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生活 性、爱情及其他:李银河自选集   》 第106节:福柯其人(3)      李银河 Li Yinhe

  福柯的好友吉贝尔说:福柯在生活上放逸不羁,勇气非凡,从不掩盖他的性倾向。他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像古代雅典的狄奥奇尼斯一样的自由自在,一样的傲世轻物。(转引自米勒,第644页)福柯喜欢勒内·夏尔和贝克特的作品。他在一篇文章中引过夏尔的诗句:"秘密又一次在你们内心深处响起。发展你们合法的怪癖吧。"(转引自埃里蓬,第71页)
  福柯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某些艺术家,宗教改革时期的某些激进的新教教派,理性时代的"拉摩的侄儿",我们时代初期的浮士德,还有我们自己这个说不清的时代的萨德及其热衷于性爱的追随者,尼采及其哲学继承人,那些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里得到了最生动描绘的革命虚无主义者,以及包括波德莱尔和贝克特在内的一系列极其躁动不安的现代诗人、画家和艺术家,都曾复兴过这种激进的创造自我的真实的方法。(转引自米勒,第631-632页)福柯的内心深处浸染着这种躁动不安的精神,他所拥有的正是他们那样的灵魂。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特罗佛尼乌斯,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快快乐乐地度过六天,尽情地享乐;第七天你就会得到你最向往的东西。"而在第七天到来时,他死去了。(转引自米勒,第264页)福柯对快乐的追求就像这位古希腊神话人物一样,是与死亡连在一起的。这一点颇具古风。他在一次访谈中说:"其实,我在体验快乐方面有严重的困难。我认为快乐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情,它不像欣赏自我那么简单。我梦想快乐。我甚至希望有那种过量的快乐,我宁愿为它而死去。可是我真的觉得这是很困难的事,我经常觉得自己一点都不能感觉快乐。对我来说,那种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FF,第10页)福柯没有想到他一语成谶--他最终因追求一种过量的纯粹的快乐而死去。
  在他说过的另一段话中,福柯更加明确地把性的快乐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浮士德契约的诱惑已由性的安排注入我们体内。现在的浮士德契约是这样的:用全部生命换取性爱,换取性爱的真理和统治权。为性爱而死,死得其所。"(转引自米勒,第44页)他是这样想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他对一位挚友说得极为直白:"为爱少男而死--还有比这更美的事情吗?"(转引自米勒,第599页)作为一位大思想家,他浪漫地死于上世纪令人谈虎色变的艾滋病,这是他沉湎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卡斯楚街那些形形色色的"性爱的现代试验场"的直接后果。
  福柯的性倾向包括同性恋和虐恋。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他并不知道有一种致命的疾病在那里流行,他也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疾病,但是,他对于自己行为所隐含的危险还是清醒的。他说过这样的话:"从存在中取得最大收获和最大乐趣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转引自米勒,第593页)他还对一位学生和朋友说过:"你总可以自由地认识属于你玩的游戏。不要在乎权威会说什么,真理就在你的自我之中。不要怕,要相信你的自我。不要害怕活着,也不要害怕死亡。要有勇气,做你感到你应该做的事--去希冀,去创造,去超越!你会赢得这场游戏的。"(转引自米勒,第602页)由此看来,福柯之死并不是偶然涉险的结果,而是一种颇具哲学意味的有意涉险的结果。这种结果乃是他所心向往之的"极限体验"的题中应有之义。
  福柯对虐恋活动极为迷恋,他购买了一整套虐恋的服饰和工具,一到美国加州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那些被他称为"性爱试验场"的场所,尽情欢乐,去经历各种极具危险性的"极限体验"。他把虐恋实践作为发现"新的生活方式"的途径,认为它能使"我们的自我对快乐变得极其敏感",并借以"发明(不是发现)一种尚不大可能的存有方式"。他的最终目标,是使自己能够"以非常规的方式思考",能够感到沐浴在"被忘却了的原始光辉"之中,能够感到同自身内部的神秘(也许还是神圣的)活力协调一致--这种活力,康德称之为自由,尼采称之为权力,海德格尔称之为"纯粹的超越性"。(转引自米勒,第596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第1节:性的中西对比(1)第2节:性的中西对比(2)第3节:性的中西对比(3)
第4节:性的中西对比(4)第5节:中西性规范(1)第6节:中西性规范(2)
第7节:中西性规范(3)第8节:中西性规范(4)第9节:中西性规范(5)
第10节:中西性规范(6)第11节:中西性规范(7)第12节:中西性规范(8)
第13节:中西性规范(9)第14节:中西性规范(10)第15节:中西性规范(11)
第16节:中西性规范(12)第17节:中西性规范(13)第18节:中西性规范(14)
第19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1)第20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2)第21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3)
第22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4)第23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5)第24节:中国当代性法律批判(6)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