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子杂家 》 你最該知道的中國之文化藝術 》
第109節:中國第一塔——嵩嶽寺塔
何躍青 He Yueqing
中國第一塔——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在登封縣城西北6公裏太室山南麓嵩嶽寺內。嵩嶽寺原名閑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離宮,後改建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間,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歷史。
嵩嶽寺塔,高大挺拔,雄偉壯觀。因沒塔棚木梯,遊人走進塔去,卻登不上塔頂,塔棚和木梯哪裏去了呢?傳說是寺裏的和尚放火燒掉了。
相傳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們住在一起,種菜、煮飯等事情都分工明確,那個最小的和尚專門負責清掃塔房,他每天把那兒打掃得幹幹淨淨。有一天,小和尚正在掃地時,突然感到自己的兩衹腳慢慢離開了地面升到了空中,然後又徐徐落到地上。以後,他每次去塔房清掃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花怒放,以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傢人。因此,他每次騰空時都雙手合十,低首斂眉,默默感謝佛祖的恩典。當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層塔棚的時候,他心想:我從小進寺,師父待我最好。現在我比他先升天,應當跟他說一聲啊。於是找到師父把情況告訴了他。老和尚一聽,覺得挺蹊蹺,便說:“你在這兒升一下給我看看。”小和尚在師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腳的,可就怎麽也飛不起來,他衹好說:“這兒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覺奇怪,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塔房,不一會兒,果然見小和尚兩腳慢慢離地,身體越升越高。小和尚開心得大叫:“師傅,快看!”老和尚卻沒吭聲,衹是留神四處觀察。當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層時,老和尚順眼一瞧,不禁大吃一驚。原來塔棚口上,一條巨蟒正張開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裏吸呢!他大喝一聲:“黑蟒!”黑蟒受驚,一下子縮了頭,小和尚“撲通”一聲落在了地上。老和尚把嚇癱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門鎖上。老和尚招來衆和尚,把情況一說明,當下一合計,决定用火燒來除掉巨蟒以絶後患。大夥說幹就幹,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裏砍了許多柴來。他們打開塔門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燒死了黑蟒,也燒掉了塔棚和木梯,從此嵩嶽寺中便衹剩下一座沒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
嵩嶽寺塔的建築設計藝術,堪稱“古塔一絶”。嵩嶽寺為單層密檐式磚塔,是此類磚塔的鼻祖。為十二邊形,也是全國古塔中的一個孤例。磚塔由基臺、塔身、密檐和塔剎幾部分構成,高約40米。基臺隨塔身砌作十二邊形,臺高85釐米,寬160釐米。塔前砌長方形月臺,塔後砌南道,與基臺同高。
基臺以上為塔身,塔身中部砌一周腰檐,把它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為素壁,各邊長為281釐米,四嚮有門。上部為全塔最好裝飾,也是最重要的部位。東、西、南、北四面與腰檐以下通為券門,門額做雙伏雙券尖拱形,拱尖飾三個蓮瓣,券角飾有對稱的外券旋紋;拱尖左右的壁面上各嵌入石銘一方。十二轉角處,各砌出半隱半露的倚柱,外露部分呈六角形。柱頭飾火焰寶珠與覆蓮,柱下砌出平臺及覆盆式柱礎。除壁門的四面外,其餘八面倚柱之間各造佛龕一個。呈單層方塔狀,略突出於塔壁之外。龕身正面上部嵌石一塊。龕有券門,龕室內平面呈長方形。龕內外,有彩畫痕跡。龕下部有基座,正面兩個並列的壺門內各雕一蹲獅,全塔共雕16個獅子,有立有臥,正側各異,造型雄健。
塔身之上,是15層疊澀檐,每兩檐間相距很近,故稱密檐。檐間砌矮壁,其上砌出拱形門與欞窗,除幾個小門是真的外,絶大多數是雕飾的假門和假窗。密檐之上,即為塔剎,自上嚮下由寶珠、七重和輪、寶裝蓮花式覆鉢等組成,高約3.5米。全塔外部,原來都敷以白灰皮。塔室內空,由四面券門可至。塔室上層以疊澀內檐分為10層,最下一層內壁仍作十二邊形,二層以上,則通改為八角形。這種富於創造與變化的做法,表現出我國人民的高度建築才能。嵩嶽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多邊磚塔,它屹立在太室山之陽,襯以緑樹紅墻,巍峨壯麗,煞是好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地震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 | 第2節:老子與《道德經》 | 第3節:千古儒聖孔子 | 第4節: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 第5節:中國法之源《韓非子》 | 第6節:新詩體楚辭 | 第7節:司馬遷與《史記》 | 第8節:斷代史巨著《漢書》 | 第9節:唐詩泰鬥李白 | 第10節:史詩寫安史——詩聖杜甫 | 第11節:白居易與《琵琶行》《長恨歌》 | 第12節:山水遊記巨著《永州八記》 | 第13節: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 第14節:女詞人李清照 | 第15節:理學大師朱熹 | 第16節:愛國詩人陸遊 | 第17節:施耐庵與《水滸傳》 | 第18節:羅貫中與《三國演義》 | 第19節:吳承恩與《西遊記》 | 第20節:蒲鬆齡與《聊齋志異》 | 第21節:諷刺文學的典範《儒林外史》 | 第22節:文學奇葩《紅樓夢》 | 第23節:紀昀與《四庫全書》 | 第24節:魏源與《海國圖志》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