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科全书 》 永樂大典 》
捲之一萬三千八十二
解縉 Xie Jin
姚廣孝 Yao Anxiao
一送動
動 靜
【易】
係辭動靜有常,剛柔斷矣。註曰: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陰陽之稱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註曰:乾坤各有動靜,於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別而動交也。
【莊子】
《天道篇》: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亢倉子】
《訓道篇》:有不可以應事者也。內靜而外動,其動而難靜。謂外見利貪而逐之,愈得愈貪,故身勞而難靜。
【西漢書】
《曹參傳》:延年之治動,黃次公之治靜。
【尹和靖言行錄】
論動靜之際,聞寺僧撞鐘。和靜曰:說着靜便多一個靜字。說動亦然。伊川頷之,和靜每曰:動靜衹是一理,陰陽死生亦然。
【邵子觀物篇】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
【朱晦庵語類】
寓問,前夜先生所答一之動靜處,曾舉雲:譬如與兩人同事,須是相救始得,寓看來靜卻救得動,不知動如何救得靜?曰:人須通達萬變,心常湛然在這裏,亦不是閉門靜坐,塊然自守。事物來也須去應,應了依然是靜。看事物來,應接增也不難,便是安而後能慮。動了靜,靜了動,動靜相生,循環無端。如人之噓吸,若衹管噓,氣絶了又須吸,若衹管吸,無去處便不相接了。噓之所以為吸,吸之所以為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竜蛇之蟄,以存身也。屈伸消長,闔闢往來,其機不曾停息,大處有大闔闢,小處有小闔闢。大處有大消息,小處有小消息。此理萬古不易,如目有瞬時,亦豈能常瞬。定又須開,不能常開,定又須瞬,瞬了開開了又瞬,至纖至微,無時不然。又問此說相救,是就義理處說動靜,不知就。應事接物處說動靜,如何?曰:應事得力則心地靜,心地靜,應事分外得力,便是動救靜,列救動,其本衹在湛然純一。素無私心始得,無私心,動靜一齊當理,纔有一毫之私,便都差了。
【潘植忘筌書】
城而動,則為無妄,靜而動,則為復順而動,則為豫,皆動之善者也,是真一之動也。誠者天之道,自然而已,惟誠為能動,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反身而誠,至誠而動,動斯得矣,天道之自然也。後之人不知動靜之為體用,而真君真宰之各有尚也。真君無為而常靜,真宰有為而斯動,人知動而悔吝生,不知動而功用著,於是惡動而常以靜為念,是滯於一偏,不見天地之大全也。殊不諭真體自然,不嫌於動,故善動者常止其所,自不迷復,豈獨偏於靜哉。無妄者,動之自然也。純任天理,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去智與故循天之理,此象所以取諸天雷,而卦所以名為無妄也,雷出地而奮乎天者也。既安於復,命之為常,則是於靜中動,是以動則常靜,若是則動靜之際,舉無妄作,名之以無妄,豈不信然。
【敬齋古今黃主】
靜生於動,而復歸於動,則所謂靜者特須臾之靜耳。為動亦然,昧者不知,作力以止動,刻意以求靜,然後是非相繆。動靜兩失,甚者,或喪其心,或亡其身,孝又有某生者,宗丘劉學,主太原城西一民傢,塊坐環堵者幾十年,主氏翁媼奉事,勤日益篤,庚子春正月,望有道人來,乃舊識生者,請生暫出,生不可,主氏強之,生不得已出,少間急求歸環堵中,主人又強之,生又不得已,留坐一室,既張燈,道人者辭去,獨翁與生坐,坐久,公司倒寢其傍,丙夜生遽取案上菜刀亂斫翁死,媼駭愕起救,生又斫殺之。有婢竊視噤不敢動,生復瞑目端坐,鄰者怪有爭鬥聲而尋復無聞,口敫問翁媼,翁媼莫應。踏門入視,燈火煌煌,生坐兀然,而翁媼二屍狼籍於血中矣。鄰者縛生,生始開目,曰:汝何事收我?鄰者曰:汝殺主氏翁媼復何言?生曰:我適夢中見一偷將害我主翁,我倉卒,以菜刀斫去。又有一偷來我亦斫之僕,便謂無事,及復坐靜,殊不知有他,鄰者執詣有司,府掾範貞紿謂曰:汝善人,寧有害物心,恐鄰者殺是翁媼而以汝當之,可實語我,我有以解釋汝。生曰:我固殺翁媼,雖夢中不知所為,尚能記其仿佛,此殆宿債,豈可濫及無辜,其亟刑我,竟棄市。此生本自昏愚,擇善不能瞭瞭,癡坐成頑,陰魔來捨,強製情欲。恆若夢寐,乍出部屋,恍若殊境。既見燈火滿室,精爽交配,又驚人物在側,猜忍百至,及其妄動,雲滅悠然,妄靜復來,動靜往來,總非由己,揮刀袖手,俱一妄中。此與老子緻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無異。但老子於動靜中知其所以來,又知其所以去時,動時靜,莫不在我,故能觀萬物之復。若生等輩,罔罔然捨靜求動,排動索靜,瀋冥於妄動妄靜之坎,雖未至於殺人也。其去殺人,能較幾何又豈可以殺人為有罪,而以不殺人為無罪也哉。
【金樓子】
立言下,夫水澄之半日必見目睫,動之半刻已失方圓。靜之勝動,誠非一事也。
【經鋤堂雜志】
於城門旁少坐閱出入者,朝則爭入,暮則爭出,肩摩袂接,皆是為利略不肯少遲何哉?塗中之人亦然,東來西去,南來北去,憧憧不休,問之莫不有幹,能息扃坐於其旁,盡見此態。故曰:唯靜中可以觀動。
【密齋筆記】
文帝即位,陳武建徵伐之謀。孝文願且休息無議軍,人情久動則思靜。漢之文景,正是宋朝景德慶歷間休養生息之時,人情久靜則思動。至武帝時,宮室方士開邊之役,並興又絶似宣和繁盛富庶之時。
【采真集】
有所謂物之靜,有所謂道之靜,有所謂物之動,有所謂道之動。物所謂靜,陰實止之,乃若道所謂靜陰不能使之,止物所謂動陽實作之。乃若道所謂動陽不能使之作,豈非所謂靜專而動直乎?
【聲律會元】
《賦偶》:運以無積,惑而遂通。有所不發兮,發必合於禮義。有所不行兮,行必歸於中正。
言 動
【劉嚮說苑】
《談叢篇》: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欲人無知,莫若勿為。欲人無聞,莫若勿言。《魏相篇》子曰:多言不可與遠謀,機易泄。多動不可與久處。心易躁,吾願見偽靜詐論者,矯時罕真靜儉者。
【群書足用】
《賦偶》:樞機所發,萬世榮辱。宮庭雖邃,四方表儀。隼繩修飾,無二事之或違。綸糹孛丁寧,無片辭之敢飾。辭雖立誠也,猶慮措辭之失;事雖無過也,尚虞舉事之愆。片言皆善,則榮耀方策。一動少差,則羞貽百年。賦隔成德成文。詳述楊雄之語。尚辭尚變,載形義易之辭。
【聲律會元】
《賦隔》:君子詳樞機之發,史官詳左右之書,或語或嘿,官已永式。一云一為,民皆視則。
慎 動
【周子通書】
《慎動章》:動而正曰道。動之所以正,以其合乎衆所共由之道也。用而和曰德。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於身,而無所待於外也。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所謂道者,五常而已,非此則其動也邪矣。邪動辱也。甚焉害也。無得於道,則其用不和矣。故君子慎動,動必以正,則和在其中矣。節齋蔡氏曰:道即太極流行之道,德即五性之德,動而正,即前所謂幾也。用而和,即後所謂中節也。《朱子語類》:問動而正曰道,止悉邪也。以太極圖配之。五常配五行,則道德配陰陽,德陰而道陽也。曰:赤有此理。通書云: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先生曰:正是,理雖動而得其正,理便是道,若動而不正,則不是道。和亦衹是順理,用而和順,便是得此理於身。若用而不和順,則此理不得於身。故下去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衹是此理,故又云君子慎動。真卿雲太極圖中衹說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通書又說個幾此是動靜之間,又有此一項。葉賀孫《乾損益動章》: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幹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周,聖人之旨深哉。此以幹卦爻辭損益大象發明思誠之方,蓋乾乾不息若體也。去惡進善者用也。無體則用,無以行無用,則體無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字亦是莫字。朱子曰:君子體乾健而又健,至誠不息,此用幹之善者也。山澤為損,激於忿,象山之高,必懲創之。溺於欲,象澤之深,必窒塞之,此用損之大者也。風雷為益,遷善象風之烈,則德日長,改過象雷之迅,則惡日消。此用益之大者也。乾乾不息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不息是也。第一句言乾乾不息,第二句言損,第三句言益者,蓋以解第一句,若要不息,須著去忿欲,而有所遷改。吉兇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四者一善而三惡,故人之所得福常少,而禍常多,不可不謹。此章論易所謂聖人之藴。米子曰:動而得則吉,失則兇,悔則過失而自咎,吝則私小而可羞。四者一善而三惡,動其可不謹諸。所謂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皆是動上有這般過失,須於方動之時審之,方無兇悔吝,所以再說動。
【敬齋泛說】
吉兇悔吝生乎動固也。然亦論其時之雲何耳,既言有吉、有兇、有悔、有吝,則兇悔吝三者未必不生乎不動也。
心 動
【宋史】
《司馬池傳》:池舉進士,當試殿庭而報母亡。友匿其書,池心動,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傢豈有異乎?行至宮城門,徘徊不能入,因語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號慟而歸。
【東坡物類相感志】
漢蔡順字君仲,以孝聞。少孤養母,賞出采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嚙其指,順即心動,棄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爭客來,故吾嚙指以悟耳。
【黃氏日抄】
葉水心文戴肖望病,詣王大受曰:吾若久客心動耳,留薦燠館仞軟膩,把酒談笑,肖望欣然忘歸。
神 動
【世說新語】
裴令公楷雋容姿,一旦有疾至睏,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回壁臥。王使至強回視之,王出語人曰:雙眸閃閃,若岩下電,精神挺動體中故小惡。
【元史】
《王英傳》:元三年,萬安軍賊吳汝期等作亂,聚衆三千人。時英已至仕,平章政事伯撒裏謂僚佐曰:是雖鼠竊狗偷,非刀王行不可,乃使迎致之。英曰:國傢有事,豈可坐視,乃據鞍橫槊,精神飛動,馳赴平賊,其功居多。
【元劉將孫養吾集】
安福州北真觀三元閣記。仙好樓居,天人感遇,往來一氣。黨所謂神仙者,如徐之不死,清風明月,其精神浮動,依乘回合,必當在是間。而況三元之不遠人哉。
【王惲秋澗集】
《萬戶聶公碑》:公在軍旅,一旦心神內動,滋流被面,曰:豈吾親有故動於彼而應於此耶。即請歸覲,比至太夫人喪尚未斂。鄉裏感嘆,以為平昔孝誠所致。
色 動
【戰國策】
智伯從韓魏兵以攻趙,知過出見二主入說,智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今殺之。智伯曰:不可指動
【左傳】
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傢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傢,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傢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乃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東坡物類相感志】
人將嘗異味,則食指預動。臧餚字宣卿,有孝性,常從火宿直廷尉府,母在傢暴亡,餚左右物中指動,忽痛不得寢。及旦傢信至,果報兇問也。
目 動
【左傳】
使者目動而言:肆誘我也。
過 動
【禮記】
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
物因雷動
【張子正蒙】
《大易篇》:物因雷動,雷動不妄則物亦不妄,故曰物與無妄靜之動也。無休息之期,故地雷為卦言反又言復,終則有婦。循環無窮,人指其化而裁之爾,深其反也,極其復也。故曰反復其道,又曰出入無疾。
【文選】
《楊雄解嘲》:雷動雲合。
風雷鼓動
【宋張南軒集】
《謝大師加贈表》:日月昭回,燭孤忠於既沒,風雷鼓動,詔恤典於無窮。
萬杵雷動
【宋蘇東坡集】
《徐州賀河平表》:萬杵雷動,役不過時,遂消東北莫大之憂,然後麥禾可得而食。
三山雷動
【宋何澹小山雜著】
《福州賜敕書謝表》:一紮天旋,三山雷動。
大千震動
【唐張說集】
《竜興寺碑》:一光所燭,庶兆為之清源,一音所宣,大千為之震動。
風氣動
【古三讀書】
風氣動,聖人以宣號令。風而動
【抱樸子】
《審舉篇》:俗之隨風而動,逐波而流,故安能改身於德行,苦思於問哉。
四方風動
【書】
大禹謨,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動,惟乃之休。
臺隨風動
【太平廣記】
凌雲臺樓觀極精巧,先稱平衆材,輕重當宜,然後造構,無錙銖相負,臺雖高峻,恆隨風搖動而終無崩殞。
雲山浮動
【宋鬍寅斐然集】
《富陽觀山嚴先生別廟記》:廟瞰大江,潮汐呼洶,雲山浮動,與江濤相起伏。亦神氣英靈之所止宅。有好古君子稍更製作,去其鄙俚而歸諸簡雅。俾邑人望思,騷客徘徊,揖先生清風於東海之濱,豈曰小補雲乎哉。
天地順動
【易】
《豫彖傳》:天地以順協,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天下之動
【易】
《係辭》:天下之動,貞夫一也。
【張子正蒙】
《大易篇》:天下之理得元也,會而通亨也,說諸心利也,一天下之動貞也。
天下至動
【易】
《係辭》: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鄭塗孫中天述考】
上易序之畫象,不足以盡見之,是故不可以無互體也。噫!不有先天陰陽之匹敵,何以有中天乾坤之正受。不有先天陰陽之循環,何以有中天乾坤之端正。所謂至順而不可惡,至動而不可亂,摹天地於有形之外,印造化於無體之中。一本於畫象之自然,而莫知所以然者,所以示者明矣。
天幾自動
【羅泌路史】
《禪通紀》:手舞足蹈,此天幾之自動者也。
天幾常動
【采真集】
寂然之中,天幾常動。應感之際,本願常靜。洪鐘在,叩與不叩。鳴未嘗止,寶鏡在手。照與不照,明未嘗息。
樞紐群動
【宋張南軒集】
《擴齋記》:太極混淪,生化之根,闔闢二氣,樞紐群動。惟物由乎其間而莫之知,惟人則能知之矣。
【晉陶淵明詩】
日入群動息。六爻之動
【易】
《係辭》: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張子正蒙】
《大易篇》:六爻各盡利而動,所以順陰陽剛柔仁義性命之理也。故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四變之動
【類說】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鼕之怒。四變之動,動與上下,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鼕應中權。
險以動
【易】
《解卦彖傳》:解,險以動,程傳謂坎險震動,險以動也。
巽而動
【易】
《恆卦彖傳》:恆,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動剛柔皆應恆。
剛以動
【易】
《大壯卦彖傳》: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明以動
【易】
《豐卦彖傳》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
危以動
【易】
《係辭》: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智者動
【論語】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岩下放言】
孔子言:仁者靜,智者動。吾觀自古功名之士,類皆好動,不但興作事業,雖起居語默之間,亦不能自己。王荊公平生不喜坐,非睡即行,居鐘山每早飯已必跨驢一至山中,或之西庵,或之定林。或中道捨驢遍過野人傢,亦或未至山復還,然要必須出,未嘗輟也。作《字說》時,用意良苦,常置石蓮百許枚幾案上,咀嚙以運其思。遇盡未及益,即嚙其指至流血不覺。世傳公初生,傢人見有獾入其産室,有頃生公,故小字獾郎。嘗以問蔡度曰:有之,物理殆不可曉,蘇子瞻性亦然。初謫黃州,布衣蘭艹履,出入阡陌,多挾彈擊江水,與客為娛樂。每數日必一泛舟江上,聽其所往,乘興或入旁郡界,經宿不返,為守者極疾之。晚貶嶺外,無一日不遊山。晁以道嘗為餘言:頃為宿州教授,會公出守錢唐,夜過之入其書室,見壁間多張古名畫,愛其鐘隱雪雁,欲為題字,而挂適高不能及,乃重二卓以上,忽失腳墜地,大笑。二人皆天下偉人,蓋出於智者當爾。
聖人順動
【易】
《豫彖傳》:聖人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安身而動
【易】
《係辭》: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
慮善以動
【書】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待時而動
【易】
《係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士無官守,無言責,政當以道自處,待時而動,必在上者,不若魏侯之於幹木,昭烈之於孔明。降其禮,聽其言,亦不屑就之矣。
【宋薛季宣浪語集】
復潘秀纔必勝書。
省德而動
【左傳】
僖十九年,宋子魚言於宋公曰:姑內省德乎?無闕而後動。
量力而動
【左傳】
僖二十年,楚鬥彀於菟帥,師伐隨,取成而還。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
當時而動
【荀子】
當時而動,物至而應,事起而卞。
感物而動
【禮記】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疏雲:其心本雖靜,感於外物而心遂動。是性之所貪欲也。
觀釁而動
【唐書】
《陸贄傳》:贄安邊疏雲:力寡而敵堅,則先所易,是謂觀釁而動也。
以類相動
【禮】
《樂記》:凡姦聲感人逆氣,應之,逆氣成傢而淫樂興焉,正聲感入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月應,回邪麯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通而後動
【莊子】
《刻意篇》:不為物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通而後動。
先倡後動
【淮南鴻烈解】
《原道訓》:先唱者窮之路也,後動者達之原上。
治成於動
【采真集】
天下之治,未有不成於動而入於止。震者動而有為之卦也。故動於上則為豫,為壯,為豐。動於下則為隨,為履,為益。皆足以措斯世於治也。良者,止而不為之卦也。故止於上則為蒙,為蠱,為剝,止於下則為遂,為蹇,為旅。皆所以躋斯世於亂也。
霸以利動
【宋陳後山集】
《擬禦試武舉策》:王以安行,霸以利動,利之者偽也。
見者竦動
【宋汪藻浮溪集】
《戶部尚書許公墓志銘》:公聰明強記,任氣敢為,狀貌雄偉,議論軒然見者竦動,知其為非常人也。
薦紳聳動
【宋王與鈞藍縷藁】
與正言內簡執憲烏府,紀綱肅然抗議竜池,薦紳聳動。
筆意浮動
【元牟山獻陵陽集】
《跋捕魚圖》:今觀此圖,江天欲雪,魚正深潛,而漁郎四集,網下如雪,無所逃於天地間乎?然則筆意浮動,殊可頑賞,與魚相忘於江湖亦足樂也。
晝伏夜動
【左傳】
襄公二十三年,齊侯與臧紇言伐晉。對曰:多則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晝伏夜動,不冗於寢廟畏人故也。今君聞晉之亂而後作焉,寧將事之非鼠何如?
兩臉俱動
【酉陽雜俎】
衆鳥趾前三後一,唯鸚鵡四趾齊分。凡鳥下臉眨上,獨鸚鵡兩臉俱動如人目。取其目睛和人乳研滴眼中,能見煙霄外物也。
體合飛動
【唐顔魯公集】
《放生池批答》:體合飛動,韻合鏗鏘,成不朽之立言,紀好生之上德
鸞鳳飛動
【宋河澹小山雜著】
《跋御書》:周易泰卦八法之法,上侔三聖,下陋二王,雲漢昭回,鸞鳳飛動。
竜鸞飛動
【宋吳泳鶴林集】
《賜御書宋濂精捨額謝表》:雲漢昭回,意態生於輦外,竜鸞飛動,精神運於畫前。
飛蠕動
【鬼𠔌子】
《揣章》曰:故觀其蟲月口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幾之勢也。註曰:蟲月口飛蠕動,皆微蟲耳,猶懷利害之心。故順之而喜悅,逆之則悖怒,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是以利害者,理所不能無順逆者事之所必行。然則順之致利,逆之致害,理之常也。故觀此可以成生事美也,生事必審機微之勢。故曰:生事者幾之勢也。
【淮南鴻烈解】
《原道訓》:豉行喙息,蟲月口飛蠕動。
水泉動
【東坡物類相感志】
《按禮》雲:鼕至後十日水泉動,信夫陽氣升而感之,故動搖也。
中心不動
【采真集】
貧賤不憂夭壽不貳,此之謂不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不動。不惑故能定,不動故能應。
【澗泉日記】
文中子曰:吾不仕故業不動,故無悔。不廣求故得不雜,學故明。
【呂原明雜記】
言學者當習不動。初習不動時,但違其心,及人之憎惡已,以之捶楚殺害,皆堅忍不動。初習自然不動矣,既不動,則曰:我不動也。
寂然不動
【易】
《係辭》: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註曰:易指著卦,無思無為,言其無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
【酉陽雜俎】
《鄭符》雲:柳中庸善易,嘗詣普寂公,公曰:筮吾心所在也。柳雲:和尚心在前瞻第七題,復問之在某處寂曰:萬物無逃於數也,吾將逃矣。嘗試測之,柳久之瞿然曰:至矣,寂然不動,吾無得而知矣。
不震不動
【詩】
《商頌·長發篇》:敷奏其勇,不震不動。
凝然不動
【程氏遺書】
凝然不動,便是聖人。
元氣不動
【張行成述衍】
洛書則十五居中,四十之初自相交以為用者,形載氣而與俱元氣生榮衛,榮衛並行,元氣不動之理也。
無理不動
【禮記】
仲尼燕居,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
非禮勿動
【論語】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非禮不動
【晉書】
《黃泓傳》:泓父沉善天文秘術,泓從父受業,精妙愈深,兼博覽經史,尤明禮易。平生忠勤,非禮不動。
大本不可動
【唐書】
《鄭肅傳》:文宗以肅嘗道東宮,詔兼賓客為太子授經,既而太子母愛馳。為讒所乘,發斥有端,肅因入見,言太子天下大本,不可輕動。意緻深切,帝為動容。然寵方煽太子終以憂死。
柱石安可動
【唐書】
《本傳》:安重誨為邊彥溫等告變,唐明宗疑之。因廷詰彥溫,具伏其詐,即斬之後數日,趙鳳奏事中興殿。啓曰:臣聞姦人有誣重誨者。明宗曰:此閑事朕已處置之,卿可無問也。鳳曰:臣所聞者係國利害,陛下不可以為閑,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岩宏壯者棟梁柱石之所扶持也。若折其一棟,去其一柱,則傾危矣。大臣國之棟梁柱石也。且重誨起微賤,歷艱危,緻陛下為中興主,安可使姦人動搖。明宗改容謝之曰:卿言是也。遂族彥溫等三傢。
坐位不動
【太平廣記】
唐袁天綱善相術,武德九年,竇軌自益州被召詣京師,謂天綱曰:更得何官?天綱曰:面上傢人坐位不動。輔角右畔光澤,至京必蒙聖恩還來此住,果重授益州都督。
侍立不動
【南書】
《徐傳》:侯景攻陷臺城時簡文居永福省,賊衆奔入,侍衛走散,擒獨侍立不動。徐謂景曰:侯公當以禮見,何得如此。兇威遂折,景乃拜。
堅臥不動
【東漢書】
《吳漢傳》:建武三年鼕,漢率建威大將軍耿,漢中將軍王常等,擊富平,護索二賊於平原。明年春,賊率五福餘人擊漢營,軍中驚亂,漢堅臥不動,有頃乃定。即夜發精兵出營突擊,大破其衆。
【宋史】
《禦傳》:禦子惟忠知兵事。天聖中契丹與夏國會兵境上,聲言嫁取,惟中覘得其實,率麾下往備之,戒士卒母輕動。一夕風霾,有騎走營中,以為寇至,惟忠堅臥不動,徐命擒之,得救誕馬蓋虜所縱也。
承劍不動
【左傳】
哀公十六年,白勝將作亂,謂石乞曰:王與二卿士,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乞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說,告之故辭,承之以劍不動。
舉屍不動
【元史】
《五英傳》:至正中,毛貴益都時,英年九十六,水漿不入口者,數日而卒。毛貴聞之,使具棺衾以葬,將斂舉屍不動,焚香祝曰:公子弘請公歸葬先塋,祝畢,屍遂起。觀者驚異。
喪車盾不動
【新唐書】
《承天皇帝炎傳》:安祿山亂,上幸蜀,太子即位於靈武,議以炎為元帥,左右請用廣平王許之。後張良娣,李輔國,讒炎有異志賜死。大歷三年,進謚承天皇帝,遣使迎喪彭原,既至城門喪車盾不動。
銀山不動
【宋吳泳鶴林集】
見鄭侍郎啓填壓三邊定,力若銀山之不動,指揮諸將良籌如寶藏之無窮。
如山不動
【宋吳泳鶴林集】
《聖節表》:黼坐朝,巋如山之不動,細毯論道,粹於玉之無瑕。
【頌古聯珠】
雲居因僧問;僧傢畢竟如何?曰:居山好,僧禮拜師曰:你作麽生會?曰:僧傢畢竟於善惡、生死、逆順境界,其心如山不動。師乃打曰:孤負先聖喪我兒孫,又問傍僧你作麽生會?僧禮拜曰:畢竟眼不觀玄黃之黃,耳不聽絲竹之聲。師曰:孤負先聖喪我兒孫。黃竜南雲:作麽生道得一句不孤負先聖?喪我兒孫。若人道得到處青山,無非道場,若道不得有寒暑兮促君壽,有鬼神兮妒君福。投子青頌曰:突兀嵯峨萬仞橫,四邊無路不通行,自古兩輪光不到,夜深王老入西岑。成枯木頌曰:四顧巍峨瑣碧陰,鬆風和雨響於琴。居山不用逃聲色,百鳥歸來何處尋。佛鑒心勤頌曰:僧傢畢竟居山好,丫角女子白頭早。行穿月色嶺頭鬆,跡到白雲岩下草。寂寂峰前古寺基,傢傢門首長安道。相將八月雁南來,莫教孤負太平老。
禁物不動
【仙傳】
黃盧子善氣禁之道,禁虎狼百蟲皆不得動,飛鳥不得去,水為逆流一裏。
神色不動
【頌古聯珠】
荊南白馬曇照禪師常曰:快活快活,及臨終叫苦。又曰:閻羅王來取我也。院主問和尚當時被節度使拋嚮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麽地。師舉枕子曰:汝道當時是,如今是,主無對。法眼代雲:當但掩耳出去。地藏恩頌曰: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誰道者漢,生也顢顢需頇頇,死也莽莽鹵鹵咄。寶峰照頌曰:甜瓜徹蒂甜,苦瓠連根苦。拈起枕子時,新羅夜打鼓。圓照本頌曰:一生叫快活,臨終沒依怙。甜瓜徹蒂甜,苦瓠連根苦。像舁不動開元寺供養。後有設問:無剎不現身聖像為甚麽不去高麗國?長慶棱雲:現身雖普睹,相生偏法眼益別雲識得觀音未。
毀譽不動
【維摩經】
寶積贊佛雲: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
大悲拈不動
【禪林僧寶傳】
浮山遠禪師作三交嵩公贊曰:黃金打作釒俞石筋,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動,無言童子暗嗟籲。
六種震動
【法華文句】
六動者,謂動起涌震吼覺,一中又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餘五亦如是,合十八種動
堅濕暖動
【楞伽經】
堅濕暖動非作生,謂四大各有自然之性。為地以堅為性,水以濕為性,火以暖為性,風以動為性。
捨靜求動
【永嘉集】
群迷從暗而背明,捨靜以求動。衆悟背動而從靜,捨暗以求明。
靈唇鼓動
【三寶鹹通錄】
齊武陵世,並東看山人掘見土黃白,又見一物狀如兩唇,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奏聞。帝問道俗沙門法上,曰:此持法華者六根不壞也。乃集持法華者,圍繞誦經,纔始發聲。此靈唇舌一時鼓動,同見毛堅以事奏聞,石亟緘之。
地八震動
【釋迦譜】
佛古阿難:凡世地動有八因緣,夫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起則水撓普地皆動,是為一。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自試力故則普地動,是為二。菩薩降神母胎,地為大協是為三。菩薩從右肋生則普地動,是為四。菩薩初成正覺,是為五。初轉地上法輪,是為六。佛教將畢欲捨性命,則普地動,是為七。如來欲無餘涅盤,地大震動,是為八。
風動幡動
【宗門統要】
六祖能大師回風揚剎幡,有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魯未契理,祖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二者竦然。雪峰存雲:大小祖師,竜頭蛇尾,好與二十棒,孚上侍吹咬齒峰雲:我與麽道也子二十棒。保福展雲:作賊人心虛也,是蕭何置律。五祖戒雲:着甚來由。巴陵鑒雲:祖師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既不是風幡,嚮甚處着。有人與祖師作主,出來與巴陵相見。雪竇顯雲風動幡動,既是風幡,嚮甚處着。有人與巴陵作主,出來與雪竇相見。潭清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若伶俐漢懸崖撤手,便好承當。顧後瞻前,轉生迷悶,仁者心動。而今還有為祖師作主者麽,有則出來與老僧相見。天童華雲: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
靜極復動
【周子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而動,一動一靜,兩儀立焉。
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動法於日
【唐書】
《李德裕傳》:人君動法於日,故日出而視朝,入而燕息。
動法於天
【唐書】
《劉賁艹賢良策》:王者動作,終始必法於天者,以其運行不息也。
無動佛名
【翻譯名義】
即阿門水佛也,阿之言無,門水之言動。詳佛。
不動居士
【大慧語錄】
不動居士至,上堂僧問徑山,布竜蛇陣,居士疋馬單槍。當恁麽時,如何相見?師雲:老僧打退鼓。進雲:一個老大蠱,撞者童牙虎。師雲:你還聞雷聲麽?進雲:衹為學人聞得慣。師雲:且莫詐明頭。進雲:卻請和尚道。師雲:我若道,你須百雜碎。進雲:慶快平生去也。師噓噓,乃雲:眼空宇宙渾無物,大坐當軒孰敢窺,選官俱已了。同途把手不同歸,敢問大衆既同途又把手,為甚麽不同歸?莫將鶴唳誤作鶯啼。復舉陸亙大夫問南泉雲:肇法師也,甚奇怪,解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南泉遂指庭前花謂大夫曰: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師雲:遮一則公案,流而業林近三百載,中間有無數善知識出世,衹是未常有一人與伊分明判斷,徑山今日與伊斷卻。若嚮理上看,非但南泉謾他,陸亙一點不得,亦未摸著他腳下一莖毛在。若嚮事上看,非但陸亙謾他,南泉一點不得,亦未夢見他汗臭氣在。有人出來道大小徑山,說理說事,即嚮他道,但嚮理事上會取。
物自動
【文獻通考】
即五行志所謂木金也。志中惟載金石自動,今所載凡非動物而自動者皆入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金,震木動之也。時周室衰微號令不從,以亂金氣。鼎者,宗廟之寶器,宗廟將遷,故震動也。是歲晉三卿韓、魏、趙分晉地,王命以為諸侯。其後秦遂滅周而取九鼎。九鼎之震,木金失衆甚。漢成帝元延元年正月,長安章城門門牡自亡。晉灼曰:西出南頭第一門也,牡是出篇者。師古曰:牡所以下閉者也。亦以鐵為之,非出篇也。京房易傳曰:饑而不損,茲謂泰厥咎牡亡。妖辭曰:關動牡飛闢為亡道,臣為非厥咎亂,臣謀募易。《妖傳變辭》:故𠔌永對曰:章城門通路寢入路,亟𠔌關距山東之險城門關守國之固,固將去焉,故牡飛也。平帝元始元年二月乙未,義陵寢神衣在柙中。哀帝陵也。丙申旦,衣在外床上,寢令以急變聞,祠以太牢。王莽地皇元年七月,杜陵便殿乘輿虎文衣廢藏在室匣中者,出自樹立堂上,良久乃委地。吏卒見者以聞,莽惡之。魏齊王正始末,河南尹李勝治聽事,有小材激墮過受石彪頭斷之,此木金也。勝後旬日而敗。晉惠帝元康八年五月,郊謀壇石中破為二,此木金色。郊謀壇求子之神位,無故自毀,太子將危之妖也。明年改懷廢死。孝武帝太元十年四月,謝安出鎮廣陵,始發石頭,金鼓無故自破,木金之異也。天戒若曰:安徒楊經略之聲,終無其實鉦鼓不用之象也。月餘以疾還而死。梁武帝大同十二年,麯阿建陵隧口石騏馬動,木金也。動者遷移之象,天戒若曰:園陵無主,石磷將為人所移也。後間國亡。武帝太清元年,帝捨身光岩重雲殿,遊仙化生皆震動,三日乃止,當時謂之祥瑞,識者以為非動而動在洪範為妖,以此石虎之敗。殿璧畫人頸皆縮入頭之類。又送闢邪二於建陵左雙角者,至陵所。右獨角者將引於車上,振躍者三,車兩轅俱折,因換車,未至陵二裏所,又躍者三。每一振則車側人莫不聳奮去地三四尺,車輪陷入土三寸,木金也。劉嚮曰:失衆心,令不行言不從以亂金氣也。石為陰臣象也。臣將為變之應。武帝暮年,君臣唯講經談玄朝綱紊亂。令不行言不從之咎也。其後緻侯景之亂也。元帝承聖二年正月巳卯,江夏宮南門龠牡飛。後齊河清四年,殿上石自起,兩兩相擊,眭孟以為石陰類下人象,殿上石自起者,左右親人離叛之應。及周師東伐,寵臣尉相願乞,扶貴和兄弟之徒皆叛入周。周建德元年,濮陽郡有石像,郡官令載嚮府,將颳取金在道自躍投地,如此者再,乃以大繩縛著,車璧又絶繩而下。時帝既滅齊,又事淮南,徵伐不息,百姓疲敝,失衆心之應也。唐長壽中,東都天宮寺泥像皆流汗霖霖。神竜中,東都白馬寺鐵像,頭無故自落於殿門外。天寶五載四月,宰臣李適之常列鼎俎具膳羞,中夜鼎躍相鬥不解,鼎耳及足皆折。長慶中,新都大道觀泥人生須數寸,拔之復生。後晉開運元年七月一日夜,大雷雨明德門內井亭有石槽,槽有竜首其夕,漂行數步,而竜首斷焉。識者雲:石國姓也。而竜首既斷,大不吉之象,晉祚果終於開運。
【五代薛史】
《五行志》:清泰末年,末帝先人墳側。古佛剎中石像忽然搖動不已,觀者鹹訝焉。
【文獻通考】
宋乾德五年十一朋,許州開元觀老君像自動,知州宋以聞。六年正月,簡州普通院毗盧佛像自動。元豐元年,邕州佛像動搖,初像嘗動而交人入寇,又動而州大火。其後儂智高叛,復動於是知州錢師孟投之江中。紹興二年,宣州有鐵佛像坐高丈餘自動,迭前迭卻若傴而就人者。數日,既而郡有火火勝金,火氣盛金失其性而為變怪也。二十年二月,溫州戒福寺有銅佛像,頂珠自動,光彩激射,終日不少停。數日火作寺焚,與宣州鐵佛同占,皆火金也。淳熙九年春,德興縣民傢有鏡自飛舞,與日光相射。
詩文
【宋王師愈集】
《三論無妄動答刂子》:臣聞天位於上,雷動於下其卦曰:無妄於四時言之,春夏之發生,雷雖震驚。人不以為妄所當然也。故能成育物之功,秋鼕之斂藏,雷雖隱然而有聲。人莫不惕然而駭聽,蓋其動也妄。必有札瘥癘疫之患,聖人體天以立極,法天而圖治。平安之時,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非以其材略,智述足以高天下,亦以其動靜本於天理自然,不撓乎人為之私也。是以濟大業者,當艱難之時,或速而有成,或緩而有成,究其所以然,皆無妄也。漢高祖之王漢中,未幾而長驅於榮陽。京索間,不五載而成帝業,蓋因思東歸之士,其動不可以緩也。諸葛亮之相蜀,國事未定,則閉關息民以圖之,其動不可速也。臣又聞善圖治者,如良醫之療疾。固有指日而致效者,亦有纍月而致效者,血氣未衰,偶為外邪所乘,或汗或下,其效立見,此豈待纍月之久哉。若夫沉阿之餘,嬴然爾然必在乎?固其本元,養其精神,強其筋力,反欲拔瞑眩之劑,求指日之效,又欲娛之以華麗。宴樂之奉,其可哉。方今天下之患,胎於熙豐,結於崇觀,潰裂於靖康,爰自紹興之初,上下相維持,將復振矣。未幾用事之臣又從而弱之,幸賴天啓聖明,陛下嗣膺大統。規恢十年,始有蘇息安強之兆、杜稷生民之福也。伏願陛下遠稽羲經之無妄,俯察良醫之治病,修我之備,待彼之寡母欲速而輕動,其不可成萬全之者,臣未之信也取進止。
【唐李元賓集】
《妄動箴》:動出乎妄,靜以製之,靜不可終,終違其時,顧道非遠,妄動則遠,道以處我,我孰能反?利往則施,無庸則倦,合於一致,何妄能損?天一地二,三光飄搖,無恆流行,萬行則妖,大化孕人,人有成性,動牽於妄,妄亦斯兢。惟天之大,而世作鏡,下顧人心。如環無端,食其遊詞,共叔自殘,劉殲英韓。楚滅子幹,五者實妄不妄必完,妄由動生,動以妄姦,能以義勝,動歸乎安。晉文教戰,一戰民悅,勾踐泣讎,再戰讎雪。知幾不殆,妄動斯折,二國尚然,況一夫節。
【皮日休集】
《動箴》:動生於欲,行生於為,欲則不妄,為則不疑,吾道未喪,於何不之?勿生季世,有爵必危,物居亂國,有祿必屍。住無市怨,去無取口雖,跡地顯露,名扔求知。聲無取猜,譽無緻疑,坦道如砥,履過蒺藜。四海如傢,去劇縶維,日慎一日,今茲在茲。
【關尹子】
《七釜篇》《動箴》:室中有常見聞矣,既而之門之鄰之裏之黨,既而之郊之山之川,見聞各異,好惡隨之,和兢從之,得失成之。是以聖人動止有戒。
【敬泛況說】
《動箴》:君子慎獨,為去聲,愛厥身,有身弗愛,是為民。勿為暗室,可欺可忽,明則人誅,幽則鬼罰。
【宋二程文集】
《動箴》: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一作為危。造次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劉行簡苕溪集】
《動箴》:輕動易舉,事或失所。利害在人,怨汝詈汝。擇焉而動,動不失職。君子是怙,小人是疾。則將奚處,惟曰勿恤。
【王安石臨川集】
《無動》:無動行,善行,無明流,明流。《華嚴經》起信抄中,善行,非福行,不動行,無明流,煩惱流,欲有流。種種生住滅。馬鳴起信論四相,生住滅。念念聞思修。《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二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聞盡,盡聞不往。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護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薫聞修金剛昧。終不與法縛,圓覺經不與法縛不求法。亦不着僧裘。
【江湖集】
《羅與之動後》:莫作楊朱泣路岐,此心自被利名移,車奔寧是駕尼父,舟覆應非戰伯夷,悔吝從來生動後,嘯歌元禾氐在閑時。可鄰秦晉功成者,欲避危機已大遲。
【元劉文真公集】
《動辨幾微》:人心固有動,動必生乎幾。動者心之着,幾者動之微,善可自微順,惡自可微違。違消順復長,止吉生光輝。
【舒嶽祥閬風集】
《山齋觀動》:自古詩人皆格物,山齋觀物意如何。額塗金粉蜂歸冗,腹吐銀絲蟲喜設羅。雞母載雛行喙黍,雀群欺燕坐爭窠,紛紛擾擾為形役,閑浦涪翁演雅歌。
【童蒙詩訓】
禮從微處謹,一動不堪輕。舉足思規矩,何緣險路行。
變動
【王充論衡】
《變動篇》:論災異者,已疑於天用災異譴告人矣。更說曰災異之至殆人君以政動天。天動氣以應之,譬之以物擊鼓,以椎扣鐘,鼓猶天,椎猶政,鐘鼓聲猶天之應也。人主為於下,則天氣隨人而至矣。曰:此又疑也。夫天能動物,物焉能動天。何則人物擊於天,天為人物主也。故曰王良策馬車騎盈野,非車騎盈野,而乃王良策馬也。天氣變於上,人物應於下矣。故天且雨,商羊起舞,使天雨也,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故天且雨,螻蟻徙,蚯蚓出,琴弦緩固疾發。此物為天所動之驗也。故天且風,巢居之蟲動且雨,穴處之物擾風雨之氣,感蟲物也。故人在天地之間,猶蚤虱之在衣裳穴隙之內,螻蟻之在穴隙之中。蚤虱螻蟻為逆順橫從,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蚤虱螻蟻不能而獨謂人能不達物氣之理也。夫風至而樹枝動,樹枝不能緻風,是故夏末蜻蟲列鳴寒蟲將啼感陰氣也。雷動而雉驚,發蟄而蛇出,起氣也。夜及半而鶴唳,晨將旦而雞鳴,此雖非變,天氣動物,物應天氣之驗也。顧可言寒溫感動人君,人君起氣而以賞罰,辶西言以賞罰感動皇天,為寒溫以應政治乎?六情風傢言風至為盜賊者,感應之而起。非盜賊之人,精氣感天使風至也。風至怪不軌之心,而盜賊之操發矣。何以驗之,盜賊之人見物而取睹敵而殺。皆在徙倚漏刻之間,未必宿日有其思也。而天風已有貪狼陰賊之日至矣,以風占貴賤者,風從王相鄉來則貴,從囚死地來則賤。夫貴賤多少鬥斛故也。風至而糴𠔌之,人貴賤其價,天氣動怪人物者也。故𠔌價低昂,一貴一賤矣。天官之書以正月朝占四方之風,風從南方來者旱,從北方業者湛,東方來者為疫,西方來者為兵。太史公實道言:以風占水旱兵疫者,人物吉兇統於天也。使物生者春也,物死者鼕也。春生而鼕殺也。天者如或欲春殺鼕生,物終不死生何也?物生統於陽,物死係於陰也。故以口氣吹人,人不能寒,籲人人不能溫,使見吹籲之人涉鼕觸夏,將有凍傷之患矣,寒溫之氣係於天地,而統於陰陽,人事國政,安能動之,且天本而人末也。登樹怪其枝不能動其株,如伐株,萬莖枯矣。人事猶樹枝,能溫猶根株也。生於天,含天之氣,以天為主,猶耳目手足係於心矣。心有所為,耳目視聽,物足動作,謂天應人。是謂心為耳目手足使乎?旌旗垂旒,旒綴於桿,桿,宜讀韜杠之杠。桿東則旒隨而西,苟謂寒溫隨刑罰而至,是以天氣為綴旒也。鈎星在房心之間,地且動之占也。齊太卜知之,謂景公臣能動地。景公信之。夫謂人君能緻寒溫,猶齊景公信太卜之能動地。夫人不能動地,而亦不能動天,夫寒溫天氣也。天至高大,人至卑小,篙或柞篷不能鳴鐘,而螢火不爨鼎者何也。鐘長而篙短,鼎大而螢小也。以七尺之細形,感皇天之大氣,其無分銖之驗必也。占大將且入國邑,氣寒則將且怒,溫則將喜,天喜怒起事而發未入界,未見吏民,是非未察,喜怒未發而寒溫之氣已豫至矣。怒喜緻寒溫,怒喜之後,氣乃當至,是竟寒溫之氣使人君怒喜也。或曰:未至誠也。行事至誠。若鄒衍之呼天而霜降。杞梁妻哭而城崩,何天氣之不能動乎?夫於誠猶以心意之好惡也。有果瓜之物在人之前,去口一尺心欲食之,口氣吸之,不能取也。手掇送口,然後得之。夫以果瓜之細,圓易轉,去口不遠,至誠欲不能得也。況天去人高遠,其氣莽蒼無端末乎?盛夏之時,當風而立,隆鼕之月,嚮日而坐。其夏欲得寒,而鼕欲得溫也。至誠及矣。欲之甚者,至或當風鼓,嚮日燃爐,而天終不為鼕夏易氣,寒暑有節,不為人變改也。夫政欲得之而猶不能緻,況自刑賞意思不欲求寒溫乎?萬人俱嘆,未能動天。一衍之口,安能降霜?鄒衍之狀,孰與屈原。見拘之冤,孰與沉江。離騷楚辭凄愴,孰與一歡。屈原死時,楚國無霜,此懷襄之世也。厲武之時,卞和獻玉,刖其兩足,奉玉泣,出涕盡續之以血。夫鄒衍之誠,孰與卞和,見拘之冤,孰與刖足,仰天而嘆,孰與泣血。夫嘆固不如泣,拘固不如刖,料計冤情,衍不如和。當時楚地不見霜,李斯趙高讒殺太子扶蘇,並及蒙恬蒙驁,其時皆吐痛苦之言與嘆聲同,又禍至死,非徒苟徙,而其所之地寒氣不生。秦坑趙卒於長平之下,四十萬衆同時俱陷,當時啼號,非徒嘆也。誠雖不及鄒衍,四十萬之冤,度當一賢臣之痛。入坑之啼,度過拘囚之呼,當時長平之下不見隕霜。甫刑曰:遮繆旁告無辜於天帝。此言蚩尤之民被冤,帝告無罪於上天也。以衆民之叫,不能緻霜,鄒衍之言,殆虛妄也。南方至熱,煎沙爛石,父子同水而浴。南方至寒,凝冰坼土,父子同冗而處。燕在北邊,鄒衍時,周之五月正歲三月也。中州內正月二月雪霜時降,北邊至寒,三月下霜,未為變也。比殆北邊三月尚寒,霜適自降,而衍適呼與霜逢會。傳曰:燕有寒𠔌,不生五穀,鄒衍吹律,寒𠔌復溫,則能使氣溫,亦能使氣復寒,何知衍不令時人知已之冤。以天氣表已之誠,竊吹律於燕𠔌獄。令氣寒而因呼天乎?即不然者,霜何故降?範睢為須賈所讒,魏齊繆之,折幹指肋。張儀遊於楚,楚相掠之,被捶流血。二子冤屈,太史公列記其狀,鄒衍見拘,睢儀之比也。且子長何諱不言,《案衍列傳》不言見拘而使霜降,偽書遊言猶太子丹使日再中天,雨粟也。由此言之,衍呼而降霜虛矣,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妄也。頓牟叛,趙襄子帥師攻之軍到城下,頓牟之城崩者十餘丈,襄子擊金而退之,夫以杞梁妻哭而城崩,襄子之軍有哭者乎秦之將滅。都門內崩,霍光傢且敗,第墻自壞,誰哭於秦宮泣於霍光傢者,然而門崩墻壞,秦霍敗亡之徵也。或時杞國且圯,而杞梁之妻適哭城下,猶燕國適寒而鄒衍偶呼也。事以類而時相因聞見之者,或而然之,又城老墻朽,猶有崩壞,一婦之哭崩五丈之城,是城則一指摧三仞之楹也。春秋之時,山多變山城一類也。哭能崩城,復能壞山乎?女然素縞而哭河,河流通信哭城崩固其宜也。案杞梁從軍死,不歸,其婦迎之魯君吊於途,妻不受吊,棺歸於傢,魯君就吊,不言哭於城下,本從軍死,人軍死不在城中。妻嚮城哭,非其處也。然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復虛言也。因類以及荊軻。秦王白虹貫日,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計。太白食昴,復妄言也。夫豫子謀殺襄子,伏於橋下,襄子至橋心動。貫高欲殺高祖,藏人於壁中,高祖至柏人亦動心。二子欲刺兩主,兩主心動,實論之尚謂非二子精神所能感也。而況荊軻欲剌秦王,秦王之心不動而白虹貫日乎?然則白虹貫日,天變自成,非軻之精為虹而貫日也。鈎星在房心間,地且動之占也。地且動,鈎星應房心。夫太白食昴,猶鈎星在房心也。謂衛先生長平之議,令太白食昴疑矣。歲星害鳥尾,周楚惡之,縱然之氣見宋衛陳鄭災。案時周楚未有非而宋衛陳鄭未有惡也。然而歲星先守尾災氣署垂於天。其後周楚有禍,宋衛陳衛陳鄭同時皆然,歲星之害,周楚天氣災四國也。何知曰虹貫日不致刺秦王,太白食昴使長平計起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永樂大典》史話 | 捲之四百八十五 | 捲之四百八十六 | 捲之四百八十九 | | 捲之四百九十 | 捲之五百三十八 | 捲之五百三十九 | 捲之五百四十 | | 捲之八百二十一 | 捲之八百二十二 | 捲之八百二十三 | 捲之八百九十五 | | 捲之八百九十六 | 捲之八百九十九 | 捲之九百 | 捲之九百一 | | 捲之九百二 | 捲之九百五 | 捲之九百六 | 捲之九百七 | | 捲之九百十七 | 捲之九百十八 | 捲之九百二十一 | 捲之九百二十二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