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评传 》 曠世纔女魂歸何處:張愛玲傳 》
欲仙欲死(1)
餘斌 Yu Bin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傢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着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輕輕地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她沒有說什麽,他也沒有再說什麽,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人被親眷拐了,賣到他鄉外縣去做妾,又幾次三番地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張愛玲這篇題作《愛》的小品空靈飄忽,不着痕跡。她給了我們一個辛酸的故事的梗概,卻是為了替她所理解的“愛”(比“愛情”的意思更豐富?)作註腳。這裏當然沒有新文學作傢賦予愛情的神秘浪漫的色彩--愛不過是偶然的相逢與相逢留下的遺響,衹是這個故事是否也意味着,愛本身就包含着悲苦與悵惘?
誰也不會將故事中的女孩去比張愛玲,但對愛的理解以及這裏面寄托的遐思、感慨又千真萬確是屬於她的。“千萬人”、“千萬年”中的邂逅相逢亦不過是偶然的巧遇,然而遇見的居然正是所要遇見的人,“偶然”也好似成了宿命,成了奇跡。縱然是聚而又散,縱然不過是擦肩而過,對這千萬千萬中的巧遇也應有無以明言的珍重與感激--這也許就是張愛玲對現世的虔敬?巧的是,此文發表於1944年4月,也就是說,它寫在她與鬍蘭成剛開始戀愛的那段時間裏,而且那個故事她正是從鬍蘭成口中聽來的,故事中的女孩就是鬍的嶽母(因她是鬍發妻玉鳳的庶母,鬍又算是入贅俞傢,故又稱她“庶母”)。參看《今生今世》。鬍蘭成嶽母的經歷與《愛》中那女孩的身世一模一樣。
但是她對戀愛,對戀愛中的人還有其他的解釋,有未來的迷惘,也還有今日的良辰美景,“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她在《自己的文章》中為她衹寫男女之情辯護,拿戀愛和戰爭、革命作比:“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戰爭與革命,由於事件本身的性質,往往要求才智比要求感情的支持更迫切……和戀愛的放恣相比,戰爭是被驅使的,而革命則有時候多少有點強迫自己……戀愛……是放恣的滲透於人生的全面,而對於自己的和諧。”戀愛本於人性之常,是人而非超人,所以“素樸”;她又幾次用“放恣”,因為戀愛中至情至性得以無所顧忌地展露,本於常卻又能超於常,逞意而行,不知所止,這裏面就有“撒手”、“飛揚”之意。張愛玲還曾對友人這樣談到愛情:“一個人在戀愛時最能表現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質。這就是為什麽愛情小說永遠受人歡迎--不論古今中外都一樣。”見林以亮:《張愛玲語錄》。與鬍蘭成的熱戀正使張愛玲體驗到一種她從未領略過的飛揚的喜悅。
張愛玲到底不比她筆下那些惻惻輕怨、脈脈情思的女子,她也曾為愛而煩惱,有過凄苦之意,但一旦有了决斷,也便不管不顧。
他們談情說愛的方式似乎在二人最初的接觸中已經定下了。張愛玲不像一般新派的人物,要以親近自然來證明情調的高雅浪漫,於都市的街上“道路以目”,在她要比遊山玩水,刻意去尋勝搜奇,還更來得自然、愜意;而不必花前月下,不必山盟海誓,單是共處一室,相對笑語,也就有不盡的喜悅。鬍蘭成也不喜出遊,於風景不留心,且二人在一起談藝論文,也令他溫習到一種他所喜歡的才子佳人的情調。所以他們在一處哪裏也不去,多的是一席接一席的長談,衹是說話說不完,一次次見面從早到晚就這樣過去。鬍蘭成雖宦海失意,但不甘寂寞,還同“朝”中有千絲萬縷聯繫,又要與日本人保持密切的接觸,所以平日還是住在南京。但他每月必要到上海住八九天,而一到上海,不回美麗園傢中,先就去看張愛玲,一直要盤桓到黃昏時分纔打道回府。而且他現在已是反認他鄉作故鄉,一踏進張愛玲的房間便要說道:“我回來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南京大學出版社 |
|
|
| 引言1 | 引言(1) | 引言(2) | 從前(1) | | 從前(2) | 從前(3) | 從前(4) | 家庭生活場景(1) | | 家庭生活場景(2) | 家庭生活場景(3) | 家庭生活場景(4) | 家庭生活場景(5) | | 家庭生活場景(6)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1)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2)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3) |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4)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5) |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6) | 讀書歲月(1) | | 讀書歲月(2) | 讀書歲月(3) | 讀書歲月(4) | 讀書歲月(5)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