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股票 》 次貸危機的慘劇:華爾街衝擊波 》
第11節:華爾街衝擊波(11)
佚名 Yi Ming
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裏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産在這裏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裏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工作。
這就是華爾街。
華爾街的一個故事這是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一位身着黑色套裝的年輕女孩邁着輕快的步子從星巴剋走出來,在雷曼兄弟總部的公司樓下,她停下來瞥了一眼那上面淡藍色的屏幕。以前,這塊屏幕一直顯示着雷曼的Logo,而現在,那上面的字成了“巴剋萊資本”。不過,屏幕上方依然有着“雷曼兄弟”的字樣。
女孩拿出手機,對着屏幕拍了一張照,然後飛快跑進了樓裏。
大樓附近的一個小公園裏,一群20多歲的雷曼員工聊着天,吃着零食,喝着咖啡。他們甚至顯得很興奮,他們對想與他們講話的人回答:“不,對不起,我們無可奉告,我們不能作評論。”
這是9月23日,雷曼兄弟公司宣佈破産一周之後。
就在那傢曼哈頓金融區的星巴剋裏,有一位從事私募股權投資(PE)的詹姆斯(化名)正在喝着咖啡。2006年,他從華爾街一傢大型投行離開,投身PE。
詹姆斯23歲進入投行,從事並購交易。他不否認,自己也做過一些對於客戶來說根本沒有戰略意義的交易,但是他還是做了。“如果做成的話我們就能拿1000萬美元的奬金。可以說,在那傢投行工作的兩年裏,我給一些公司的股東們浪費了300億美元。”
2006年的華爾街彌漫着一種樂觀的氣氛。詹姆斯的老闆就是一個樂觀的人。
他一直相信道瓊斯指數2009年會到達15000點。“而我當然相信他說的,畢竟他是我的老闆。”詹姆斯說。
但是2008年9月,華爾街似乎正在經歷死亡。
一位銀行的交易員說,他不會忘記那個黑色的星期一。“9月15號那天我7點不到就來了,因為我知道有事情等着我做。法律合規部的頭兒給了我一疊終止通知書,讓我送到雷曼去。裏面全是我們和雷曼的往來賬目。”
“我狂奔了7個街區,跑到他們的前臺,跟他們講我是來送終止合同通知書的。他們早就預料到了,於是他們法律部門的所有人員一齊出來,站成長長一排—大約有50人。”
那些通過雷曼進行股票交易的對衝基金發現,自己在英國的賬戶已經被凍結了。他們知道對於一個混亂的破産申請來說,幾乎沒有什麽能保證他們要回自己的錢。
這也是那一周裏,華爾街發生的一係列事件的一部分。不過更多的人,是在震驚之後纔明白,這場危機對於自己意味着什麽。
剋雷格?柯𠔌是帕格索斯資本咨詢公司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這兩天,常有那些圈子裏的朋友來找他。他們說:“我真的覺得應該退休了,但是我投資的股票下跌了70%。”
而這些人並不屬於失敗的一族。他們有的已經五六十歲了,他們把一生奉獻給了工作和機構,但是現在遊戲規則變了,這纔是令他們難過的事。柯𠔌這樣說道。
他們有的失去了工作;也有的早前在紐約買了超大型的房子,現在責問自己當初為何做出那樣的選擇;也有的眼睜睜地看着他們的退休資金下跌了80%~90%—到了這個地步,他們必須得去找工作了,同時他們也在質疑,他們以前的奮鬥換來了什麽?
不過這還不是最壞的時候,危機纔走了一半的路吧,柯𠔌說,這是他的猜測。
每個人都在尋找危機之源。儘管對很多人來說,這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詹姆斯說,他投行的老闆太樂觀,是因為他沒有看到潛在的東西,沒有看到真正被創造的價值是什麽,是什麽在給這一切提供動力。“就是因為貸款和降低了的信用評估標準,讓人們獲得了自己不應該擁有的錢,而循環的房價又給這一切推波助瀾。”
股東的資産價值大幅縮水,那是銀行傢們幹的好事。他們不在乎,因為錢照樣進他們的口袋。衹要尚有一個幸存的投資,他們就會過來遊說,說哪裏出了差錯,又如何可以買另一傢公司來彌補這一損失—是的,完全有必要再湊集一些可轉換債券。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
|
|
第1節:華爾街衝擊波(1) | 第2節:華爾街衝擊波(2) | 第3節:華爾街衝擊波(3) | 第4節:華爾街衝擊波(4) | 第5節:華爾街衝擊波(5) | 第6節:華爾街衝擊波(6) | 第7節:華爾街衝擊波(7) | 第8節:華爾街衝擊波(8) | 第9節:華爾街衝擊波(9) | 第10節:華爾街衝擊波(10) | 第11節:華爾街衝擊波(11) | 第12節:華爾街衝擊波(12) | 第13節:華爾街衝擊波(13) | 第14節:華爾街衝擊波(14) | 第15節:華爾街衝擊波(15) | 第16節:華爾街衝擊波(16) | 第17節:華爾街衝擊波(17) | 第18節:華爾街衝擊波(18) | 第19節:華爾街衝擊波(19) | 第20節:華爾街衝擊波(20) | 第21節:華爾街衝擊波(21) | 第22節:華爾街衝擊波(22) | 第23節:華爾街衝擊波(23) | 第24節:華爾街衝擊波(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