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
第107節:最會享受生活的人(6)
林語堂 Lin Yutang
將欲噏之,
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關於柔弱者的力量,愛好和平者之總能得到勝利,以及隱逸者的長處這一類訓誨,沒有一個人再能比老子講得更有力量。在老子看來,水便是柔弱者的力量的象徵--輕輕地滴下來,能在石頭上穿一個洞;水有道傢最偉大的智慧,嚮最低下的地方去求它的水平綫:
江海所以能為百𠔌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𠔌王。
""是空洞象徵,代表世間萬物的子宮和母親,代表陰或牝。
𠔌神不死,
是謂元牝。
元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以牝來代表東方文化,而以牡來代表西方文化,這不會是牽強附會之談吧。無論如何,在中國的消極力量裏,有些東西很像子宮或山𠔌,老子說:"……為天下𠔌;於天下𠔌,常德乃足。"
愷撒要做鄉村中第一個人,而老子反之,他的忠告是:"不敢為天下先。"講到出名是一樁危險的事,莊子曾寫過一篇諷刺的文章去反對孔子的誇耀知識行為。莊子著作裏,有許多誹議孔子的文章,好在莊子寫文章時,孔子已死,而且當時中國又沒有關於毀壞名譽的法律。
孔子圍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幾死乎?"
曰:"然。"
"子惡死乎?"
曰:"然。"
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
"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羽失羽失,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追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禍。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於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於大澤,衣裘褐,食杼慄。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
我曾寫過一首詩概括道傢思想:
愚者有智慧,
緩者有雅緻,
鈍者有機巧,
隱者有益處。
在信仰基督教的讀者們看來,這幾句話或者很像耶穌的"山上訓言",而也許同樣地對他們不生效力。老子說,愚者得福,因他們是世上最快樂的人。這句話好似替"山上訓言"加了一些詼諧的成分。莊子繼老子"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名句而說"棄智"。八世紀時的柳宗元把他比鄰的山叫做"愚山",附近的水叫做"愚溪"。十八世紀時的鄭板橋說了一句名言:"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中國文學上有諸如此類不少贊頌愚鈍的話。美國有一句俚語是"不要太精明"(Don?蒺t be too smart),從這句俚語也可看出抱這種態度者的智慧。大智是常常如愚的。
所以,在中國文化上我們看見一種稀奇的現象,就是一個大智對自己發生懷疑,因而産生(據我所知)惟一的愚者的福音和潛隱的理論,而認為是人生鬥爭的最佳武器。由莊子的創說"棄智",到尊崇愚者的觀念,其中衹是一個短短的過程;在中國的繪畫中和文章中,有着不少的乞丐,不朽的隱逸者、癲僧,或如《冥寥子遊》中的奇隱士等等,在那上面,我們都可以看出這種尊崇愚者觀念的反映。當這個可憐的襤褸癲僧,變成了我們心目中最高智慧和崇高性格的象徵時,智人即從人生的迷戀中清醒過來,接受一些浪漫的或宗教潤色,而進入詩意的幻想境界。
傻子的受人歡迎是一樁實事。我相信無論在東方或西方,人們總是憎惡那個過於精明的同伴的。袁中郎曾寫過一篇文字,說明他和他的兄弟為什麽要用那四個極愚笨但是忠心的僕人。任何人衹要把他所有的朋友同伴細細想一想,就可以發現我們究竟喜歡怎樣的人。我們喜歡愚笨的僕人是因為他比較老實可靠,和他在一起過日子,我們盡可以寫寫意意,不必處處提心吊膽。智慧的男人多數要不太精明的妻子,而智慧的女子也多數願嫁不太精明的丈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 | 第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 | 第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3) | 第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4) | 第5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5) | 第6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6) | 第7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7) | 第8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8) | 第9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9) | 第10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0) | 第1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1) | 第1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2) | 第1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3) | 第1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4) | 第15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5) | 第16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6) | 第17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7) | 第18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8) | 第19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9) | 第20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0) | 第2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1) | 第2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2) | 第2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3) | 第2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4)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