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性生活 》 性、愛情及其他:李銀河自選集 》
第106節:福柯其人(3)
李銀河 Li Yinhe
福柯的好友吉貝爾說:福柯在生活上放逸不羈,勇氣非凡,從不掩蓋他的性傾嚮。他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像古代雅典的狄奧奇尼斯一樣的自由自在,一樣的傲世輕物。(轉引自米勒,第644頁)福柯喜歡勒內·夏爾和貝剋特的作品。他在一篇文章中引過夏爾的詩句:"秘密又一次在你們內心深處響起。發展你們合法的怪癖吧。"(轉引自埃裏蓬,第71頁)
福柯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的某些藝術傢,宗教改革時期的某些激進的新教教派,理性時代的"拉摩的侄兒",我們時代初期的浮士德,還有我們自己這個說不清的時代的薩德及其熱衷於性愛的追隨者,尼采及其哲學繼承人,那些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裏得到了最生動描繪的革命虛無主義者,以及包括波德萊爾和貝剋特在內的一係列極其躁動不安的現代詩人、畫傢和藝術傢,都曾復興過這種激進的創造自我的真實的方法。(轉引自米勒,第631-632頁)福柯的內心深處浸染着這種躁動不安的精神,他所擁有的正是他們那樣的靈魂。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位特羅佛尼烏斯,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快快樂樂地度過六天,盡情地享樂;第七天你就會得到你最嚮往的東西。"而在第七天到來時,他死去了。(轉引自米勒,第264頁)福柯對快樂的追求就像這位古希臘神話人物一樣,是與死亡連在一起的。這一點頗具古風。他在一次訪談中說:"其實,我在體驗快樂方面有嚴重的睏難。我認為快樂是一種非常睏難的事情,它不像欣賞自我那麽簡單。我夢想快樂。我甚至希望有那種過量的快樂,我寧願為它而死去。可是我真的覺得這是很睏難的事,我經常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能感覺快樂。對我來說,那種純粹的完全的快樂是同死亡聯繫在一起的。"(FF,第10頁)福柯沒有想到他一語成讖--他最終因追求一種過量的純粹的快樂而死去。
在他說過的另一段話中,福柯更加明確地把性的快樂與死亡聯繫在一起:"浮士德契約的誘惑已由性的安排註入我們體內。現在的浮士德契約是這樣的:用全部生命換取性愛,換取性愛的真理和統治權。為性愛而死,死得其所。"(轉引自米勒,第44頁)他是這樣想的,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有一次他對一位摯友說得極為直白:"為愛少男而死--還有比這更美的事情嗎?"(轉引自米勒,第599頁)作為一位大思想傢,他浪漫地死於上世紀令人談虎色變的艾滋病,這是他沉湎於美國加州舊金山卡斯楚街那些形形色色的"性愛的現代試驗場"的直接後果。
福柯的性傾嚮包括同性戀和虐戀。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他並不知道有一種致命的疾病在那裏流行,他也不相信會有這樣的疾病,但是,他對於自己行為所隱含的危險還是清醒的。他說過這樣的話:"從存在中取得最大收穫和最大樂趣的秘訣,就是過危險的生活。"(轉引自米勒,第593頁)他還對一位學生和朋友說過:"你總可以自由地認識屬於你玩的遊戲。不要在乎權威會說什麽,真理就在你的自我之中。不要怕,要相信你的自我。不要害怕活着,也不要害怕死亡。要有勇氣,做你感到你應該做的事--去希冀,去創造,去超越!你會贏得這場遊戲的。"(轉引自米勒,第602頁)由此看來,福柯之死並不是偶然涉險的結果,而是一種頗具哲學意味的有意涉險的結果。這種結果乃是他所心嚮往之的"極限體驗"的題中應有之義。
福柯對虐戀活動極為迷戀,他購買了一整套虐戀的服飾和工具,一到美國加州就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那些被他稱為"性愛試驗場"的場所,盡情歡樂,去經歷各種極具危險性的"極限體驗"。他把虐戀實踐作為發現"新的生活方式"的途徑,認為它能使"我們的自我對快樂變得極其敏感",並藉以"發明(不是發現)一種尚不大可能的存有方式"。他的最終目標,是使自己能夠"以非常規的方式思考",能夠感到沐浴在"被忘卻了的原始光輝"之中,能夠感到同自身內部的神秘(也許還是神聖的)活力協調一致--這種活力,康德稱之為自由,尼采稱之為權力,海德格爾稱之為"純粹的超越性"。(轉引自米勒,第596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性的中西對比(1) | 第2節:性的中西對比(2) | 第3節:性的中西對比(3) | 第4節:性的中西對比(4) | 第5節:中西性規範(1) | 第6節:中西性規範(2) | 第7節:中西性規範(3) | 第8節:中西性規範(4) | 第9節:中西性規範(5) | 第10節:中西性規範(6) | 第11節:中西性規範(7) | 第12節:中西性規範(8) | 第13節:中西性規範(9) | 第14節:中西性規範(10) | 第15節:中西性規範(11) | 第16節:中西性規範(12) | 第17節:中西性規範(13) | 第18節:中西性規範(14) | 第19節:中國當代性法律批判(1) | 第20節:中國當代性法律批判(2) | 第21節:中國當代性法律批判(3) | 第22節:中國當代性法律批判(4) | 第23節:中國當代性法律批判(5) | 第24節:中國當代性法律批判(6)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