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傢醫事   》 太醫院的衰落與終結(1)      屈維英 Qu Weiying

  如同末代太醫院院長張仲元提倡中西醫結合、培養醫學通纔的主張註定無法實現一樣,一個朝代的太醫院總是隨着一個朝代的興衰而升降沉福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着最後一個封建皇朝清朝的覆亡,長達四千餘年歷史的太醫院也自然無法抵擋歷史的洪流,不得不一夜之間遁跡於無形了。
  據史書記載,中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數千年間,歷朝歷代都設有為最高統治者防病治病的太醫院。經過幾千年的沿革和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太醫院已經逐漸完善起來。太醫院是太醫們候旨待詔、講論醫學及傳習醫學之衙門,即宮廷醫生的行政管理機構,其職責是“掌醫之政令,率其屬以供醫事”,歸內務府直接管轄,名為“醫院”,實無病人出入,衹有醫生往來。太醫院設有傳授醫學知識的教習廳,亦是醫學教育機構,在宮廷醫學的繼承和發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由於機構趨於完善,太醫院的臨床經驗進一步豐富起來,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溫病學、人痘接種術、活血化瘀法及方法繁多的外治法,在太醫院得到廣泛應用;太醫院還重視醫療調理、醫學基礎理論的研修和藥材的地道性。
  清宮太醫院的發展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清兵入關、定鼎燕京到“康乾盛世”結束,即從1644年到1795年。在歷時150年的這段時期中,清代太醫院經歷了建立、健全到全盛的階段。在這期間,由於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以及受到康熙、乾隆等明君的重視和支持,清廷先後建立了太醫院、御藥房等宮廷醫療機構,製定了一整套醫官升遷制度和醫學知識傳習與考核辦法,使宮廷醫學快速發展起來。這是清宮太醫院的黃金時期。
  第二個階段從嘉慶元年至辛亥革命(1796~1911年),這115年中,由於爆發了兩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紛紛入侵,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衰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致使包括太醫院在內的中國醫藥學也受到了重創。這是清宮太醫院的衰落和消亡時期。
  太醫院的逐漸衰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資金拮据,禦醫俸祿沒有保障。據《太醫院志》記載:清代禦醫俸祿,“國初定在京文武官俸俱按品級交給,其俸銀漢滿一律頒發俸米。滿、蒙、漢軍官每俸銀一兩支米一斛;漢官不論品,俱按歲支米十二石,每年春秋二季支給……”據此可知太醫院院使年俸銀80兩,左右院判為60兩,禦醫、吏目分別在30至40兩之間。此外,太醫院尚有10名值堂值廳者“歲給銀十兩”,此亦為品級較高者才能得。以上為清代前期之規定。
  鹹豐年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中國內憂外患,國力大衰,民不聊生,財政難以為繼,京官俸銀已無法如數支予,衹能支出四成、五成、六成、七成不等。俸米改為五成、三成五分、三成、二成五分、二成。醫士季銀亦屢改五成、七成不等。到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經太醫院奏準,清廷將醫士應得之銀兩由五成還歸十成,但兩年後又改為七成。其米自鹹豐年醫士者略折些微之銀,光緒二十六年後亦竟裁之。不僅太醫院如此,各部院皆同。一個衹有數十人的太醫院竟然睏難到如此地步,可見清廷財政睏難到了何種程度!
  其二,在資金拮据背景下,太醫院的規模日益縮校嘉慶二年,將痘疹科並入小方脈,咽喉、口齒合為一科,也就是說,太醫院的設置已由11科縮小為9科。尤其是道光二年,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為由,永遠停止了太醫院針灸一科!同治年間,太醫院衹剩下5科,即大方脈(包括明代的大方脈、傷寒、婦人科)、小方脈、口齒咽喉、眼科、外科。太醫院不但款項難籌,人才也青黃不接。
  尤其令人寒心的是,原太醫院的院址也被占用。北京太醫院自明永樂年間建成,歷四百年風雨滄桑,到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其院址竟被清政府劃歸俄羅斯使館,太醫院署衙遂無着落,衹好東租西藉,且規模不斷縮校先是暫藉東安門內大街禦醫白文濤之私宅辦公,翌年租藉東安門北池子街大悲觀音院。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初,選新址建太醫院,歷時三年方建成,其規模僅有原來的十分之一。承擔醫學教育的太醫院,雖也從全國召徵名醫,但多數是太醫院自己培養,這樣以來就喪失了學術上的“雜交優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皇傢醫事》目錄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帝王也需用猛藥(1)
帝王也需用猛藥(2)醫療護理方法多(1)醫療護理方法多(2)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藥材地道要講究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重視未病控病情(1)
重視未病控病情(2)中醫治西人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臨終救命生脈散(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