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春秋列國志傳   》 第一○七回 秦王代周統天下 田單興兵復聊城      餘邵魚 Yu Shaoyu

  話說周赧王五十九年七月下旬一日升殿,近臣奏曰:“今秦遣章邯為將,親率大兵二十萬攻趙,趙不能敵,特遣穆仲為使前來,陛下可發兵救趙王,若不許我必危矣!趙亡必來攻周,願陛下思之。”周王聽知,心中憂懼,宣穆仲入朝,拜舞已畢,穆仲曰:“今主上被秦兵攻急,特遣小臣前來求救,願陛下會合諸侯攻奏秦。”周王曰:“卿且先回,待聚合諸侯,隨後領兵前來。”穆仲拜辭歸國,周王隨即發檄,詔各國諸侯起兵救趙。正商議間,飛馬來報:“秦命相國呂不韋發兵往趙,令章邯移兵攻周西路,又遣右將軍繆姓,領兵十萬攻周東路,二路軍馬目今俱會於鎬京之北下寨,願陛下早定計!”周王聽知,唬得魂不附體,手足無措,問於群臣曰;“何計可破?”衆皆默然。忽有一人,面如重棗,口若懸河,官拜徵西將軍之職,河西人也,復姓司馬坤又元,近前奏曰:“七國諸侯俱周之子孫,功臣之苗裔,本自為一。威烈以來,強以並弱,大以吾小,王綱解紐,禮樂徵伐出於諸侯。目今之秦,國富兵強,難以為敵,陛兵弱將老,若能降之,免動刀兵,乃社稷之幸也!”王曰:“那料文武創業八百餘年,至此一旦休矣!朕若不降,軍衰將寡,生靈塗炭!”於即引文武入秦,頓首受罪,盡獻得其邑三十六,戶口三萬。秦王大喜!受其獻降,遂遣大將章邯領兵十萬入周,取其寶器數百車入秦乃遷西周。麗泉有詩曰:文武崩來八百秋,紛紛逐鹿戰未休,強秦徒得楚獲盡,誰知江山卻姓劉。
  當時,周既降伏於秦,秦王喜不自勝。一日,顧謂群臣曰:“朕欲並吞六國,以何國為始?”群臣奏曰:“魏與秦為鄰,地隔千裏,兵不滿萬將非其人,厚斂於民,君弱臣佞,從而徵之,無有有服之理!魏國既為我有,餘地如拾芥矣!”奏王大喜!於是,即命章邯為將,領兵五萬殺奔魏國而來。離魏一百二十裏之地於吳城下寨。吳城守將靡名引兵出迎,列開陣勢,兩馬相交,雙槍並舉,戰不三合,被章邯斬於馬下,遂領軍入城屯紮。韓王聞秦動兵,恐來伐己,乃自朝於秦,秦王大喜!
  復其爵邑而還。
  秋月,秦王病重,詔章邯班師返朝。於是,章邯回兵,是夜秦昭襄王薨,文武百官舉哀,哭於白虎之殿,立秦安國住即三日而薨,百官亦舉哀,孝事未完,東宮局承呂不韋言曰:“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今孝文王已喪,太子可以為君,而鎮諸侯萬民。”太子楚曰:“今孝文王雖崩,肉尚未冷,何敢就登大位?朕欲以孝治天下,朕豈可自失孝乎?願守服三年,再登大位。”群臣服其議,皆莫敢言。不韋又言曰:“今天下諸侯紛紜,鹹有覬覦強秦之心,若不早登大寶,分兵阻隘,恐秦地更為他人,況天子之服,以日易月,上古有之,殿下何故不明?”
  於是,子楚即群臣山呼萬歲,號秦莊襄王。
  秦莊襄壬元年,報入裁燕國。且說燕王設朝,文武群臣山呼訖,王謂群臣曰:“朕憾齊占聊城,朕欲興師,誰敢領兵?”
  中將軍陳人出奏曰:“臣願為將,以復其城!”於是,燕王命陳人為上將,興兵十萬!是日領兵就行,前至聊城北三十裏下寨。陳人與裨將言曰:“來日我引兵挑戰佯敗,你伏兵東山之,待彼過後,出兵取城,吾再殺回,兩下夾攻,可以成功!”裨將領命訖。齊將蒙靡果然以兵出迎,與陳人戰於城下,戰不三合,陳人佯敗荒走,靡以兵來趕,過東山之前,燕兵見靡過了,殺奔人城去了。靡催兵正趕之際,忽守門軍人報道;“燕兵殺入聊城!”靡聞之大驚!急回覆聊城,陳人催兵來趕,兩下夾攻,靡敗遭擒,陳人入城安民,將靡斬訖,寫表奏知燕王。燕王大悅!封陳人為大將軍,將兵屯於聊城。探子飛報入齊。
  齊王升殿,百官班列,公子田單出班奏曰:“今彼燕王,以陳人為將,興兵撥了聊城,目今兵屯聊城,伏望我王,火速興兵,不然兵臨城下,將至濠邊!”齊王懼而言曰:“卿可為將,點兵與戰!”於是,田單領兵十萬,前至聊城東五十裏屯紮。次日,引兵直逼城下,陳人已知,點兵十萬出城,與戰三十餘合,田單兵少,大敗而還,陳人引兵入城。
  卻說田單大敗歸寨,悶悶不悅,無計可施,坐於寨中,忽有軍人報曰:“寨門外有一隱士,自稱來與畫策而取聊城。”
  田單曰:“速請其人入寨!”禮畢,田單問曰:“先生辱臨,必有識見!”隱士對曰:“生姓魯名仲連,聞知公子與陳人相待,猶豫不决,特來獻策。”田單曰:“久聞先生大名,今幸相會,不知先生以何計教吾?願聞其命!”仲連曰:“燕王為多疑而易讒,陳人忠勇有謀而無成,不如令姦細人以間諜遙言私入燕地,傳說陳人屯民兵聊城,殺退田單,欲自為王,彼聞必信,定削陳人之兵權,公子以兵下寨逼城,燕王既來解陳人之兵,陳人之兵,陳人恐我攻城,必不肯以兵還燕王,燕王愈驚,故此使其君臣相疑然後小生作書,書內陳說利害,射矢與陳人,陳人見驚,必然自殺,有須公子汗馬之勞而得聊城矣!”
  田單大悅曰:“先生神機妙算,想行必應!”於是,田單使姦細之人入燕,謠言傳說陳人,謀反之事。
  燕王設朝,群臣聞知百姓謠言陳人謀反,果入奏知燕王。
  燕王言曰:“朕料此人必反,今此果然”王謂百官曰;“今兵權盡在他手,何計可獲此人?”群臣奏曰:“我王可傳詔命前去軍前,衹說秦國動兵,恐來伐燕,令彼星火分兵十萬與使,前來保城,若兵分而至燕,我王親引此兵,一鼓可擒陳人矣!”
  王曰:“善!”即發使命前去聊城見陳人。陳人接着按讀畢,正欲分兵,忽守城軍人來報:“今田單引兵攻城!”陳人猶豫不决,欲分兵恐不能製,欲拔兵全還,怕失其城,無奈衹得謂使臣曰:“公且先去奏知燕王,待我殺退田單,引兵前。保燕,若分兵,必失此城。”使回將此奏知燕王。燕王懼而言曰:“此跋扈反者已實,既若不反,必然分兵。”又謂群臣曰:“此賊謀反,爾等何計可擒此人?”群臣曰:“我王休憂,衹管收兵,守住險隘,不與糧草,任縱他在聊城反亂,必有能入於燕矣!”王曰:“善!”遂分兵守住各處關隘,不放一卒入燕。
  卻說陳人守城歲餘,見城中糧盡,差人去燕王處乞糧,被把隘兵拿住,言曰:“你陳人反燕,又來求糧。”就將使者殺之,衹令一卒報與陳人。陳人自謂曰:“吾遭齊人之間矣!”
  遂悶悶不已。於是,田單令魯仲連作書曰:江西逸士魯仲連,沐浴百拜,致書於大將軍麾下,竊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智也。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
  願公之謀計,而無與俗同也。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橫秦之勢,合則楚國之形危,且棄南陽,斷右壤,存濟北計必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齊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齊必决之聊城,公無再計。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上天子迷惑,復以十萬之衆,五折於外,以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因為天下戮。笑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敝禍多,民無所歸心,今公又以聊城之民,距全齊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這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能已見於天下矣!故為公計,不如罷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必喜,士氏見公,如見父母,交遊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上輔孤主,以製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
  矯國革俗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
  請裂地定封,富比陶衛,世世稱寡,與齊名久存,此說一計也。
  二者顯名厚實也,願公孰計而審處,一也。且吾聞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鐘射桓公中鈎篡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鄉裏不道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窮抑幽,囚而不出,慚恥而不出,窮年沒齒,不免為辱人踐行矣。然管子拜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五霸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曹沫為魯君將,三戰三北,而喪地千裏,使曹子之足不離陣,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則不免為敗軍擒將,曹子以敗軍擒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智也。故去三壯之恥,退而與君計也。
  子以為曹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顔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動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為殺身絶世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忿之恥,而立纍世之功。故業與三王為爭,名與天壤相敝也。公其圖之。
  仲連將書縛於箭矢上,射城上,高叫曰:“吾乃逸士魯仲連,為陳將軍之利害,自來上言也!”言罷,將箭射上去。卻說燕陳人拆書讀罷!自言曰:“吾該休矣!”陳人乃泣三日,謂軍民曰:“非我不盡忠也!燕王信讒,使我有國難奔,有死難逃!”言罷,自殺而亡,城中自亂。於是,田單引兵殺入城去,定亂安民。令裨將守聊城,自引兵還齊。齊王大喜,曰:“是卿之功也!”單曰:“非臣之功,若無魯仲連畫策為書,安能復得聊城?”王曰:“仲連安在?朕必以重爵封之!”單曰:“今在午門外,不敢擅進!”由此令人去宣,不一時仲連入朝,山呼禮畢。王曰:“取聊城乃卿之功也!封卿為上大夫,食爵一邑。”仲連奏曰;“吾與其富貴而詘於人,吾寧甘貧賤而輕世肆志焉!”遂不受爵,逃之海上隱居。麗泉有詩贊仲連曰:
  載質皇皇慮失時,齊時鬍獨宦情微,
  曾聲大義師侯國,恥見鹹陽作帝畿。
  高蹈滄溟言果踐,清風蘭雪詠偏宜。
  勝燕未幾歌鬆柏,莫怪先生早識機。
  欲知後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蘇妲己驛堂被魅 雲中子進斬妖劍第二回 西伯入商得雷震 西伯陷囚羑裏城
第三回 紂王作酒池肉林 西伯脫囚歸歧周第四回 西伯建臺鑿池沼 子牙避紂隱磻溪
第五回 子牙代武吉掩災 西伯侯初聘姜尚第六回 西伯再訪姜子牙 子牙收服崇侯虎
第七回 周武王議伐商辛 姜子牙檄降殷郊第八回 姜子牙收服洛陽 孟津河白魚入舟
第九回 太公遺計收五將 紂王拜將徵西歧第十回 太公興周滅商紂 武王分土封諸侯
第十一回 周公秉政誅管蔡 成王感變啓金滕第十二回 周公定鼎於郟鄏 召公奭宣佈王化
第十三回 南民不忍伐甘棠 楚子膠舟溺昭王第十四回 穆王西遊昆侖山 楚人大戰麒麟𠔌
第十五回 周穆王趙城托孤 密康公因色亡國第十六回 嬴非子牧馬受封 十丈臺李巫監謗
第十七回 尹吉甫大徵儼狁 薑皇后脫簪諫王第十八回 盧妃懷孕十八年 幽王舉火戲諸侯
第十九回 鄭桓公驪山救駕 周平王棄鎬東遷第二十回 穎考叔捨羹悟主 州籲恃寵弒桓公
第二十一回 衛石碏仗義殺子 陳穆公以婚救衛第二十二回 鄭莊公祖宮演武 周鄭於繻葛大戰
第二十三回 鄭太子救齊辭偶 鄭祭仲殺婿逐君第二十四回 魯桓公入齊遭弒 齊襄公出狩遇怪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