似乎乏味又愚蠢,但是背古书倒也有背古书的好处。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得古书里找到立身处事的指南针。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里,一切守旧成风,行为的准则也很少变化。因此我觉得我国的老式教学方法似乎已足以应付当时的实际需要。自然,像我家乡的那个私塾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那只有给小孩子添些无谓的苦难。我怕许多有前途的孩子,在未发现学问的重要以前就给吓跑了。
  在我的家塾里,课程里根本没有运动或体育这个项目。小孩子们不许拔步飞跑,他们必须保持"体统"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吃过中饭以后,我们得马上练字。我们简直被磨得毫无朝气。
  话虽如此,小孩子还是能够自行设法来满足他们嬉戏的本能。如果先生不在,家塾可就是我们的天下了。有时候我们把书桌搬在一起,拼成一个戏台在上面演戏。椅子板凳就成了舞台上的道具。有时候我们就玩捉迷藏。有一次,我被蒙上眼睛当瞎子,刚巧先生回来了,其余的孩子都偷偷地溜了,我轻而易举地就抓到一个人--我的先生。当我发现闯了祸时,我简直吓昏了。到现在想起这件事尚有余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天津教育出版社
第1节:前言:边城昆明第2节:第一章 西风东渐(1)第3节:第一章 西风东渐(2)
第4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1)第5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2)第6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3)
第7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4)第8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5)第9节:第二章 乡村生活(6)
第10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1)第11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2)第12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3)
第13节:第三章 童年教育(4)第14节:第四章 家庭影响(1)第15节:第四章 家庭影响(2)
第16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第17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2)第18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3)
第19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4)第20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5)第21节: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6)
第22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1)第23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2)第24节:第六章 继续就学(3)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