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推广使用猪瘟脾淋苗。但由于组织苗(猪瘟脾淋苗属于组织苗)原料供应成问题,生产成本高,不太适合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许多生长厂家做组织苗转为做细胞苗,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瘟脾淋苗的免疫原性好等优点逐渐体现,加上疫苗企业及经销商的大力推广,养猪户又开始转用猪瘟脾淋苗,但生产原料仍难以解决将是猪瘟脾淋苗的推广瓶颈。
更有专家担心,随着猪瘟脾淋苗的大力推广,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行动,必然导致猪瘟脾淋苗的紧缺,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假疫苗、次疫苗。
(记者:劳锦华《养殖宝典》 2007年10月)
企业磨刀霍霍瞄准蓝耳疫苗份额
●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对媒体披露,"国际上能够使用的普通蓝耳病疫苗只有一种,很贵,打一针要16-18块钱,但这个疫苗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没有作用"。
●尽管在养猪生产中的效果曾遭到怀疑,但是在强制免疫和统一调拨的政策保护下,NVDC-JXA1型灭活疫苗迅速霸占蓝耳病疫苗市场,原有格局被彻底打破。
●在一个多月的过渡期内,19家具有临时生产批文的企业就要为采购招标和将来的正式生产批文储备产品和生产能力。而市场上其他几类蓝耳病疫苗产品要想进入政府采购名单,就必须拿出该产品对蓝耳病变异毒株有效免疫的证据,否则只能依靠市场流通抢占用户。
在疫情暴发与防控的战斗中,蓝耳病疫苗市场成为2007年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焦点,疫苗生产企业成为最大的赢家。
2007年5月起,农业部先后指定19家疫苗生产企业紧急生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NVDC-JXA1型)。每家企业支付的200万元科研成果转让费,使得NVDC-JXA1型疫苗刚一出世,就拥有了3800万元的身价。
农业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全国共统一调拨NVDC-JXA1型灭活疫苗10亿毫升,销售总值8亿元。
与之相比,没有进入国家统一调拨程序的其他蓝耳病疫苗产品,虽然只能通过市场的渠道寻找用户,但是各产品2007年的市场销量也都颇为可观。
据了解,2007年1-7月,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以下简称"维科生物")的Ch-a1型灭活疫苗销售量超过2000万毫升;5-6月,山东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齐鲁")的SD1型蓝耳病灭活疫苗,两个月内的销量达到3000万毫升;6-11月,上海海利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海利")的蓝耳病弱毒疫苗销量达到近800万头份;2007年,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勃林格")的进口蓝耳病弱毒疫苗销量将突破2006年的两倍。
疫情背后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虽然目前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NVDC-JXA1型疫苗的统一调拨也已经停止,但是蛋糕却仍在继续扩大。据业内人士分析,蓝耳病被列入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名单,接种蓝耳病疫苗将成为未来养猪生产中的常规免疫程序之一,中国生猪年出栏6亿头左右,每头接种一次,即有6亿头份的疫苗需求量,拥有与口蹄疫和猪瘟一样大的市场。
11月初,国家停止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统一调拨,蓝耳病疫苗市场正经历着一次重新洗牌。在通往政府采购或市场销售的过渡期内,各生产企业正在为重新瓜分蓝耳病疫苗市场磨刀霍霍。
第一阶段:传统疫苗主导市场
最先在中国市场获得合法身份的蓝耳病疫苗,是国外进口的产品。2005年4月,作为全球第一个蓝耳病疫苗产品,勃林格蓝耳病弱毒疫苗拿到中国农业部"2005外兽药证字10号"的注册批文,成为当时国内市场上第一个具有正式批文的蓝耳病疫苗。
但中国对猪蓝耳病的研究却并不落后,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在国内率先分离鉴定出蓝耳病毒株(CH-1R株),它被称为中国蓝耳病的经典毒株。以此为毒株的灭活疫苗,同样在2005年获得农业部的正式批准文号,2007年之前是国内市场上唯一具有正式生产文号的蓝耳病灭活疫苗。
业内人士介绍,在"高热病"被确诊为蓝耳病变异毒株引起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之前,国内的蓝耳病疫苗市场相当混乱,灭活疫苗有正式生产文号的只有哈兽研一家,弱毒疫苗只有勃林格的进口疫苗拿到正式注册文号,大量的没有生产文号的弱毒疫苗充斥市场。国内有专家始终认为,"高热病"疫情的大面积暴发与胡乱使用没有批文的蓝耳病弱毒疫苗密切有关。
在蓝耳病的免疫效果上,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之间的争议长期存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灭活疫苗达到免疫效果的时间久,但免疫周期长;而弱毒疫苗达到免疫效果相对较快,但持续时间短;另外,灭活疫苗在安全性上优于弱毒疫苗,弱毒疫苗长期存在动物体内,存在毒力反强、散播病毒的危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