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華麗血時代   》 枋頭之敗阻帝業(1)      梅毅 Mei Yi

  ——第三次北伐的桓溫軍政大權在握,加之本性英武,桓大將軍漸有代晉的“非分”之想。平日無聊,他常臥對親僚講:“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1意思是不舉大事默默無為,曹丕、司馬師那樣的篡國俊傑,將會在地下笑話他這位活人。衆人惶恐不敢應對,面面相覷。桓溫扶枕而起,朗言曰:“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應駡名千載1由此,可見其雄豪不臣之心已不可自抑。
  桓溫武人,總想以軍功樹威,他一直思忖着要北上再打個大勝仗,回江東後再心安理得地奪取司馬傢皇位。但人算不如天算,戰場上風雲突變,勝負决於呼吸之間,不是想打勝仗就能打勝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當時,中原形勢對晉朝講很不樂觀。前燕和東晉在許昌經過幾次拉鋸戰之後,最終丟掉了這一重鎮。興寧年間,淮陽一帶也失守。最後,洛陽城守將見孤城難守,找個藉口自己帶兵逃離,衹留下瀋勁一人帶區區五百人守城。(《江南罡風吹浮萍》一文交待過,瀋勁是王敦“逆黨”瀋充之子,一直想以身殉國輓回傢族聲譽,他就等着這種“光榮”的機會。)公元365年,前燕名將慕容惲慕容垂兄弟率兵進攻,洛陽自然苦守不住,瀋勁死節。不久,魯郡、高平、宛城又接連被前燕軍隊攻取,燕軍甚至攻掠到漢水以北地區,大掠而去。
  海西公太和三年(368),晉廷加大司馬桓溫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轉年五月,桓溫自領徐州、兗州刺史,率步騎五萬,從姑孰出發,進行他的第三次北伐。
  七月,桓溫行至金鄉,由於天旱水絶,水路不通,他使屬下將軍毛虎生派人在鉅野鑿河道三百裏,引汶水與清水交匯,大小軍船相繼,連綿數百裏。
  桓溫手下最重要的謀士郗超獻計,說:“清水入河,難以通運。如果敵人相持不戰,運道斷絶,那樣就會陷入危境。我們現在不如率全軍直驅鄴城,鮮卑敵寇畏懼明公威名,必望風逃潰,遠遁遼碣之地。假若他們敢近戰我軍,大事也可立見勝敗。如果燕軍堅守不出,四周百姓皆會為我軍所用,易水以南盡在我們掌握之中。”
  桓溫搖頭。一戰而决勝負,桓溫認為過於輕率,不敢嘗試。
  郗超又獻計:“我們還可以屯兵於黃河、濟水一帶,控引漕運,待資儲完備,明年夏天再進兵。”
  桓溫又搖頭。他恐怕時間久長,燕軍四處得以嚴備,師出無功。
  郗超也很憂慮:“捨此二策,連軍北上,進不能速决,退必遭阻遏。如果鮮卑與我軍不戰相持,漸至秋鼕,供運輸軍需的河道凍結,後勤難以保障。而且,北土早寒,我軍將士又無裘褐厚裝,到時難免饑寒。”
  不知何故,一嚮深謀遠慮的桓溫對郗超的建議皆不納。
  桓溫繼續北上,開戰皆捷,湖陸一戰(今山東魚臺),擒燕將慕容忠;黃墟一戰(今河南開封以東),大敗燕將慕容厲兩萬勁騎;林渚一戰(今河南新鄭),又敗燕將傅顔。不久,燕國高平太守舉郡投降晉軍。
  八月,桓溫屯軍於武陽(今山東莘縣),由於當地人起事接應,桓溫很快抵至枋頭(今河南瀎縣)。前燕國主慕容NFDAA及太傅慕容評大懼,嚇得商議要逃奔燕國故都和竜(今遼寧朝陽)以避桓溫軍鋒。
  前燕上下惶懼之時,吳王慕容垂自告奮勇,表示:“請命臣率衆擊之,如果不勝,走未晚也。”
  慕容NFDAA還能當斷即斷,以慕容垂為南討大都督,率兵五萬以抵拒晉軍。同時,前燕又派使臣往前秦請救兵,並答應割虎牢以西之地給前秦作為酬謝。
  此時,前秦已是苻堅代苻生自立為帝,他引王猛等衆臣於朝堂,商議對策。前秦大臣多表示:“從前桓溫攻伐我們,燕國不救;現在桓溫伐燕,我們也袖手旁觀。”
  王猛有遠謀,他密勸苻堅說:“燕國雖強,但遠非桓溫對手。一旦桓溫進屯洛陽地區,收幽州、冀州之兵,引持並州、豫州的糧粟,肯定會再攻關中,那時我們就大勢去矣。所以,不如現在與燕國合兵以拒桓溫。桓溫敗走,燕國也喪元氣,到時我們再趁機圖之1
  苻堅對王猛言聽計從,派軍二萬前去支援前燕。
  桓溫逡巡觀望,耽誤了大好時機,一切皆如郗超所料——先前開鑿的水道(桓公瀆)因為幹旱水位下降,不能再憑此水道運糧。晉將袁真又沒能如期打通石門(汴口),此條水路也斷絶。延至十月,燕將李邽又率兵切斷桓溫陸路糧道。
  至此,整個戰事開始嚮燕軍一方傾斜。
  燕將慕容宙率一千騎兵與晉軍相遇,他對屬下說:“晉人輕剽,怯於陷敵,勇於乘退,應先佯敗誘使他們來進擊。”
  果然,兩百多燕軍騎兵前來挑戰,打了一會兒就佯裝敗逃。晉軍隨後猛追,正陷慕容宙埋伏圈,一戰就損失幾千人馬,“軍人奪氣”。
  接連下來,桓溫數軍皆敗,糧儲不接,聽聞前秦援軍又要趕到,無奈之下,他衹得下令焚毀舟船,盡弃輜重鎧仗,從陸路急行軍撤退。
  桓溫從東燕(今河南汲縣)出倉垣,沿途也不敢喝河水,怕燕軍下毒,每每派兵士鑿井取飲。又纍又餓衹有一大肚子水飽的晉兵倉皇回逃,日夜兼行,七百裏馬不停蹄。
  燕將個個摩掌擦拳,自告奮勇要追殺晉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中華盛事的胎動期(1)中華盛事的胎動期(2)三分一統晉業興
大好江山誰承繼(1)大好江山誰承繼(2)大好江山誰承繼(3)
“牝雞司晨”朝綱紊(1)“牝雞司晨”朝綱紊(2)“牝雞司晨”朝綱紊(3)
樹欲靜而風不止(1)樹欲靜而風不止(2)樹欲靜而風不止(3)
血肉橫飛殺戮始(1)血肉橫飛殺戮始(2)血肉橫飛殺戮始(3)
血肉橫飛殺戮始(4)攻伐大亂滿京城(1)攻伐大亂滿京城(2)
攻伐大亂滿京城(3)你方唱罷我登場(1)你方唱罷我登場(2)
你方唱罷我登場(3)你方唱罷我登場(4)你方唱罷我登場(5)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