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 十二 齊武帝蕭賾(2)      陳羨 Chen Xian

  臺軍戰鬥力雖強,軍紀卻很糟糕,攻入錢唐後,不但拘押了大量卻籍民衆去服役,還大肆搶掠城中的百姓。蕭賾聽說後,馬上下令問罪,臺軍軍主、前軍將軍陳天福被斬首,左軍將軍劉明徹被免官削爵。
  朝廷方面在整件對付起義軍的行動中毫無可圈可點之處,對付卻戶的方式更是愚蠢無理之極。許多人被迫背井離鄉,去齊魏邊境的淮水充軍,一呆就是近十年,永明八年(公元490年),蕭賾正式承認十年以來的“檢籍”制度徹底失敗,下詔所有升明以前的戶籍可以重新恢復,發配戍邊的卻戶可以返回原居住地,衹不過對以後再在戶籍上弄虛作假的人要予以嚴懲。(要求政府部門承認政策的失敗往往是非常睏難的,尤其是“一朝一治”的人治時代,像這幾年中國政府終於承認某些改革措施的失敗,並且着力去糾正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至少是值得稱許的。)
  “檢籍”失敗之外,蕭賾大約還有另一個大遺憾,那就是巴東王蕭子響在擔任荊州刺史期間鬧出的亂事(荊州在整個南朝期間就是禍亂之源,誰給擱在那裏誰就“瘋狂”)。
  蕭子響是蕭賾的第四個兒子,纔二十二歲,力大無窮,武藝高強,又擅自選拔了六十名武士做貼身侍衛,並且與荊州的蠻族私下裏交換武器。蕭賾派長史劉寅等八人到荊州深入調查此事,蕭子響聽說有官差來檢查,心中犯嘀咕,執意要求出示詔令。官差們則咬定要先檢查,雙方爭執不下,蕭子響莽撞,一發火,直接下令綁了八個人,統統砍頭,並嚮父皇稟明情況。
  嚴格來說這件事情父子倆都有責任,蕭賾沒有與蕭子響很好地溝通,又沒挑好合適的辦事人員,把本來可以和平解决的問題給捅大了。蕭賾聽說派去調查的人竟然被兒子砍了,當即大怒,任命九子、隨王蕭子隆為荊州刺史,又要派淮南太守戴僧靜領兵討伐蕭子響。
  戴僧靜提醒說:“巴東王年少,劉寅這幫人逼得太急,導致他做事不考慮後果。何況是陛下的親兒子,算不得大過!要是忽然興師動衆去攻打,反倒會搞得人心惶惶,那就麻煩了。我戴僧靜不敢領命。”
  蕭賾心說有理,就轉移目標,派衛尉鬍諧之、遊擊將軍尹略和中書捨人茹法亮率領幾百臺軍前往江陵,衹搜捕蕭子響左右那些小人,並吩咐說:“蕭子響若是束手回京請罪,可以保全他的性命。”
  不曾想這回又是所任非人。鬍諧之的副手、平南內史張欣泰勸鬍諧之以利害關係對蕭子響的左右做好思想工作,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鬍諧之偏偏不聽。一到江津,鬍諧之的大軍就修築了一座城壘,擺出一副兵戎相見的樣子。
  蕭子響害怕,多次派使者嚮鬍諧之解釋:“天下哪有兒子反叛老子的呢?我也不是想造反,衹不過是行事粗心魯莽罷了。我願意乘單舟到朝廷中面見父皇,講明情況,接受處罰。你們何必築城捉我呢?”
  鬍諧之和茹法亮都不理不睬,唯獨尹略說了一句話:“誰跟你這種叛父的逆子講話1
  蕭子響鬱悶地拼命哭泣,他又殺牛備酒,派人送到鬍諧之的軍中,沒想到尹略收了這些吃的,全都倒到了江裏。蕭子響又想與茹法亮通話,要求會見傳達詔令的官差。茹法亮並不派人前去見面,反而將蕭子響的使者關押了起來。(從這一段看得出蕭子響本質完全不壞,這事壞就壞在某些急於揚名立萬的小人手裏了。)
  蕭子響被惹毛了,組織了自己所養的勇士以及府上兵士兩千多人,親自到長江堤上駐防,兩軍一交戰,臺軍大敗,“目中無人”的尹略戰死,鬍諧之等人都乘了單艇逃走。
  蕭子響無心與父皇對抗,就帶了三十名左右親信,乘坐小船,順江而下,準備到建康嚮蕭賾講述詳情。
  半道上遇到的人卻要了他的命,此人便是蕭道成的族弟,後來梁朝的開國皇帝蕭衍的父親——丹楊尹蕭順之。蕭順之帶的軍隊本來是鬍諧之的後繼,鬍諧之打了敗仗後,蕭順之也不可能孤兵深入,進攻蕭子響。哪料到蕭子響卻自己送上門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想嚮蕭順之申訴明白。蕭順之根本不聽他那一套,他在離開建康時已經接受了太子蕭長懋的密令:盡早送蕭子響上西天(蕭長懋對這個弟弟是最為忌憚的,這次自然要假公濟私一把)。蕭順之就看準機會,在演武的射堂中用一根繩索將蕭子響縊死。
  齊武帝蕭賾的很多做法本意不壞,卻接連不斷地下出昏着。齊國在他死後纔真正衰亡,可衰亡的種子在表面歌舞升平的永明末年就已暗暗埋下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章 從南北對峙說起一 劉裕發跡(1)
一 劉裕發跡(2)二 桓玄的野心(1)
二 桓玄的野心(2)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1)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2)四 強國之本(1)
四 強國之本(2)五 拓跋珪功過(1)
五 拓跋珪功過(2)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1)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2)七 盧循之亂(1)
七 盧循之亂(2)八 二劉相爭(1)
八 二劉相爭(2)九 翦除異己(1)
九 翦除異己(2)十 討滅宗室(1)
十 討滅宗室(2)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1)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2)十二 失去長安的帝業(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