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他說 》
109、別把孝道當倫理
熊逸 Xiong Yi
下面這一節是說孟子給母親辦喪事。有人可還記得上本書講"梁惠王篇"最後一節的內容,臧倉嚮魯國國君進讒言,說孟子給母親辦的喪事在規格上超過了給父親辦的喪事,魯君因此而放棄了和孟子見面的計劃?
本節所講的就是臧倉在讒言裏說的那件事。又有一位孟子的弟子露面了,叫做充虞。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
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辦理母親的喪事,返回齊國的時候,在嬴城逗留。充虞來問老師:"前些日子您不嫌我笨,讓我盯着木匠做棺材。當時大傢全都忙忙碌碌的,我心裏有疑惑也沒敢打擾您。現在鬆口氣了,就想問問您了。"
"哦,"孟子說,"問吧,是什麽事情能睏擾你這麽久啊?"
充虞囁嚅着:"這個,棺材,棺材用的木料是不是太好了?"
--是不是有人已經準備着唾棄充虞了?是啊,充虞難道真是笨麽,有他這麽說話的麽!現在要是有哪個學生敢這麽跟導師說話,就別指望能順利畢業了。
可充虞這人就是這麽死性,偏要問清楚了不行,他言下的意思應該是:咱們儒傢不是最講究禮製、最講究等級秩序的麽,按您的身份,恐怕給母親做棺材不應該用這麽好的木料吧?這是不是僭越了等級呢?再言下的意思是:您對別人總是講禮製、講等級,怎麽到自己身上就不一樣了呢?您這不是寬於律己、嚴於待人麽?再言下的意思是:您這不是說一套、做一套麽,偽君子啊!再言下的意思是……
孟子倒沒生氣,也可能因為他一時也想不到充虞的這個問題還有我給闡發出來的這麽多"言下之意",他是很認真地做了回答:"要解釋這個問題,就要先講講古了。"
充虞期待着:"您就講吧。"
孟子抑揚頓挫地說:"好,我說說,你聽聽,待想當初--"
充虞心裏納悶:"耳熟,這好像是要說《八扇屏》,以前聽侯寶林說過。"
孟子接着說:"上古的時候,對棺和槨的尺寸是沒有明文規定的,後來到了中古,這纔有了規定,棺的厚度是七寸,槨的厚度要相稱。上到天子,下到百姓,對棺木的講究不是出於審美目的,而是為了一盡孝心。當然,盡心也不是想盡就都能盡的,既不能違背禮製,也得財力允許。可要是既不違反禮製,又有足夠的財力,在這種情況下,古人都是用最好的木料來做棺槨的,為什麽到我這兒就不行了呢!再說了,好木頭不容易爛,死者的遺骸能被保護得更好,孝子的心裏不也就舒服一些麽。有一句名言說:'君子是不會因為任何理由而在父母身上省錢的。'"
--先得解釋一下什麽叫"棺槨"。
棺材不是一個長方形的大盒子,而是兩個: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死人裝在小盒子裏,小盒子裝在大盒子裏。小盒子"棺",大盒子是"槨"(讀"果")。
儒傢推崇禮製,有各式各樣的很復雜的一些儀式,其中喪禮是特別講究的。做人要做孝子,這在儒傢的理論裏可絶不僅僅是倫理範疇的事,而是政治範疇的事。評書裏常說一句話,叫"忠孝不能兩全",這很給人造成誤解,以為忠和孝是對立的,其實在儒傢看來,這兩者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在傢做孝子,出門做忠臣。同樣的,在傢要是逆子,出門做官肯定得是姦臣。
有人可能會問:即便是在傢做孝子,那麽,在父母生前多盡孝不是很好麽,何必還要講究死後那些勞師動衆的繁文縟節呢?--我們現代社會很推崇這種觀念,宣傳生前多盡孝、喪事要從儉,這是一點兒錯沒有的。但古人講究厚葬也自有他們的道理。
那,這是因為古人的鬼神觀和來世觀嗎?--有一定的關聯,但說到底這還是為現實服務的,為政治服務的。這就不得不講講周代的宗法製。簡單舉個例子:第一任周天子一共討了三個老婆,生了六個兒子,等他死了,這六個兒子裏誰來接他的班呢?是考試?是比武?還是抽簽?都不行,那就亂套了,按照嚴格規定:他的大老婆生的大兒子纔是合法接班人。好了,大兒子接了班,然後這位大兒子(第二任周天子)又討了三個老婆,生了六個兒子,等他死的時候,他的大老婆生的大兒子又會接他的班成為第三任周天子,往後就依此類推。這個大老婆大兒子的係統叫做"大宗",其他那些兒子們都叫"小宗"。周朝人尤其講究祭祖,第一任周天子生的老二、老三一嚮跟老爸關係不錯,有一天,兩人一合計,老爸死了這麽長時間了,很是想念,唉,祭奠他老人傢一下吧!
人傢的祭奠可不像老百姓那樣在墳頭上燒點兒紙錢就完了,那可是個無比盛大的活動。可老二和老三雖然有這個想法,卻不能真正去做。為什麽呢?因為他們沒這個權利。
啊?!難道做兒子的還沒權利祭奠過世的老爸麽?--的確沒有,從老二到老六都沒有這個權利,衹有老大纔有。換句話說,就是衹有"大宗"纔有。
可是,從老二到老六要是不能祭祖,這不是不合人情麽?所以,他們其實也是可以去祭祖的,但一定要在老大的帶領之下纔行。如果自己要單獨祭祖,那就等於造反。
再拿老二做例子。老大接了班,當了新任的周天子,老二和其他兄弟一起早已被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諸侯了。老二被分封到了齊國,做了第一任的齊王。(嚴格說是不能叫"王"的,衹能是"公"或者"侯"什麽的,不過這裏就從俗了。)這位齊王討了三個老婆,生了六個兒子,接班的方法和周天子的"大宗"係統一樣,照樣是大老婆生的大兒子接班做第二任的齊王,依此類推,這一支就是齊國的"大宗",而其他子弟就是齊國的"小宗"。齊國的小宗也沒有單獨祭奠第一任齊王的權利,而衹有在"大宗"的帶領下才能參加祭祖活動。
第一任齊王所生的六個孩子裏,老大接了班做了第二任齊王,另外五兄弟被分封到各自的采邑,成為卿大夫,在他們這個卿大夫的更小的係統裏,也一樣再分"大宗"和"小宗"。依此類推。
明白了這種宗法制度,我們就能想像得到祭祖的意義了:如果要尊奉祖先,就要隆重祭祀;如果要去祭祀,"小宗"就得聽"大宗"的--在齊國的祭祖是齊國的各個卿大夫都得緊跟齊王,在周王室的祭祖是各個諸侯國的國君都得緊跟周天子。所以,孝道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在上本書的最後講到孝道,當時說"在後文當中會有細說",現在就是細說之一,孟子後文裏還有不少談及孝道的,咱們隨到隨講好了。
明白了宗法制度大概結構,我們就會明白,所謂"孝道"在那樣的社會裏是帶有很大的政治意義的:與其說是情感,不如說是現實;與其說是倫理,不如說是政治。到後來封建社會解體,中國進入漫長的專製社會,孝道也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而又在新的政治環境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現代社會有人講我們要弘揚傳統文化,恢復中國古代的孝道,這些人的用心雖好,卻忽視了孝道之所以成為孝道的歷史背景。我們不妨想想,我們說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孝順父母,可人傢外國人也沒有鼓勵孩子去虐待父母啊?那我們這個"孝道"的獨到之處到底在哪裏呢?--在中國古代從宗法制度而來的政治意義之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自序 | 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 3、河南人惹誰了? | 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 | 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 | 8、聖水、清水和髒水 |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 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 | 12、孟大俠天下無敵 |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 | 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 15、自由主義在齊國 | 16、詠春拳訣 |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 | 18、胸有成竹說錯話 |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 | 20、草民們的瞎激動 | 21、書生好談兵 | 22、賣國、亡國全有理 |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 | 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