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109節:魯出聖人,東方之光破拂曉(1)
劉緒義 Liu Xuyi
18、魯出聖人,東方之光破拂曉
生不能用
孔子是中國第一大聖人,他是什麽時候開始以及如何成為什麽聖人的?恐怕至今仍然是一個大課題。漢代時司馬遷作《孔子世傢》,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錢穆作《孔子傳》也沒有明說,他衹是說:"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相比倫。""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上之主要貢獻,厥在其自為學與其教育事業之兩項。後代尊孔子為至聖先師,其意義即在此。""孔子之政治事業,則為其以學以教之當境實踐之一部分。"
不過,翻開《春秋》,即可感覺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史官的眼光是那麽偉大。現存史籍中,最早記載孔子之事的就是《春秋》。《春秋公羊傳》和《春秋𠔌梁傳》都在魯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的經文中載有,是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而《左傳》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經文裏則恰載有"夏四月已醜,孔丘卒"。三者完整地記載了孔子的生卒年月。
這是《春秋》一書中是非同小可的。要知道,像鄭國公族執政子産、晉國的叔嚮這一類在與孔子同時代的顯貴人物與傑出的政治傢,《春秋》都沒有隻言片語提到他們的名字,更遑論記載他們的生卒年月了。而孔子衹不過是短時間做過魯國的司法部長,其它時間大半是在周遊列國和講學授徒中度過的。《春秋》對孔子這樣的人物,予以如此重視,不單單因為孔子是魯國人而對他另眼相看。
而到了《左傳》的作者那裏,孔子其實就成了一個符號,或者一個標尺。《左傳》中的孔子有兩個。一是《左傳》作者的代言人,通常在敘述某人某事之後,以"孔子曰"或"仲尼曰"的形式,簡短的發表意見,和先前出現的"君子曰"一樣,都成為表達作者某種傾嚮與情感的斷語。這個時候的孔子雖然離聖人尚有一段距離,但顯然已經超越了時代,進入歷史的層面。
《左傳》中另一個孔子,便是現實中的孔子。
《左傳》作者寫那個時代的孔子,一開始就是把孔子置於一種崇高的地位。昭公七年,藉魯國大夫孟僖子之口說:"孔丘,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這裏的"聖人"就是指商湯;孔子的先祖即宋閔公之子"弗父何"就是微子啓的後代。宋閔公死後,本應是弗父何繼承宋國國君之位,但他讓給了弟弟宋厲公。弗父何的曾孫即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是三朝上卿。正考父之子孔父嘉在魯隱公初年即擔任宋穆公的大司馬,因過五代,別立公族,改稱孔氏。宋穆公死後,於桓公元年、二年,因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美而豔",為奪其妻,孔父嘉被華父督無辜殺害,孔父嘉之後人奔魯。
《史記》明指奔魯去宋的是到了孔父嘉的曾孫孔防叔之時,孔防叔就是孔子的曾祖父,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
奔魯之後,孔氏的貴族地位和身份自動喪失,孔氏淪為平民。
到了叔梁紇時,也做到了魯國的陬邑大夫,人稱陬人紇或陬叔紇。他曾兩次立有戰功,一次是在襄公十年,魯晉等國聯合攻打偪陽。偪陽城有兩重門,一為早晚開關之門,一為高懸之門用於防衛。偪陽人開其早晚之門,誘使攻城者入城,隨即放下懸門,阻隔進入者復出,即把晉魯軍隊攔腰截斷。叔梁紇就在偪陽人把懸門放下之時,用雙手托舉起即將落下的懸門,讓先期進入的士兵趕緊退了出來,減少了不必要的犧牲。因而,孟獻子贊賞他是詩經中所說的"有力如虎"者,因而,叔梁紇名聲大震。一次是在襄公十七年,齊國侵入魯國北部,叔梁紇等人帶三百甲士夜襲齊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救出魯國臧紇率領的士兵。
《史記》稱"叔梁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錢穆先生考證,顔氏女即孔子生母名徵在。所謂"野合",是指"欲神其事,乃誣其父母非禮,不足信。"顔氏女為孔氏續妻。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山而得生,故以為名。
孔子生下來,三歲左右便失去了父親,十七歲時母親也去世了。《禮記·檀弓》雲: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鄒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
叔梁紇死後葬於防,但孔子年幼,不知父親葬所,其母死後,依禮當合葬,但找不到其父準確的葬地,衹好先將其母淺葬。鄒曼父亦即輓父,他知道孔子父親的葬地,然後纔得以合葬。
孔子大約繼承了其父大力士的特性,《史記》說"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然而,孔子給後人的印象根本不是大力士,恰恰是一個文質彬彬的禮樂之儒,人譏之為"五穀不分,四體不勤"。
孔子自述十五志於學。學的目的還是為了出仕。孔子自己說過,"吾少也踐,故多能鄙事。"具體什麽鄙事,孔子說的含糊,孟子則曾經具體化地說過:"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己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委吏一般認為就是主管倉庫之事;乘田是主管牛羊蕃息之事。這些事大概就約略相當於今天的一般公務員吧。
孔子十九歲的時候,娶了宋幵官氏,一年後生下了伯魚,魯昭公打發人賜給他一條鯉魚,故取名為孔鯉,字伯魚。
魯開春秋之後,被中原諸侯稱之為"周禮盡在魯",是泱泱禮樂之國,但到了孔子出生之前的魯襄公十一年,魯國的"三桓"已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桓即季孫氏、叔孫氏、孟叔氏。到昭公五年,又"四分公室";二十年後,昭公攻季氏,三桓聯合反昭公,昭公逃亡到齊國,直到三十二年,這中間魯國七年無君,政在季氏,"民忘君矣"。
可見,孔子出生之時,即使是魯國,也到了禮崩樂壞的時候。
孔子一生佩服的人不多,衹有這麽幾個。
首先第一個當然是周公。孔子可以算是周公最忠實的"粉絲"。
孔子"十五志於學",十七歲那年,魯國大夫季孫氏請客,孔子也去了。但季孫氏的傢臣陽虎見了他,說:我們請的都是名士,你來幹什麽?孔子衹好沮喪地退了回去。受了這個刺激,孔子格外用功。當他後來成了名之後,陽虎想見他,他就一直回避不見。
那麽,孔子為什麽會去參加這樣一個宴會呢?陽虎又為什麽要阻止孔子與會呢?難道是季孫氏沒有邀請而孔子自己主動找上門去的嗎?我想,這個可能性不大。那麽,真實的情況又是什麽呢?
昭公七年,魯國大夫孟僖子病危,他召見他的大夫說了一番話:
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正考父……'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餘口。'其共也如是。臧孫紇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