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南明史   》 第三节 李定国衡阳大捷      顾诚 Gu Cheng

  李定国等部明军连续攻克湖南大批州县的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为震惊。七月十八日他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八旗精兵南下①,二十日离开北京,原定计划是经湖南进入贵州,同吴三桂、李国翰所统四川清军合攻贵阳②。孔有德兵败身死的恶耗传来,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变进军方向,先占湖南宝庆府(府治在今湖南邵阳市),然后进军广西③。清定南、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强,桂林失守后,定藩兵马逃入广东,顺治帝惟恐广东有失,特发专敕告诫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切毋愤恨,轻赴广西;倘贼犯广东,尔等宜图万全为上计”,等候定远大将军尼堪军至广西后,两潘兵力听从尼堪指挥④。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县;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州府(今衡阳市)三十余里处。李定国派出部将领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阵,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于二十二日夜“兼程前进”,次日天色未明到达衡州府,与李定国大军相遇①。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决定以计取胜,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②。同时被明军击杀的还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随身护卫多人③。定国军士割取尼堪首级献功,“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④,全军欢声雷动。清军不敢再战,在多罗贝勒屯齐(或译作吞齐)的率领下垂头丧气退往长沙。
  李定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指挥攻城、野战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他用兵机动灵活,英勇果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时人张怡根据李定国委任的桂林知县李楚章的话说,“公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至人争归之。军中室家老弱各为一营,皆有职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①。陈聂恒也记载,“定国智勇冠其曹,且严纪律,民皆安之。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故所至有功”②。清军统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的相继败亡,对于明清双方都是震动朝野的大事。就其影响而言,桂林、衡阳大捷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攻克桂林之后,李定国趁势收复广西全省,清朝官员“号天大恸;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③。尼堪贵为亲王,统率满洲八旗精锐出征,竟然兵败身死,更是出乎清廷意料,连顺治皇帝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④跟随尼堪出征的贝勒吞齐(即屯齐)、巴思汉,贝子扎喀纳、穆尔佑,固山额真韩岱、伊尔德、阿喇善等高级将领后来都受到革爵、革职等严厉处分⑤。
  自从明朝末年以来,文官武将一提到清军无不谈虎色变,依附清廷的汉族官僚每遇军情紧急往往请求朝廷派遣“真正满洲”参战,如顺治六年湖广辰常总兵徐勇在题本中说:“总之,逆贼畏满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云,何如满旗一旅也。”①满洲贵族也自视为天之骄子,所向无敌。李定国挥军转战千里,连杀清朝二王,特别是击毙了贵为亲王的满洲劲旅主帅尼堪,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心理上的作用不可低估。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损失可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丧。清广西巡抚王一品因患病回京,幸免于桂林之厄。顺治十一年他已痊愈,吏部仍推荐他复任广西巡抚,王一品如临深渊,规避不前,行贿托人题免,发觉之后被清廷处以绞刑②。谈迁也记载,顺治十年有三个人赴吏部谒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得广西,“悸惧却不能手”③。另一方面,忠于明室的官绅百姓却为之精神振奋,重新燃烧起复兴的希望。人们常常引用黄宗羲的一段话:“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1④他写这段话是在事过境迁之后发出的无限感慨,但我们不难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听到桂林、衡州大捷时那种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当时在长江下游从事秘密复明事业的顾炎武闻讯之后赋诗云:“廿载吴桥贼(崇祯四年孔有德等在吴桥县叛变,故称吴桥贼),于今伏斧砧。国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又云:“传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不有真王礼,谁收一战功。”①顾炎武不仅为原大西军联明抗清取得辉煌胜利感动得泣下满襟,还明确地批判了永历朝廷部分官员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张怡则对孙、李矛盾激化,导致大局逆转,深表惋惜,写道:“使无此内衅,大功成矣。”②
  1652年李定国在湘、桂战场上的胜利,对当地和附近具有复明情绪的绅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都闻风云集,共勷盛举。如安定伯马宝顺治八年仍在广东坚持抗清,李定国大军收复广西后,他立即出兵配合,攻克阳山、连州、连山等州县,活捉清连阳副将茅生蕙、游击马泗汗、守备白守富。后奉李定国之命率部入湖南,茅生蕙等人均于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衡州处斩,“首级悬挂南门”③。此外,如胡一青、赵印癣陈邦傅旧部彰武将军袁来朝、曹志建部总兵欧正福等都曾“依附李定国、恃险狂逞”④。当时在桂林的瞿昌文记载,广西“八郡中节义大臣,避腥羶于深箐穷谷间,转徙困顿,全发以待时,始终不改其守者,皆府君(指瞿式耜)素所荐拔之士,至是咸幸更生,而山薮野泽之哀鸿,亦莫不相庆复见汉官威仪也”⑤。永历朝廷兵部尚书刘远生、中书舍人管嗣裘、兵部主事朱昌时等人都从瑶族山区出来参见李定国,共商机务,协守桂林①。原广西巡按吴德操也应定国之命出任于梧州,“坐门楼,稽出入”②,广西全省都安官设吏。湖南的明朝乡绅也纷纷出见,就连自弘光时期已经杜门不出的大臣周堪赓(崇祯时任工部侍郎,弘光初立授以户部尚书,未到任)、郭都贤(崇祯时任江西巡抚,永历帝授以兵部尚书,未就职)等一大批官绅都认为中兴有望,应邀到衡山谒见李定国③。郭都贤在《自叙》中写道:“王辰(顺治九年)恢复湖南,微有赞襄之力。”④只是由于不久形势逆转,参与反清复明的官绅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不仅销毁有关文书,在自己后来的著作中也竭力加以掩盖,给后人研究这段时期的绅民动向造成了困难。
  李定国在衡州大捷前后,活动于湘、赣边境罗霄山脉一带以刘京、李文斌为首的抗清武装备受鼓舞,他们一面高举复明的旗帜号召当地百姓收复失地;一面同李定国联系,请求派兵支援。定国当时正同清军主力周旋于湖南,只派了为数不多的军队配合刘京等部进攻江西吉安府属州县。据《衡州府志》记载,“定国旋自粤入永,次衡,驻兵四月余。遣其将张胜攻湘阴,高必贵掠江西之永新”①。十一月初一日,高永贵部攻克永新②,接着在刘京等地方义师引导下收复安福③、永宁(今江西宁冈县)、龙泉(今江西遂川县)三县。清驻防安福游击张曾显“全军被围,尽为贼执去”,张曾显被押解到衡州,李定国下令将其斩首④。清江西巡抚蔡士英在题本中说:“该臣看得,逆贼乘犯湖南之势,驱其象马,大股而来,其志意颇为不校又兼土寇刘京历年为江省巨害,潜相勾引,习熟路径。……是以狡贼先设疑兵于袁州插岭关,势欲进窥;而阴以大队突犯吉安,以致永新、安福、永宁、龙泉等处相继沦陷,县令、防将两被执去,更眈眈于吉安府城,思图并力极攻。”⑤正当刘京等围攻吉安府城(今吉安市)时,清江西巡抚蔡士英向江南总督马国柱告急,抽调援兵入赣会同江西提督刘光弼、南赣总兵胡有升所部兵马火速赶赴吉安。由于李定国部主力未能入赣,刘京等部抵敌不住清朝优势兵力,十一月初一日李文斌兵败被擒①。定国为集中兵力迎战尼堪,无暇东顾,永新等县驻军“起营退转湖南”,十一月二十三日最后一批精兵撤离永新开往湖南②。清军于二十五日进入永新,安福、永宁、龙泉也先后被清军夺回③。到1653年(顺治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刘京在同清军交战中被俘④,赣西的抗清运动被镇压下去。
  ①《敕谕敬谨亲王稿》,见《明清档案》第十四册,A14—177号、A14—178号。177号(又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第二九四页)上有“顺治九年七月十八日用宝”字样。尼堪所统兵马数不详,但顺治帝敕谕中说他所统为“精锐兵将”,见《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五。
  ②顺治九年七月十八日清帝给平西王吴三桂敕谕中说:“今敬谨亲王充定远大将军统大兵于本年七月二十日出都”,《明清史料》甲编,第三本,第二九三页;又见《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六。
  ③《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七。
  ④顺治九年十月初四日平、靖二王“为钦奉圣谕恭陈谢悃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十五册,A15—117号,参见《清世祖实录》卷六十七。
  ①以上日期均据顺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定远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等谨题为塘报事”,原件藏第一档案馆。
  ②乾隆二十六年《衡阳县志》记载,顺治九年敬谨亲王尼堪“督满、汉兵至,与定国接战于城北香水巷、草场,转战于演武亭”,尼堪战败被杀。见该书卷六《忠节》,卷十《祥异·兵燹》。县志云:“时为十一月二十四日也。”据《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应为二十三日。尼堪阵亡的具体情况诸书记载互歧,《滇缅录》云为明军交枪击毙。
  ③《清世祖实录》仅记程尼阵亡,未明说在何次战役中,此据《八旗通志》卷一六三《程尼传》。其他阵亡者参见同书卷二二二、二二五、二二六有关部分。
  ④彭而述《读史亭诗集》卷八《四战歌·草撤。按,彭而述曾任清上湖南分守道,后来又多次往来湖南,对战役经过了解甚详,其题为《草撤,当即尼堪阵亡地名。
  ①张怡《闻续笔》卷二。
  ②陈聂恒《边州闻见录》卷十《李定国》条。
  ③顺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吏部尚书固山额真朱马喇等题本,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二五页。
  ④《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九。
  ⑤《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六。
  ①见《明清史料》丙编,第八本,第七六五页。
  ②《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七。
  ③谈迁《北游录》《纪邮上》。
  ④黄宗羲《永历纪年》,见《行朝录》卷五。
  ①《顾亭林诗集汇注》卷二《传闻》。
  ②张怡《闻续笔》卷二。
  ③顺治十一年四月广东巡抚李棲凤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三三八—三四○页。
  ④顺治十三年六月广西巡抚于时躍揭帖、经略洪承畴揭帖,见《明清史料》甲编,第四本,第三九五页,第三九六—三九八页。
  ⑤《虞山集》卷十下。
  ①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卷十七。
  ②钱秉镫《吴廷尉鉴在传》,见《藏山阁文存》卷五。
  ③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卷三十《密庵先生陶汝鼐》记,顺治九年李定国大军至衡阳时,“湘潭石见五(名开云)衔命敦促,不得已与周司农(即周堪赓)、郭司马(即郭都贤)并出见,至南岳谒庙而还”。陶汝鼐后来身陷清朝囹圄,为了保命,竭力把自己参加复明活动说成是被迫的。
  ④陶汝鼐《密庵先生遗集》附《年谱》引《益阳县志》文。
  ①乾隆二十八年《衡州府志》卷二十九《兵燹》。
  ②江西巡抚郎廷佐“为查明失守情形”等事题本残件说:“顺治九年十一月初一日,有象寇数万骤至永新山邑”,永新营兵仅二百余名,“寡不敌众,是以被贼围陷”。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第二七八—二八○页。按,“象寇数万”当为夸张之辞。
  ③康熙五十二年《安福县志》卷一《疆域志·祥异》记:“九年壬辰,刘京、倪端倚山作乱,引滇兵入城,劫杀无算。”
  ④《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八一—八八二页江西永新等县失陷案残件。
  ⑤蔡士英《抚江集》卷一,顺治九年十二月初四日“为恭报连恢二邑仰慰圣怀事”题本。按,《吉安府志》所载与清方当局奏疏略异,其文云:“八年辛卯(当为九年壬辰),明刘文煌复永新、安福。吉安守将罗某攻之,拔其城,并获文煌。”注文中说刘文煌是江西泰和人,原随郭维经起兵抗清。李定国派偏师由湖南入江西时,他乘势收复永新、安福二县,正想向吉安进军,恰逢定国的军队撤退,清“吉安守将罗某合各府兵围之,粮尽被俘,死难南昌会城”。罗某指清吉安营参将罗映坮。
  ①《抚江集》卷一,顺治九年十一月初七日“题为报擒贼首洗巢大捷事”。
  ②顺治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江西巡按张嘉题本,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第八三○页。
  ③胡有升《镇虔奏疏》卷下,顺治十年正月二十八日“恭报援剿吉安并恢复龙泉凯捷疏”云:清军十一月二十日收复安福县,二十五日收复永新县,十二月初六日收复龙泉县。蔡士英《抚江集》卷一,顺治九年十二月初四日“为恭报连恢二邑仰慰圣鉴事”题本中说:十一月二十八日江西提督刘光弼报恢复安福,十二月初一日又报收复永新。日期的差异是蔡士英根据的是刘光弼塘报时间。
  ④蔡士英《抚江集》卷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内容简介序论
凡例第一章 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第二节 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第三节 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第四节 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第五节 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第二节 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第三节 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第四节 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
第五节 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第六节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势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第二节清廷对南明弘光政权态度的变化
第三节 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第四节 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第五节 弘光朝廷的腐败第六节 清廷对大顺和南明用兵策略的变化
第四章 大顺政权的覆亡第二节 陕北战役和大顺军放弃西北
第三节 李自成的牺牲和大顺政权的失败第五章 弘光政权的瓦解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