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读史方舆纪要 》
卷八十八
顾祖禹 Gu Zuyu
◎江西六
◇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八百一十里,至京师五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庐陵郡《晋志》:孙皓析庐陵地置南部都尉。晋改置南康郡太康二年,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志》云:永和三年,始自雩都移治赣,介章、贡二水间,即今府治。宋为南康国。齐复为郡。梁、陈因之。隋平陈,改置虔州。大业初,复为南康郡。唐复曰虔州。天宝初,曰南康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初属淮南,后属南唐唐末虔州为卢光稠所据,朱梁命光稠为百胜军节度。贞明四年,淮南克虔州,亦曰百胜军节度。南唐因之,寻改曰昭信军节度。宋仍曰虔州亦曰南康郡昭信军节度。绍兴二十二年,改曰赣州宋中兴小历时,校书郎董德元上言: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也。廷臣议州名有虔刘之义,因改名赣州。元为赣州路。明洪武二年,改路为府,领县十二。今仍曰赣州府。
府接瓯闽百越之区,介溪谷万山之阻,为岭海之关键,江湖之要枢。江右有事,此其必争之所也。战国时,楚尝使吴起南平百粤矣。自秦迄汉,皆出五岭威百粤,赣之不能无事可知也。晋之末造,徐道覆自始兴而北陷南康,而庐陵、豫章以至寻阳,无完堵焉。陈霸先奋自始兴,进军南康,赣石既捷,而霸业以成。隋之末也,林士弘窃据虔州,睥睨江汉。李靖既平萧铣,急击灭之。唐之季世,卢光稠既得虔州,复逾岭而南,并有韶州,以二州之众,雄峙于淮南、岭表两大之间。及光稠末,淮南亦急图虔州,以为苞桑至计。宋绍兴中,岳飞经略江湖,讨平群盗,既克虔州,贼势益蹙。景炎之际,文天祥拈据岭表,疾争虔州,以为北顾之基。明初,既平伪汉,削清支党,急下赣州,既而进规广东,命将出师,一军自赣州而南矣。武宗之世,强藩桀逆,衅起豫章。王守仁潜师图其后,而贼亡忽焉。然则分旄建阃,列为雄镇,非徒震慑奸顽,肃清蛮左,亦以控扼上流,犬牙内地。庙堂伟略,不可改也弘治七年,始添设抚臣于赣州。虽然用兵者知其常而不通其变,弹丸赣州,其足为将来之鉴者,又可胜道哉!
赣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后汉末,改属庐陵郡。晋初,属南康郡,寻为郡治。宋以后因之。隋初,改县曰南康。大业初,复故。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百十二里。
○赣城即今府城。汉置。《志》云:汉兴,立赣县,筑城以防尉陀,今府西南益浆溪城是也。晋太康三年,县移治州东北葛姥故城。东晋永和中,县为郡治,太守高琰筑城二水之间。刘宋升明中,县又移置于赣水东三里。梁承圣初,复迁赣水南。唐贞观中,又徙今治。光启中,刺史卢光稠斥广其城,东西南三隅凿为隍。宋皇中,太守孔宗翰以东北隅易垫石,冶铁锢之。熙宁中,守刘彝于城下开水窗三,时启闭以防水患。自是相继修葺。元初,城毁。至正十三年修复,十八年陷于陈友谅,使其将熊天瑞增修。二十二年,城归于明。二十五年,增修,城北阻二水,其形三隅,南衍而北锐。成化二十一年,以城圮修葺。弘治六年及九年、十三年,皆经营缮。正德六年,又复增筑。十三年、十四年,皆以久雨城圮,修完如故。嘉靖以后,递经增葺,号为雄壮。旧有门十三,元塞者五,明塞者三,今仅存五门。城周十三里有奇。
葛姥城府东北五里。《冢庙记》:葛姥者,汉末避黄巾贼,来自交趾,赀财巨万,僮仆数千,于此筑城为家。今有葛姥祠,即城故址云。
○贺兰山府治西北隅。其右隆阜突起,为文笔山。绵亘而东,为白家岭。《志》云:山即郁孤台,昔人因高筑台为登眺处,以郁然孤起而名。后竟为平地。明正德十一年,培之使高,为郡形胜。又天竺山,在府东四里贡江东,山高秀。相接者曰伏龙山,林木阴翳。又东一里有佛日峰,旧称名胜。○玉房山,在府东南二十四里。本名赤石山,中有玉房琼室,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汶山,在府东三十里,有升仙峰,巨石盘亘,下有潭,广数十丈,亦曰文潭岭,有文潭隘,为设险处。
崆峒山府南六十里。一名空山。其麓周回百里,章、贡二水夹以北驰,盖一郡之望也。《志》云:山南十里有四会峰,与崆峒对峙,东距龙江。其上方平,容数百人,旁有小径可跻,井源不涸。昔人多避兵于此。又九峰山,在府西南三十里,根盘数十里,屹立高耸,南向崆峒,北拱郡治。○蛤湖山,在府西北三十里,一名三阳山。上有三峰,下有龙湫,与崆峒相对,为郡城后屏。又顺山,在府北百二十里,抵万安县界,怪石万丈,历三十六坳,乃至其巅。相近者曰龚公山,唐隐士龚亳栖此,因名。峰岩泉石,绵延襟带,旧称名胜。府北六十里又有黄唐山,高千余丈,水石林泉,与龚公山相埒。
回军岭府东四十里。相传黄巢兵犯境,里人御却之,因名。又罗龙岭,在府东南八十里,路通信丰,行者常憩于此。《志》云:府北百二十里有分水岭,与万安县分界。又有黄竹岭,在府西北百四十里,路出龙泉,岭畔多竹,因名。○妙高峰,在府北八十里,旧名几岭,高出群山。又通天岩,在府西二十里,岩洞高广,其半壁又有望归岩,甚幽胜。《舆程记》:府东六十里有岑口冈,又东六十里即雩都县。
○赣水在府城北。其上源为章、贡二水。贡水,一名东江,源出福建长汀县新路岭,西经瑞金、会昌及雩都县境,南北支川悉汇入焉。又西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章水,一名西江,源出南安府聂都山,一云出湖广郴州黄岭山。自宜章县东流,经崇义、大庾县及南康县境,亦会支川而东达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自此名赣水,北流三百里,至吉安府万安县。其间有九滩,曰白涧滩、天柱滩、小湖滩、鳖滩、大湖滩、铜盆滩、落濑滩、青洲滩、梁口滩,俱属赣县。又经九滩,乃至万安,所谓十八滩也。江在县境者一百八十里,滩之怪石如精铁,突兀廉厉,错峙波面。其上流在信丰、宁都者,石碛险阻,尤甚于十八滩。孟浩然云: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是也。梁大宝初,高州刺史李迁仕以侯景之乱入援,台城陷,迁仕等散还,至大皋口,遂反遣兵入赣石,拒陈霸先于南康。寻为高凉太守冯宝妻洗氏所败,遁走。洗氏会霸先于赣石。明年,霸先发南康。赣石有二十四滩,会水暴涨,高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没,遂为安流。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严可求先以厚利募赣石水工,大兵奄至城下,州人始知。盖郡恃赣石为险云。余详大川赣江。
长步水府西北四十里。源出黄塘山,流四十里入赣水。又龙溪水,在府北百里,源出黄竹岭,流入赣水。又梁水,在府北百六十里,源出府东北百四十里之龙头岭,西流入赣水。梁口滩在其处。○湖洲,在府北八十里,突起江中,周围数里。又北十里曰米洲,以沙白如米而名。
○桂源镇府北百五十里,接万安县界。有巡司。又磨刀寨巡司,在府东北百里,接兴国县界。俱明初置。又府西六十里有长洛巡司,亦明初置,嘉靖中革。○下窑隘,在府南。《志》云:府南又有文潭隘,俱路出信丰县。又兜坑隘,在府西,路出南康县。府西北又有庙前隘,路出龙泉县,山径险阻。又婆婆隘,亦在府北,路通万安府。东北又有黄土岭隘、屋岭隘,俱道出雩都县。《志》云:府东南有牛岭隘,境内又有背岭隘,俱设兵戍守处。
水西驿在府城西。元为水西站。明洪武初改为驿,五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又攸镇驿,在府北百二十里,元曰攸镇站,明初亦改为驿。《舆程记》:自驿而北,至万安县之皂口驿百里。○黄金税课局,在府西。相近曰大壶税课局,府东又有社富税课局。俱明初置。
古亭在府西。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州将谭全播求救于楚,楚遣兵屯古亭以救之,为淮南将张宣所破,即此。○东桥,在府城东建春门外贡水上,旧名东津渡。宋绍兴中,郡守洪迈始创浮梁,后修废不一。又西桥,在府西西津门外章水上,旧名知政渡。宋熙宁间,郡守刘瑾始造浮梁,后亦屡经修废。明弘治中,建督抚,始立关征,以资军饷。东西两桥,皆掌之官,以时启闭,每年税课,凡三万余金。
雩都县府东百五十里。东至瑞金县二百里,西南至信丰县百三十里,东北至宁都县二百里。汉置县,属豫章郡,因雩水为名。后汉因之。三国吴南部都尉治此。晋初为南康郡治所。永和中,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唐属虔州。宋属赣州。今编户十五里。
○雩都故城在县东四里东溪上。《志》云:汉高帝六年,使灌婴防赵陀,立县于此,后皆因之。陈永定中,徙治县东南之大昌村。隋复旧治。唐贞观中大水,安抚大使任怀玉移治南康古郡城,即今治也。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闽兵屯雩都以救之,寻引退。旧有土城,宋绍兴十五年以砖石,明年为水所圮,开禧三年补筑。绍定中增修,元毁。至正十三年,因旧址修治,南临大江,三面为隍,功未及竟。明成化二十一年修筑,弘治二年增葺,十四年、十八年,皆尝营缮。正德四年,广东程乡贼越城劫掠。八年,增高旧城三之一。十四年、十五年,皆圮于霖雨,旋复修治。嘉靖以后,不时营葺,城周五里有奇。一云汉雩都故城,在今县西北五里。
○雩山县北三十五里。高耸干霄,盖古望祭之山也。雩水出其下,县因以名。又太平山,在县西北八十里,瀑布幽兰,人多游赏,今有太平公馆。相近者又有夜光山,本名峡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高沙宝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两峰壁立,势如伯仲。宋时有樵者遇白兔,逐之入地,掘地天许,银矿溢出。《志》云:县东二百六十里有珠玉山,山高峻,尝产珠玉,本名官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白云峰县西四十里。有三洞联络,各容百余人。上曰白云嶂,中曰太虚岩,下曰龙岩,溪流贯注其间。五代晋天福八年,南汉循州贼张遇贤作乱,逾岭趋虔州,攻陷诸县,作宫室营署于白云洞,四出剽掠,南唐兵击灭之。○固石洞,在县东北百里。宋绍兴三年,岳飞讨群盗于虔州,贼彭友悉众至雩都迎战,飞擒之,余党退保固石洞。洞高峻,环水,止一径可入。飞列骑山下,令皆持满。黎明,遣死士疾驰登山,贼众扰乱,弃山而下,骑兵就围之,贼窘,乞降。
雩都峡县西北五十里。峡长而险,前临大江,崖壁陡绝,约二十余里,为县之噤喉。《志》云:峡中有米沙洲,长二百余丈,其沙三角,与常砂异,色最白,人视其厚薄以占米价。又寒信峡,在县东北六十里,崖壁夹峙。每岁峡中先寒,因名。○通岩,在县南十里,山腰前后洞彻,中通人行。
○雩水在县城南。源出雩山,西南流,入贡水。《志》云:雩水上流,宁都江挟石城水自东北来,会昌江挟安远、瑞金水自东南来,皆绕雩城而西北出峡。又西则兴国江水自西北来,又前二十里则信丰江挟龙南水自西南来,皆与雩水合,径郡城东,会章水。《志》云:上流之滩,其名曰葛潋、八赖、井洲、鸬鹚、药口、大传、车头、小万、苦竹、长滩、率口、牛牯,凡十二滩,大都皆在县境也。
宁都水县北百七十里。自宁都县南流,合群川之水而入雩水。又曲阳水,在县东北百九十七里。其地有曲阳山,水源出焉,南流会境内诸小水,入宁都水。又渡水,出县东北百二十里之龙山,南流会曲阳水。○化龙水,出县西北五十里鸡公山,西南流,入于贡水。
○平头寨县东北百里,路通闽广,当五峒七径之冲。宋绍兴中,岳飞平固石洞贼,遂于是地建寨,亲率麾下筑之,寨成,立司招收义军捍御。明初设巡司。又青塘寨,在县北百八十里。宋绍兴中,岳飞收峒寇,功成,以其地界三邑之冲,置寨于此。明亦设巡司。又县东北有印山巡司,明初置,嘉靖中废。
下隘在县西北。又有龙潭、峡口、马岭、牛岭等,共五隘。《志》云:县东有佛岭厄,又东有葛坳隘,县东南则有左坑、丰田二隘,皆明洪武中置。弘治九年,又于县东置银坑厄。大约最切者为丰田、左坑、牛岭三处。闽广有事,窥伺必先经此。
信丰县府东南百七十五里。东至会昌县百五十里,南至龙南县二百七十里,西至广东南雄府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南安府百五十里。汉豫章郡南野县地。三国吴为南安县地。晋为南康县地,宋、齐以后因之。唐永淳初,又析置南安县,属虔州。天宝初,改今名。旧有土城,宋嘉定三年修筑,后圮。明洪武二十三年重筑,成化元年复增修之,二十三年为广贼所陷,旋复营葺。正德九年,复加营葺。嘉靖十六年,城为水己。十七年、二十三年,修筑崇固。隆庆以后,又尝增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里有奇。
○山县西十五里。高耸插天,雄据一邑。山腰有石岩,顶有池,称奇胜。《志》云:县南二里有南山,峭拔屹立,北拱县治,县之案山也。○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岖岭,上多怪石,与南康县分界处,巫水出其下,流会绵水,入于桃江。又犹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分九十九面,多产异药。
香山县南七十里。盘亘三十里,有九十九峰,小溪十八派,分流山下。又大龙山,在县南百二十里,上有岩洞数十,俗称为仙窟。《志》云:县南四十里有三明山,三峰鼎峙,石塔五层,顶泉澄泓,盛夏不竭。又禾溪山,在县东八十里,怪石峭峻,下有溪流,荫田数千顷。其相峙者曰企岭山,顶尖如笋,群山莫并。○廪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石圆如廪,高千五百余丈。山下有湖,与南康县接界。
铁石岩县西南二十里。巅有二门,中容百人。又有石井,昔人多避寇于此。又西南六十里有黄石洞,泉石深险,人迹不到。○塔石,在县西南二百里,前有石寨二,大可容数百人,小容百人,亦昔时避兵处。
○桃江在县东。源出龙南县冬桃山,北流曲折,凡五百三十里,经县界,又北入于贡水。县境群川皆汇于此。亦谓之信丰江。《志》云:桃江两岸岩险峻,有滩十六,曰乌漾、枯木、三摺、梓木、石濑、龙江、圆潭、上寒、下寒、上智、咽人、三港、下顺、剑门、车轮、断龙诸滩,而乌漾尤峻险,舟楫难通,近年始凿云。
绵水县东三十里。其地有绵山,水源出焉。北流至乌口,入于桃江。又巫水,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巫山,抵樟塘,会龙湖,入桃江。县南又有和溪,出安远县界和口龙湫,亦北流入桃江。○黄田江,在县西南,源出南雄府界,抵黄田务,可通舟楫,又东二百里而入桃江。又城北有北江,源出犹山,流百四十里而入桃江。《志》云:县西南百余里有安息水,出安远县界,流至龙湖口,入桃江。又有小河,亦在县南,有上龙、箬坑二水流合焉,入于桃江。
○新田镇在县东南。有巡司,明初置。《虔台说》云:县境东南接安远界,由安远转入长宁,其间黄乡等处,脱有不逞,路必出新田,故巡司之备御为切。而石背堡,又在新田东南,先时盗丘永全据此,其地阻险,民强悍,此又新田之唇齿也。○石口隘,在县东。又有鸦鹊隘,路通会昌、安远二县。县西又有九里、竹篙二隘,路通大庾县及广东之保昌县。又陂头、平冈、杨梅三隘,俱在县南,路通龙南县。
楠木峡隘在县北。路出赣县、南康,有一夫当关之险。又有岖岭厄,亦为道出南康之险径。○镇南堡,在县西南,路出广东始兴县,实为要地。又有南大方隘,在县西南,与保昌接壤。又有九渡水隘,亦接保昌,并两省分界,为保御要区。嘉靖间,邑民凿石开河,遂通舟楫,为行盐捷径,然奸宄逋逃,不可不防其渐也。
兴国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至宁都县二百里,西北至吉安府泰和县百五十二里,东北至吉安府永丰县三百二十里。本赣县之潋江镇。宋太平兴国七年,割赣县、庐陵、泰和三县地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属赣州。旧无城,元至正十二年始筑,后圮。明成化二十一年,修筑。弘治六年、十八年皆增葺。正德五年,为流贼所破,寻修复。七年、十三年,圮于霖雨。嘉靖十四年,又为江水所圮,皆次第葺治。自后屡经营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九里。
○平固城县北百六十里。三国吴析赣县地置平阳县,属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康初,更名平固县,属南康郡。桓玄篡位,封安帝为平固王,是也。宋亦为平固县,齐因之,隋省。《九域志》:赣县有平固镇,县故赣地也。
○灵山县东十五里。有五峰连络,曰狮象、香炉、钵盂、锡杖,下有玉珠泉。县西十五里又有玉山,高出众山之上。○莲花山,在县东百四十里。宋末文天祥驻兵山下,累石为城,基址犹存。相接者曰石山,亦天祥屯兵处。
覆笥山县北百七十里。东望金精,西望芙蓉,北接青原,南瞰章、贡,为邑境群山之宗。《真仙通鉴》:山顶有湖,周数里,多灵草药物。又方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分四面,上有仰湖,旱潦如一。旁有岩,俗以为仙灵窟宅。或云:山即方石岭,宋景炎二年,文天祥败绩处。似误。《志》云:县东十五里有方石,其形如印。亦非也。方石岭,见庐陵县。《疆域考》云:县北百二十里即庐陵县界。
○潋江在城东北。源出县东北二十里蜈蚣山,西流经县西北蓝陂会水,又西北会黄田水,凡二百六十里,通平固江口,入贡水。一名平川。又水,在县西,流经城东南,至东涧口二百余里与潋水合,又北六十里至平固江口,又八十里入贡水。《志》云:县东二十里有龙下川,源出县东北境之曹溪,西流三十里,合水,入贡江。
长信泷县东二十五里。永丰、宁都诸水入县界者,皆汇流于此。狂澜奔驶,声吼如雷,俗呼上曰哑滩,以舟过禁声也;下曰泥滩,以深不可测也。又衣锦泷,亦在县东,以乡名衣锦而名。崖石层起,如人跨马。谚云:龙下三泷,舟楫莫当。盖在龙下川中。相近有狮子滩,以形似名。
○衣锦寨在县东,有巡司。县北又有回龙寨巡司。俱明初置。又梅窖隘,在县东,亦曰梅窖关,路通宁都、雩都二县。正德中,闽粤流寇犯县,由此突入,最为要害。相近有龙子、刘坑、油洞、塞上、岫口洞诸隘。《虔台说》云:县东南有牛扼岭、竹竿洞、观音岭诸隘,皆峭险,而梅窖尤为保障重地。○方石岭隘,在县北,亦曰方山岭厄。相近有杨梅径隘,又东为壕头、花桥等隘。又槎园冈厄,在县西。相近有南村洞隘及温坡埠头隘。自西而南,又有垓头坪隘、墟下隘、峡田隘及龙沙庙前厄。县南又有荷树皮隘及企岭坳隘。旧俱为戍守处。
空坑在县境。宋景炎二年,文天祥复梅州,引兵出江西,复会昌县,败元军于雩都,围赣州,分兵复吉、赣诸县。元李恒遣兵援赣,而自将攻天祥于兴国,战于方石岭,天祥军败,至空坑,兵尽溃,妻子及幕僚客将皆被执,唯天祥逸去。○钟步镇,在县北。李恒攻天祥于兴国,天祥遣兵战钟步,不利,即此。
会昌县府东二百里。东南至福建武平县二百十里,西南至安远县百四十里,东北至瑞金县百六十里。本雩都县之九洲镇,宋太平兴国七年,析置会昌县,属虔州。绍定四年,升县为军。咸淳五年,复旧。元元贞初,升为会昌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城邑考》:县故无城,宋绍兴间创筑。明洪武二十一年增修,正德七年缮葺。嘉靖三十七年,城圮于洪水,旋复营筑。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九里。
○明山县北隔河二里。邑主山也。寒泉飞瀑,巨石蹲峙,下有五坡石。又县北五里有三门洞,湘洪水所经也。○古方山,在县东十里,高出群山,壮观一邑。《志》云:县治西北有铁山,旧产铁,今否。纡徊清丽,颇称胜概。
四望山县南一百二十里。清秀如画,东通福建武平县界,南抵广东程乡县界。相近为雁门峡。《志》云:峡在羊角江上,两岸皆高山,中立三石,破江水为三道,亦号三门峡,舟行甚险。又有圣姑石,在县南百十里滨江,以形似名。○盘固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以石壁盘旋而名。中有罗汉岩,有池,俗讹为盘古山。其相近者为军门岭,两山对峙如垒,相传昔时屯军处。又有汉仙岩,一名汉溪岩,深广数十丈,奇胜不一。又君山,在县东南百八十五里,与盘固山相接,高秀重叠,有类台榭,一名女娲宫。《纪胜》云:雩都君山北距盘古山五十里。是也。
九仙岩县西北五十里,深广三里许。又县南百里有萧帝岩,一名佛图岩,可容百余人。相传齐武帝赜为赣令时,曾避难于此。○会昌峡,在县西北百里,两山夹江,水流成漩,即湘洪水所经也。又余侯峡,在县北百里江上。又有石门,在县北七十里,临江浒,两石屹立如门。
○湘洪水县北五里。上流合绵、湘两江,西北入雩都县界。其深莫测,怪石参差,舟行甚艰。○湘水,在县南,源出广东程乡县界,西北过龙石,会绵江。又会君山、盘固、峤墨、斗湾、洛口、上林诸水,为湘洪上源。中有十滩,舟行甚险。又羊角水,在县南百二十里,旧名郎溪,东达武平县,南达程乡县,为县境噤喉。《志》云:羊角水,又湘水上源也。
荣阳水在县东南。上流会东水及上辅水,共流一百九十里,抵广东海阳县界,会韩江入海。
○湘乡镇县南八十里。宋置,明因之。又承乡巡司,在县北八十里,宣德中置。县西旧有河口巡司,嘉靖中革。○羊角水隘,在县南。《志》云:县东之水自武平来者为湘江,自汀州来者为绵江,合流经县之东北,屈曲萦回,三面阻水,独以一面南扼闽广之冲。羊角水正南距广界,联石窟等巢,东面距闽壤,接悬绳等巢,贼欲过江西,必从此入。西则掠南赣,北则扰吉安,实为咽喉要地。嘉靖中,添设官兵以为防守,与长宁营相崎角,足为缓急之备。又有湖界隘、清溪隘,亦俱在县南。又县东南为羊石隘,西南为牛券山隘,东北为分水隘,并为戍守处。又晓村营,在县西,有军戍守。稍东南有长沙营,正德中置,嘉靖中废。
安远县府东南三百四十里。东南至长宁县百三十里,南至定南县百二十里,西北至信丰县百七十里,东南至广东程乡县三百里,西南至广东龙川县三百五十里。本雩都县地,萧齐尝析置安远县,属南康郡。永平八年,并入虔化县。梁大同十一年,复置安远县,仍属南康郡。隋废入雩都县。唐贞元四年,复置,属虔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四年,省入会昌县。至大三年,复置。旧无城,明洪武初始筑土垣。成化二十一年增修,弘治四年始以砖。正德十三年雨圮,复经葺治。嘉靖四十年、四十四年、万历五年,俱经营葺。城周二里有奇,今编户四里。
○欣山县南十五里。高峻插天,盘亘数百里,高五百余丈,凡十有二面,岩池泉石,游者欣然,因名。其水南流,入广东龙川县界。《志》云:欣山相接者又有九龙嶂,上有龙潭。又铁山,在县西七十里,宋有铁场,元废。又顶山,在县东南二百里,双峰耸翠,甲于闽广之交。
打鼓岭县南十余里。岭势嵯峨,上有石鼓。又熊岭,在县东二十里,高逾二百丈。县南三十里又有南径岭,上有径路,长数十里。○莲花岩,在县西二十五里,泉石奇胜。又龙清岩,在县东百二十里,大小穴数十处,岩前清流萦带。
○安远水在县治西北。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乌田,尾流经此,亦谓之濂江,会紫岭、欣山、上濂、里仁、小华江诸水,西至板石镇,始通舟楫,至会昌县界,合流入贡。○三百坑水,在县南四十里,有三百坑,水源出焉。东流一百五十里,至九洲河,始通舟楫。又二百五十里入广东龙川县界而为东江。
○板石镇县西北七十里,与信丰县新田巡司接界。明宣德十一年设司,当粤寇出没之境,捍御最切。又大墩巡司,在县东,明初置,嘉靖后废。《会典》:万历四年,移司置于长宁县之丹竹楼。○太平堡,在县东。又东有修田坊。又龙安堡,在县东南,堡北有濂江坊。皆县境巡戍处。
宁都县府东北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建昌府广昌县百二十里,东至石城县百里,东南至瑞金县百七十里,西北至吉安府永丰县二百八十里。汉赣县地。三国吴析置阳都县,属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康元年,改曰宁都,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虔州。开皇八年,改县曰虔化。唐仍旧。宋绍兴二十三年,复改县曰宁都。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今编户百二十五里。
○宁都旧城《通志》:宁都废城有三:一在县南五十里白鹿营,吴时阳都县治也;一在县北阳田营,晋太康中所徙治也;一在县东北三十里,地名徐观,刘宋升明中所徙县治也。今治盖隋大业中所徙。《城邑考》:县有二城:一曰子城,唐太和六年创筑。五代周显德五年,南唐增修。宋建炎中为寇所毁,绍兴初重筑,周仅一里有奇。庆元、绍定间,皆尝增修,寻圮。外城始筑于宋绍定六年,嘉熙元年,城始就。元延二年重修,至正六年增葺。明正统十年、成化二年、二十一年,皆经营治。弘治十四年、十五年增修。正德六年、十一年、十三年,皆修城浚濠,称为完固。嘉靖四十年以后,屡经缮治。城周四里有奇。
虔化旧城在县西五里。宋大明五年,以宁都县之虔化屯立虔化县。萧齐因之。隋开皇十八年,并入宁都,仍改宁都为虔化。
陂阳废县在县南。沈约曰:吴立揭阳、陂阳二县,属庐陵南部都尉,寻废陂阳。晋太康五年,徙揭阳县治故陂阳县,仍改曰陂阳,属南康郡。齐因之。梁、陈间废。今为陂阳乡。
○金精山县西北十五里。群山联络,延袤四十余里,中有黄竹、赤面、三岘、冠石诸寨,自昔避兵处也。《志》云:山有石室,两面悬崖百余丈,圆如鼓,一名石鼓山。《隋志》虔化县有石鼓山,是也。《名山记》:金精十二峰,峰头皆石,望之如阵云,道家列为第三十五福地。相传秦汉间,有张芒女,名丽英,字金华,得仙于此。长沙王吴芮伐闽越,道经山下,遣委禽焉。女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穿石,当尔见。芮遂大发兵攻凿,既通,女忽乘云上升,曰:我为金星之精也。山因以名。今自洞而登,可三四里,最险侧,山顶平衍,有竹树泉池之胜。兵乱时,守拒于此,寇不能窥。○官人山,在县西十里,石崖环列,一线仅通,登者必扪萝而上。其顶平旷,岩泉奇胜。山之麓有泉有湖,俗谓之小桃源。唐季黄巢之乱,官隶多避难于此,因名。山之东北有谷,亦与金精相望,地多修竹,又有飞来、狮子二峰及翠岩诸胜。《志》云:谷在县西北七里,下临江,有洲浮卧江中,状如游鱼,巨浸不没。一云,游鱼洲,亦曰双鱼洲,在县南一里。
凌云山县北二百里。高数百丈,迤逦而上,临川、庐陵诸峰列列皆见。左有石峰插峙,下有龙湫。又蒙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间云气蒙蒙,悬崖飞瀑,幽胜不一。上多岩穴,大小凡数十处。○莲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峰峦矗峙如莲,顶有三峰,中有仙女湖,下有龙湫。又东华山,在县西北二十里,隔涧为青阳洞,奇岩峭壁,修竹茂林,澄潭清澈,奇胜相埒。
武头山县东四十里。发脉闽中,盘据数十里。原名虎头山,唐讳虎,改今名。○梅岭,在县北六十里。又北六十里至广昌县,亦谓之修岭,古多梅树。汉武帝元鼎五年,闽越反,帝使诸校屯豫章梅岭,以待命。《索隐》曰:豫章县西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山,当古驿道。或曰非也,时赣地皆属豫章耳。《括地志》:梅岭在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
○梅川在县东北梅岭下。经麻源、丁坡、梅口,东南会白沙、白鹿水,东北会鳌溪、小溪,为东江。西北会龙溪、桃溪,为西江,流经雩都县,为宁都水。《志》云:梅川流至雩都,有十八滩,水石崚峋,舟行绝险。又宁都水,即梅川异名也。《志》云:自梅川分流,由县东北折而西南,经县南一里,有散水、、曲阳、黄沙、长乐五水,参差流合焉,入雩都县境。今县南二十里有钩洲,湾环曲折,形如钓钩,地不数武,舟行必迟回半日始达,盖梅川之锁钥矣。
清音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天株山,过径步、钓峰、绵口、陈池、城口、崔坊,会王观渡诸处而入西江。又新吉水,在县西北百十里,下流会李家山、大树岭二水而入东江。○虔化水,出县北二百四十里之山,接抚州府崇仁县界,流入县境,亦会于梅川。又有璜溪,在县南三十里,流出梅川,形如半壁,下流仍合焉。
○下河寨在县东南八十里。路通闽越,山泽廖廓,易为奸宄窜匿,有巡司戍守。○排云隘,在县西南三十里。又县西有青塘隘,县北有石涂岭厄。《志》云:石涂岭山谷险,岩洞幽深,奸民每薮匿于此,防维最切。其东又有大树岭隘。又修岭隘,在县东北。稍西为洛马径隘,县东有东龙隘及田埠隘,县东南则下河隘也。县南为长胜隘、白鹿隘。皆设兵戍守处。
瑞金县府东三百八十里。东至福建汀州府百里,西南至会昌县百六十里,东北至石城县百四十里。本雩都县地。唐天元年,杨行密析雩都,象湖镇之淘金场,置瑞金监。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监为县,仍属虔州。宋因之。元大德初,改属会昌州。明初复故。《城邑考》:县旧有城,元至政十三年修筑,周不及二里。二十三年,城归于明。明年,增修。成化中,以砖石,周五里。正德元年增筑,九年、十三年及嘉靖十九年,皆以雨圮修复。二十年、三十七年,复缮筑。隆庆四年、万历十四年以后,相继修治。城周十里有奇,编户八里。
○铜钵山县西北五十里。岩高耸,虽天气晴朗而烟雾常幂其顶,举目千里,下有井曰龙井。又陈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岩深广十丈余,上有将台,有兵寨,内有剑门、九曲洞、龙湫、龙池诸胜。相传陈霸先尝寄迹于此,因名。○石门山,在县西四十里,巨石峻峭如门,止容一骑。
北隘岭县东北七十里,接福建长汀县界。又大隘岭,在县东二十里,路通闽广。
○绵江在县治东南。源出陈石山,流五十里至县前,合贡水。又合乌村智水、铜钵山灞水、罗田浮图水,流入会昌及雩都县境。《一统志》:绵水有二源:一出福建汀州府界白头岭,一出陈石山,合流入贡水。○源水,在县城东,或曰即绵江支流也,经城东南,复合绵江。
○瑞林镇在县西北八十里,与宁都县接界。有巡司,防雪竹岭,黄土坳之险。又湖陂巡司,在县东北,防鹅公东、黄竹岭之险。《志》云:鹅公岭厄,路通石城,高险难以屯兵。○黄沙隘,在县东南,路通汀州,平坦可以据守。其在县东境者,大约有车断、陈A2、日东、黄竹、湖陂、平地六隘,皆路出长汀等县之道。其桐木、新中、新径、塔径、桃阳五厄,则东南出武平之道也。皆骑岖险仄,防守甚难。又有桃阳东、卢公坳等隘,亦在县东南,为长汀、武平必由之道。县北之罗屋、寒鸡山,为宁都、石城接壤之所,去县险远,防虞不易。
古城镇《舆程记》:县东南水行四十里至古城,又陆行五十里至汀州府。
龙南县府南四百十里。东南至广东和平县二百二十里,南至广东河源县三百十里,西南至广东翁源县三百里,西至广东始兴县二百三十里,北至信丰县二百七十里。唐信丰县地,天宝初置百丈镇,寻曰虔南镇。五代时,杨吴曰虔南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龙南县,以在百丈龙潭之南也,仍属虔州。宋因之。宣和三年,曰虔南县。绍兴三十二年,复曰龙南。元至元二十四年,并入信丰县。至大三年,复置,属宁都州。明初复故。《城邑考》:县有土城,宋隆兴元年创筑,周不及二里。明成化初增修,以砖石,以御粤寇。弘治元年,闽寇犯境,复缮修防御。明年,增葺。正德七年、九年、十三年,皆经营治。嘉靖三年,霖雨城圮。十年始修复。万历三年以后,屡经营缮。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五里。
○灵应山县北二十五里。冈峦重复,吞吐烟云,望之如列画,屏山艰水,昔有僧飞锡得泉,因名。○清修山,在县南四十里,高千仞,上平坦,登高四顾,迥出尘俗,泉石林竹,俨若洞天,因名。又上皇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势高耸,林木森郁。其南五里曰油瓶山,路自上而下,平临溪滨,中有岩洞,左钟右鼓,亦名钟鼓岩。《志》云:县南五里有芙蓉山,以高秀如芙蓉而名。又南三里曰五公山,五山并列,朝拱县治。
君山县南七十里。下有古城濠堑,巨石峭壁,疑昔人拒寇处。县南百里又有归美山,高数百丈,四面岩险,中有自然石城,周三百步。左右石峡,皆高五六十丈,势若双阙,一名神阙山。亦名龟尾山,以与龙山相对,俗谓之龙头龟尾。又帽山,在县南百五十里,以圆耸得名。相接者为银山。○冬桃山,在县西南二百里,上多桃树,经冬始熟。下有溪流,名桃川。冬桃隘在其上,东通和平,西通始兴,据险当关,可制三面,向设官兵更番戍守。其相接者曰大岳山,亦高险。《志》云:县西南八十里有三指山,三山如指并列。相近者曰松林岩,中宽广,岩背有峰卓立,半壁间开一窍,时平则闻鼓乐声,将乱则闻钲角声。
樟山县西百五十里。两山相夹,险厄可守,樟木径厄在其下。又水尾山,在县西百二十里,高百丈,林木蓊然,横于江水之尾,因名。县西四十里又有尖子山,尖入青冥,群山莫及。《志》云:县西七十里有葛溪山,下临溪水。又西十里为金竹山,山多竹。○障川山,在县东百里,一名水口山,怪石磊落,麓盘三江之口。
玉石岩县北五里。有石莹如白玉。山半有洞,广数十丈。宋太宗赐书百二十卷,邑人依岩建阁藏之。旁有巨人迹,下有玉迹寺。治平间,赐额曰普和。此为上岩。岩后层层深入,登高台,有大窦通天,亦谓之通天岩,空阔明爽。明正德十二年,督臣王守仁平龙川氵利寇,班师作《平南记》,刻于洞壁。此为下岩。下岩之后有洞六七,视二岩尤胜。○油潭岭,在县东南百三十里,抵龙川县界。《志》云:县南二十五里有岭,八十里有菖蒲岭,下有涧,俗讹为婆岭。百五十里有大小白岭,或谓之南北岭,接广东乳源县界。又黄牛石,在县南百里,溪涧错流,俱合于桃水。
○桃水在城西。源出冬桃山,会岳山、银山、马坑、黄牛石、南北岭、岭、帽山、筋竹山、三指山、尖子山、婆岭、樟木岭、水尾山、葛溪山诸水而北流。《志》云:县有濂水、渥水,皆会溪涧诸流,至县北二十里与桃水合,谓之三江口。水北流,经信丰县为桃江。《通志》:三江水中有大龙滩,飞遄急驶,如建瓴然。操舟者以善没为业。○写源水,在县西北二十里。《通志》云:源出峰门犁壁山,合上平岭、鹞岭、窑坑诸水,至写口溪入三江口水,或以为即渥水也。犁壁,《郡志》作犁鼻,在县西三十里。又廉水,在县东北。《通志》云:源出安远县,合黄土岭、程岭、约溪、横冈诸水,北流入三江口。《郡志》:黄土岭在县东南四十里,程岭在县东南八十里。盖即濂水矣。
○南埠隘在县东南上蒙保,密迩氵利头、岑冈,旧称厄塞。又樟木厄,在县西大龙保之樟山下,路出始兴。又横冈隘,在县南太平保。《志》云:隘南通氵利头,西通翁源、龙川,山径崎岖,带以回溪,仅容一马,可谓天造地设之险。县西南新兴保又有冬桃厄,在冬桃山上,与乳源县接界。皆设兵戍守处。
石城县府东北四百六十里。东至福建宁化县九十里,东南至汀州府百九十里,北至建昌府广昌县百五十里,西至宁都县百里。本宁都县之石城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县,以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名,仍属虔州。宋因之。建炎末,始筑土城。明洪武初,增修,寻圮。正统间,为闽寇所陷。成化二十三年,复修筑,以御闽寇。弘治四年、十八年,皆增修。正德六年、十年、十三年,皆经营缮。嘉靖三十五年,洪水城坏,旋复修完。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九里。
○西华山县西五里。旧名乌石嶂,高千仞,俯视城郭。相接者为五龙岩,两崖奇峭,潭倚山隈,相传五龙窟其中。《志》云:县南六十里有中华山,一名凿龙山,产佳茗。○廖家山,在县东三十里,峭峻幽邃,人迹罕到。又赖家山,在县南七十里,跨汀州瑞金境,上有三峰突立。
牙梳山县北百里,盘踞广昌及宁化二县境。有三十六面。元时有蔡五九者,聚为巢穴,元兵讨之,不能克。今寨址犹存。○大夫嶂,在县西北十五里,中凡三十六岩。宋崇宁中,进士陈邦光居此,因名。
洪石岩县南四十里。攀磴而入,石门宽衍如屋,有甘泉涌出。其北曰倒岩,转而南为狮子岩,四面峭壁,路止一线。又通天岩,在县南十五里,石壁峻峋,深若巨室,登其巅,方平若原。○笋石,在县东十里,高百余丈。其山皆石,望之若丹霞。又石梁,在县南三十里,两石夹涧,上架修梁。一名仙女石,以秦汉间仙姑刘瑶英得名。
○灞水在县城东南。源出县东八十里之遥岭,合境内古文江诸水,西南经灞口,入宁都县界,会虔化水入贡水。又琴水,在县东,源出县东北鹰子冈,南流入灞水。○鱼骨氵祭潭,在县东七十里万山间,石崖倒垂,小潭深靓,岩上飞瀑,下蔽潭口,称为奇胜。
○捉杀寨在县西。有巡司,明初置。本在县北,嘉靖初移于此。又探石寨,在县西南十里。两寨对峙,各有石磴,绝处用木梯,顶开石门。元末避兵处。又石耳寨,在县西南十五里,形势陡绝,旁有石磴,顶有石门,亦元人避兵处也。○赖家寨,在县西南四十里。寨险峻,悬木梯数丈,半崖有石磴,扪萝而上,可容数百人。元末乡人避兵于此。
镇淮堡在县东南,地名淮土。蹊径旷僻,通长汀、宁化,向为盗薮,因置堡设兵,防御攸赖。又县东南百里有古楼东之三途朗村,系汀州府界,旧亦为盗薮。明嘉靖末,屡犯县境及瑞金诸处,官兵讨平之。○南岭厄,在县北。又有坝口、羊二隘,皆通广昌之道,而南岭尤为要厄。又站岭隘,在县东十五里,接宁化县界。西有铁树隘,路通宁都县。县南九十里有蓝田隘及秋溪隘,路出瑞金县。《志》云:县有义丰场。《宋国史》:天圣四年,虔州石城产银,置义丰场。是也。
定南县府东南四百六十里。东北至安远县百二十里,东南至广东龙川县五百十里,南至广东和平县九十里,西至龙南县九十里,北至信丰县二百四十里。本龙南、安远、信丰三县地。明隆庆元年,抚臣吴百朋剿抚下历、高砂二巢,奏置县。二年,始设定南县,仍属赣州府。三年,筑城于高砂之莲塘,周二里有奇。万历五年,改拓。九年,淫雨城坏,寻复修筑。崇祯十三年,复营治。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
○文昌山在县治东城内,旧名高寨冈。乱时居民尝于此避寇。又三台山,在县南隔河,三峰横列,中一峰突起,下有小山如印,亦曰印山。又西华山,在县西郊外三里,道达龙南及赣县,为往来憩息处。又龟尾山,在县西四十里,与龙南县分界,高约七八里,称为幽胜。○太湖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高数百仞。县北四十五里又有神仙岭,发脉于此,皆耸秀,为邑境之望。明嘉靖末,抚臣吴百朋破贼于岭下。
杨梅山县北百里。为县境要隘。明嘉靖四十五年,贼魁赖清规等为乱,郡守黄单骑入下历招抚之,贼防稍懈。抚臣吴百朋督参将蔡汝兰等进兵,首破杨梅牌,断贼右臂,遂夺神仙岭。贼惧,退保铁炉坑,败奔樟木岭,复败,东走入粤境。官兵追至九曲水,会水涨,贼溺死甚众,获渡者趋入羊石、铙钹二寨,又径奔铜鼓嶂。铜鼓为广东龙川县地,向为贼薮。既而官军破羊石、铙钹二寨,旋破铜鼓,贼夜走葫芦洞,不能达,还奔匿苦竹嶂林中,遂自杀。高砂渠谢允樟悔罪来降。于是置今县。铁炉坑、铙钹寨诸处,俱在广东龙川县境。九曲水,在县东南,亦接龙川县界。
程岭县西北六十里。水分二流,与龙南县接界。又指挥嶂,在县东四十里,嶂高峻,而中平洼,有窝可容数千人。元时尝有指挥屯兵于此,因名。瀑布悬流,可供游赏。又华竹嶂,在县东七十里,顶有长流水,莫知其源,山下田资其灌溉。县东百十里又有苦竹嶂,草木蒙丛,苦竹尤多。○五虎岩,在县城东南,接和平县界。《志》云:县城南隔河不一里,以山顶分水为界,即和平县境,为江、广分疆处。
岑冈县西二十五里,与龙南及广东和平县接境。旧为贼薮。明嘉靖三十年,贼李鉴招集益众,遂肆猖獗,官军进讨,贼保据岑冈大巢。官兵攻围急,贼溃围走,官兵追败之于东坑,又败之于青草洲、梅子山、五花嶂诸处。贼走入翁源县境,据险固守。官军四合,贼不得逞,遂谋遁。官兵败之于沙木、于铅厂、于关田、于寒峒、于峡径,贼势蹙。会有潜谋通贼者,贼得逸去。明年,贼自岑冈退据沙溪,官军复败之。既而袭官军于稳下,官军稍却,寻以势蹙来降,于是岑寇始平。万历十四年,和平盗李珍等复据岑冈作乱,以上陵为巢,官兵讨之,由下河桃树坳进,直至贼巢,平之,因设岑冈营。东坑诸处皆在龙南、翁源县境。稳下,在南安府大庾县。上陵、下陵亦在县西南数里,与和平县接界。
○九洲河县东北百里。会高砂横江,下历杨梅诸水,流入广东龙川县界。中有廉子、曲滩、鹅叫三滩,滨河有猪婆岩,皆峻险。○员鱼溪,在县东北百里,源出南坑坳之分水,会龙头岭下诸水,流入信丰县界,经龙洲及内江渡,会大河。大河,即桃江矣。《志》云:龙头岭下水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又有角坝水,在县北六十里,出县东七十里院径山。县北七十里有城门水,其地有石壁如城门,水出其中。又有咸水、径水,亦在县北七十里,亦出南坑诸水。俱流经咸湖,会龙南桃水。
○下历镇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明洪武初置。本隶龙南县,成化二十三年,以闽寇数犯龙南、安远,因增兵防守。嘉靖四十五年,抚臣吴百朋平下历逋贼,拨官兵镇守,以御岑冈余盗,因筑砖城,周里许,遂移巡司于城内。后镇守官兵渐弛,而巡司如故。崇祯初,广贼作乱,移安远太平营兵守下历,而巡司改置于龙南县冬桃隘。○鸡脚寨,在县东五十里,以形似名。四围峻绝,止一径可上。相近为白云寨,以高耸接云而名。又马头寨,在县北七十里,形似马头。顶上宽平,容万人,登高则四远皆见。有石井,四时涌出。寨下周围皆水,极深无底。中有数石步出水面,登寨者必由此石渡,避乱者往往保此。相近又有石寨,四围石山律,中突起一峰,居民尝保此,寇不能犯。《邑志》:境内诸寨之得名者,凡十五处,而鸡脚等寨尤为险峻。
阳陂隘在县西高砂保。又县东下历保有鸦鹊隘。皆南接和平,为锁钥处。又刘隘,在县东百二十里刘山下。又东有磨刀、桐坑二隘,接龙川、安远、长宁三县界,其地僻远,易为盗薮,三厄为噤喉之处。○潭庆隘,在县北百里。相近有员鱼隘,在员鱼溪上。《志》云:今县北百二十里有员鱼径桥,坑水冲奔,丛箐深阻,路入信丰,至为艰险,官私疏辟,号为烦劳。又径脑隘,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径脑水上,水源出杨梅山,流接信丰界内江渡,亦往来要地。明嘉靖四十二年,贼邓东湖据此,官军讨平之。一云县西有龙子岭隘,又西为黄藤隘,皆接和平县。
长宁县府东南四百二十里。东至福建武平县百二十里,南至广东平远县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广东兴宁县二百里,西至广东龙川县百五十里,西北至安远县百三十里,北至会昌县百九十里。本安远县地。明万历四年,抚臣江一麟讨平黄乡保贼巢奏置。明年,筑城于马啼冈,周不及三里。编户二里。
○顶山县东南五十里,接闽广之交。双峰耸翠,飞瀑中悬。又铃山,在县西七十里,秀拔冠于群山。其并峙者曰帽山,峭石嶙峋,直插云表。
大帽山县南二百里,与广东程乡、平远、和平、兴宁、龙川等县接壤。山绵亘数百里,中有老虎隘,林木深阻,鸟道三十里,群盗窟其间,多历年所。《志》云:大帽山界江西及闽、广三省之交。正德中,贼徒聚此,攻掠州县。督臣周南分江西兵从安远入,广东兵从程乡入,福建兵从武平入,悉平之。嘉靖末,程乡人叶芳等复啸聚其中,至万历初,始克歼其党。
登头岭县西四十里。行者必登绝顶,路始得通,因名。有登头隘。又丹竹岭,在县南五十里,亦曰丹竹楼。旧为贼薮,与广东平远、兴宁接壤,至今其民悍健,可籍为兵。○青龙岩,在县南三十里,大小十余穴,清流萦抱,必由栈道以陟降。
○寻邬堡水县东五十里。流入广东龙川县之赤石渡。又县南十里有河岭水,下流合于寻邬堡水。
○双桥镇县北百二十里。有双桥保巡司,明初置,属安远县。隆庆以前,常为贼巢。置县后,改今属。又黄乡保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保接广东龙川、兴宁界,林木阴翳,鸟道崎仄,三十里中绝无人烟。巡司未置,县为叶楷贼巢,属安远县。万历中,与县同析置司。地当险要,而老虎隘又在其西,最为关键。○丹竹楼隘,在县南丹竹岭下,与广东兴宁、平远接界。《图说》:丹竹楼西有合、马子等隘,亦为戍守处。
藤岭隘在县东南南桥保,与平远县接界。厄当控扼之所。县南八付保有员子石隘,守藤桥岭,可遥制其险。县东又有分水坳,在顶山保。保接壤三省,为虔要津,而分水坳尤为一夫当关之地。守分水,则县东腰古保之容岭隘、兹溪保之马战东,皆在控御中也。《郡志》:马战东在县东八十里,接武平县界。
附见:
赣州卫府治东南三里。明洪武初建。○信丰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北,洪武十七年建。会昌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与信丰所同建。
南安府东至赣州府二百五十里,南至广东南雄府百二十里,西至广东韶州府三百八十里,西北至湖广郴州三百里,东北至吉安府六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五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二百十里,至京师六千六百七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庐陵郡。晋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虔州。大业初,属南康郡。唐仍属虔州。宋淳化元年,始置南安军治大庾县。元曰南安路。明初改为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南扼交广,西距湖湘,据江西之上流,拊岭南之项背。史称秦始皇三十三年,使屠睢将兵十万守南野之峤。又汉武帝元鼎六年,遣将军杨仆讨南越,出豫章,下横浦。今郡城南去庾岭不及一舍,为南北要冲,行旅往来必取途于此,盖犹秦汉故道矣。又深山长谷,邻亘溪峒,不逞之徒,往往啸集,急则西走郴、桂,南窜雄、韶,制驭之方,未可失矣。
大庾县附郭。汉南野县地。相传武帝时,遣庾胜讨南越,筑城于此,因有大庾之名。晋以后,为南康县地。宋、齐以后因之。隋开皇十年,立大庾置县,十六年废。唐神龙元年,又为县,仍属虔州。宋淳化初,为南安军治。今编户二十里。
○大庾城《志》云:庾将军城,在府西南二里,即汉庾胜所筑。隋置镇于此,唐时县移于今城东二里。宋淳化二年,筑军城,又移于今城南。时章江自西而南折若规,城因其势也。绍兴五年,以旧城卑薄,为拓城浚濠,仅逾一里。淳熙九年以后,相继增修。嘉定十二年,复缮葺。咸淳四年,亦尝营治。元时章水改流,径过郡治,城遂中断。至元二十九年,改筑今城,南滨章江,东北带溪,惟西稍高,为隍城,狭而长,东西微锐,类鱼,俗名鱼城。寻圮。至正十二年修筑,明年,以砖石。十八年,陈友谅党熊天瑞据赣州,遣兵袭南安而守之。二十四年,城归于明,益为增拓。正统十年修葺,景泰五年雨圮,复修筑。成化十七年、正德九年,皆以洪水倾坏,修完如旧。嘉靖以后,屡经营治。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水南城在城南隔江,与郡城夹江而峙。民居稠密,倍于郡城。明嘉靖四十年创筑,周二里有奇。其北滨江,为水门,横亘三百五十七丈有奇。城南门曰梅山门,以门外即梅岭路也。○新田城,在府东。《城池志》:庾岭北四十里为新田城。又北五里为凤凰城,以近凤凰山也。凤凰西十里杨梅村有杨梅城。俱嘉靖四十四年筑。杨梅北十里为小溪城,旧有小溪驿,今迁去。城嘉靖三十四年所筑。小溪东五里为九所城,四十四年筑。小溪北十五里为峰山城,其人善弓弩。正德中,抚臣王守仁所筑。皆控扼蛮险处。
崎头城府东百里。孙忄面曰:曲岸曰崎。城在章江岸曲,因名。梁大宝初,陈霸先起兵讨侯景,自始兴度大庾,破蔡路养于南野,因修崎头故城,自南康徙居之。《九域志》:大庾县,古南野也,有南康故城,又有崎头镇。镇盖因故城而名。
○东山府东南二里隔江。山势特起,俯瞰两城,其左折为亚东山,泉石甚胜,亦名南山。府南五里曰五里山,临两广大路。○金莲山,在府北三里,诸峰连接,状若莲花。迎候馆在其下,左有铁冈,冈上有候使台,讹曰猴狮台。稍东为立屏山,一名鱼山,皆以形似名。《志》云:铁冈在城北一里,旧产铁,有铁冶,今废。
玉枕山府北七里。地名石人坑山,以形似名。郡之主山也。高三百仞,连延三里,两麓五峰次第相属,别名五指山,亦曰五侯山,亦曰五马峰。又西华山,在府西十里,石壁如削,循磴而上,平衍可田,有瀑布及石洞诸胜。○大龙山,在府东三十里,延亘三里,状如游龙。自麓至巅,凡八里许。又玉泉山,在府东北五十里,两山峙立如门,一径而入,深二里许。相近者曰山,高千仞。《志》云:府东北二十里有双秀山,两峰双峙。又府西北七十五里有南源山,岩崖高峻,飞瀑百丈,下有湫潭,深不可测。
大庾岭府南二十五里。为府镇山,即五岭之一也。高特磅礴,延亘绵远,为南北险阻。详见前重险大庾。○小梅关岭,有二:一在府北一里,与梅关相对;一在府西南十五里,较梅岭差平小。《志》云:小梅关,相传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渡章水滩,故名。
双童岭府南三十里。即大庾之支泷,旧名三将军岭。延亘二十里,三峰并秀,俗谓之双童读书台。以两峰并立,中峰稍平也。又金星岭,在府东一里,横亘三里许,东北有尖峰屹立相峙。又有惜母岭,相传许旌阳逐蛟至此,小蛟回顾其母,因名。石势崚嶒,盘涡曲折。又府东北四里有天柱峰,高耸参天,俗传此峰上应紫微星,寇至不能为患云。○石壁,亦在城东一里,下临章江,延八十余丈,为舟人牵挽之路。成化十八年,邑令文志贵病其欹侧,募工凿平之。
仙鹤岩县西八十里。一名双鹤洞,亦曰石室洞。又名聂都洞,即上犹县聂都山之别峰也。洞门可二寻,中平广,容百人。别有岩穴相去一二里,玲珑相通。有泉清洁可酌,俗名观音池。○青龙冈,在府东北三十里,回环高耸,平地突起。府南二十五里曰常娥嶂,北拱郡治,如屏障然。
○章江在府城南。亦曰南江,一名横江,又名横浦。经府东六里,有过步滩,水势湍急,巨石突起。舟行至此,必首尾牵挽而下,稍一失措,必致沈溺。成化十五年,凿平峻阻,公私称便。《志》云:章水发源郴州宜章县界,因以章名,经崇义县西南聂都山,东流百二十里,经府城南,又东北流二百六十里,至南康县之芙蓉江。又北百二十里至赣州府城外,合贡水为赣江。详见前大川赣水。
大沙河府南十里。源出大庾山麓,东北流,经东山麓入章江。《志》云:章水自府西石陂头而南,横城南驿使门外五板桥边,合大小沙河、五板水,下东山麓,如萦带然。又小沙水,在县南二十五里,源出大庾岭下鼓楼寨,东流十里,合大沙河。○湛口江水,出府东南四十里留池坑,有赤江水流合焉。东流五十里,合大江水。浅而清,因名。府东六十里又有池江水,源出府东三十里云主山。又大里水,在府东十五里,源出双秀山,皆流合大江。府南二十里又有深坑水,自庾岭北流,合于大沙河。
平政水府西南五十里。源出广东仁化县长岭,东流合凉热水,又七十里合聂都水通大江。一云平政水合南源水而入南康县界。《志》云:凉热水,在府西北五十里,自崇义县流入境,合平政水。又南源水,在府西北七十里,出南源山,流经崇义县境,复东南流而入章水。○大明水,在府西南六十里,源出崇义县傀儡山,北流入章江,为大明江口。府北十八里又有洞山水,源出玉泉山,南流绕城东北而合章水。又有和溪,在府东北三十里,出府东北六十里之山,下流亦入章水。
○梅关在大庾岭上,关久废。明正德八年修治。崇隆壮固,屏蔽南北,屹然襟要。余附详大庾岭。
横浦关府南三十里。秦汉间遗址也。或曰即楚之厉门。《战国策》:范环谓楚怀王,楚南塞厉门。刘伯庄曰:厉门,度岭南之要路。徐广曰:厉门,一作濑湖。似误。刘嗣之《南康记》:汉杨仆讨吕嘉,出豫章,下横浦,即此关也。曰横浦者,以郡城临章江,自西流东,横绕南岸而名。关之外南下殊峻,关内旷谷,可容寨栅。隋开皇十年,番禺王仲宣反,立九栅于大庾岭,诏裴矩进兵击破之,即其地也。唐初犹有此关,及张九龄凿庾岭,关遂废。今城南一里有横浦驿,前后临溪。又有横浦桥,长三十有二丈,皆因旧名。
郁林镇旧在府西北百里。明洪武初置巡司,隆庆以后,迁于梅岭隘,领兵防守。又赤石岭巡司,在府东北百十里,亦明初置。弘治元年迁于小溪水马驿,寻为洪水冲决。正德中,亦迁于峰山新城内,后复移而南,防守龙华隘之险。○梅岭隘,在府南二十里,与保昌县大径隘相接,为防御要区。又双坑隘,在府东南五十里,路通保昌县界上朔贼巢。寇每从此阑入,防御至切。又右源隘,在府西七十里,路通广东仁化、湖广桂阳县。隆庆四年,流寇由罗木山取道入犯,亦为要区。又龙华隘,在府东八十里,与信丰县界铁落锅密迩,蹊径相通,衅孽易起。今有赤石巡司戍守。又游仙隘,在府西南四十里,附近小梅关,接南雄府境,与梅岭隘俱为戍守要区。
内良隘府西北百里。相近有沙村等隘。又吉村隘,在府西南五十里,相近有下南、大明、浮江等隘。又划船岭隘,在府东南二十里,相近有牛尾厄。又横江厄,在府东北七十里,相近有云山、樟兜、赤江、佛子等隘。府东四十里又有城门、杨里等隘。又宰屋厄,在府东北六十里。俱昔时戍守处。○稳下堡,在府西北百里。明嘉靖三十二年,岑冈贼袭败官军于此。
横浦驿在横浦桥南。宋元时旧驿也。有水马二驿,明洪武二十九年并为一驿。又小溪水马驿,旧在府东北六十里滨河,亦宋元时旧驿也。成化末,为洪水冲决。正德二年,迁于高地。十二年,贼侵劫,抚臣王守仁命迁于峰山新城内,在府东北七十五里。○中站,在府西南。《舆程记》:府西南六十里至中站,即红梅关也。又南至广东南雄府六十里。
南康县府东北百六十里。东至赣州府八十里,南至赣州府信丰县百十里,西南至广东南雄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崇义县百四十五里,北至吉安府龙泉县二百八十五里。汉南野县地,属豫章郡。三国吴析置南安县,属南部都尉。晋太康元年,改曰南康,寻属南康郡。宋以后因之。隋属虔州,唐因之。宋属南安军。《城邑考》:南康县旧治在西南隅。宋绍定初,始筑城御寇,以砖石,周四里有奇。宝二年,淫雨滨江,城圮,寻复补筑。元至顺中,重修。至正末,兵乱,城废。明弘治九年,因旧址修筑。明年,城成,皆陶甓砌。正德六年以后,屡经修缮。城周十二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南野废县在县西南。汉县治此。后汉亦曰南野县,晋初属庐陵郡,后改属南康郡。宋、齐因之。梁大宝初,陈霸先自始兴起兵讨侯景,屯庾岭。南康土豪蔡路养屯于南野以拒之,为霸先所败,即此。隋初废为南野镇,今城南有南野驿,盖因其名。
○东华山县治东一里。江水潆洄若带,因石为长堤。其北又有鲤山、髻山,皆当江水下流之口。又东山,在县东南五里,盘回突起,章江绕其下。○高灵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与独秀峰对峙,山势巍峻,蹑蹬而上,为三天门,相距各里许。《志》云:山周围十余里,有平畴,瀑布泉水四注。其独秀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下有龙湫,本名鸡笼山。苏轼南迁,爱其秀拔,改今名。又胜龙山,在高灵山东数里,北出九牛驿,抵玉潭山,为往来通径。又东有青隐山,与赣县武林山相望。
莲花山县北二百里。五峰攒簇,状若莲花。上有岩,容百余人。前有桥,名仙桥。下有飞瀑百余丈。五代时,乡人结寨于此,以为保聚。亦名莲花寨。山之西又有羊岭,山绵亘百余里。○昼锦山,在县西北百里,高百余丈,周亘三十里。县西北六十里又有禽山,俗名蒙山,高三百余丈,连亘百里,入上犹县界。禽水出焉。《志》云:县西南百六十里有云主山,高数百丈,形如飞骥,一名马山,与大庾县相接。又有龙山,在县西南四十里,高峙横亘,亦接大庾县界。
廪山县东南六十五里。上有石,高圆如廪。《隋志》以为县境之望山也。接信丰县界。又李家山,在县东,接赣县界,冈岭纵横,向为盗薮。今有兵戍守。又玉潭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地名潭口,滨江,下有潭水,莹洁如玉。○九日岭,在县北一里,隆然高峙,为县主山。又巾子石,在县北二百余里,上有岩,岩内有瀑布泉,旧为设险处。
○芙蓉江在城南,即章水也。自大庾县东北流至此,澄渌泓深。江之南,平沙横衍,数里皆民居。绕东山而下,村巷桥梁多以芙蓉为名。县治东今有芙蓉渡。《志》云:水南有鸭子湖,湖之左有紫荆山。○南野水,在县治西,源出县西北红桃岭,亦名桃水。下流合莲塘水,入章江。《志》云:莲塘水,出县西北二百四十里之余源岭。县北八十里有太平岭,水经其下,又南经刀石湖,入芙蓉江。
豫水在县西南。上源即凉热水,流至县之南野口入章江。《汉志》豫章水出赣县西南,北入大江,盖即此水也。又西符水,出县西北二百里镬山,经崇义县界,下流合豫水入章江。○禽水,在县西北,源出禽山东,流至南野口,入章江。又有过水,出县西北百五十里过山。又大田水,在县西北四十里。《志》云:源出景泰阳山,俱东流至南野口,入章水。又封侯水,出县西南百五十里布尾村。《志》云:封侯水在县南三十里,浅不容舟,西南流入凉热水,合章江。汉梅尝列营水滨,后封台侯,人因以名水。
河田水县西百四十里。地名黄雀坳。源出至坪里船场,分二派,一自茆平桑坝注长龙,一自新溪径长龙合为至坪江,又东为瑞阳江,合于章水。○蕉溪,在县西三十五里浮石下,源出县西北之锅坑,流经此,入章水。
○潭口镇县东玉潭山下。有巡司,明初置。又相安镇巡司,在县北百六十里,旧为相安寨,洪武三年改置。○莲花寨,在县北莲花山上。又有太平寨在县北百里,同巡寨在县北五十里,赤冈寨在县西北九十里。俱宋、元时旧寨也,今皆废。又莲塘寨,在县西四十里,亦宋、元时置,今为莲塘隘。明正德中,桶冈贼间道从长龙入至坪,度红桃岭,趋莲塘来寇,即此。
居岭隘县东南五十里。龙南、信丰之寇,每由此出没,防御为切。县东五十里又有石塘堡,相近有塘江、油槽二堡。又西下堡,在县东十里。县西北九十里有甘竹一堡、二堡。相近又有李姑寺、麻斜、笼勾、隔社头等堡。○古楼隘,在县西北六十里,亦曰古楼堡。明正德中,桶冈左溪贼出茶坪坳,由上犹入古楼堡,竟薄城下,即此。又担柴堡,在县北五十里。县南四十里又有龙回堡,亦防御要地也。
九牛驿在县东北。水驿也。与潭口巡司并置。元时又有潭口务,明洪武三年改为潭口税课局,亦设于此,今局废。又南野水马驿,在县城东南,旧为王村驿,亦曰芙蓉驿。明初改置南野驿。《舆程记》:自赣州府水西驿西南行八十里至九牛驿,又八十里至南野驿,又西南百二十里至南康县小溪驿。盖水道纡曲也。○玉潭馆,在县北三十里。县西三十里又有银度馆,俱宋宝间置,元废。又崇义税课局,在县北百六十里。元名崇义务,明洪武三年改曰税课局。正统五年,与潭口局同废。
上犹县府东北二百里。东南至南康县八十里,西南至崇义县八十里,西北至湖广桂东县三百二十六里,东北至吉安府龙泉县百五十五里。本南康县地。五代唐同光二年,杨吴析置上犹场,以犹水为名。南唐保大十年,升为县,仍属虔州。宋属南安军。嘉定四年,改为南安县。元至元十六年,改曰永清县。明年,复曰上犹。明因之。《城邑考》:县旧无城,宋绍定五年始筑城,明洪武四年因旧址修筑,成化初增修,弘治二年城始就。正德四年,修葺以御寇。嘉靖以后,屡经营缮。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大犹山县北二十五里。亦名犹石嶂。耸拔中峙,群山拱揖其旁。上有月岩,又有龙池,深不可测。又飞凤山,在县西北一里,高百余丈,绵亘三里,轩举如飞凤,县之主山也。县东半里又有资寿山,高八十余丈,横亘五里。又东里许曰方山,亦高峻,形如覆斗。○南山,在县南二里,高耸插天。
书山县西八十里。高千余丈,延亘十余里,形如书柜,一名大章山。王象之云:县西介于江西、湖广、广东三路,大章山延袤数百里,出巨木美材。晋义熙中,贼徐道覆使人伐材于南康山中,至始兴贱卖,居民争市之,船材大集,而人不疑。及为乱,悉取以装舰。卢循寇长沙,道覆寇南康,此即其取材处也。又琴龙山,在县西三十里,地名琴江,下有龙潭水,派流二十里,名琴口渡。《郡志》:琴口渡,在县西五十里。
举岭县西八十里。高拔与书山竞秀。又小梅岭,在县北三十里,上有池,相传梅福隐居处。《志》云:县西百二十里有卢王高峒,山水雄壮。唐末卢光稠生长其间。又较车坳,在县北九十里,山势危险,径路纡曲,似较车之状。又鼓楼坳,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形势高耸,如楼阁然。○蜈蚣峡,在县西四十里。宋建炎中,李纲尝过此。盖出湖南之通道。
○犹水县东半里。源出大犹山。一云犹水上源即湖广桂阳县孤山水,流入境,经大犹山,因名。东南流经南康县界,入于章江。县别名犹川以此。○九十九曲水,在县东北四十里,地名上坪,水源出焉。西南流,回环九十有九曲,而合犹水。
县前水在县城南。源出桂阳县益浆镇。浆,亦作将。流经县西四十里,曰米洲水。有斗水亦自益将分流至此,合为一川,经城南而为县前水,合群川东南下,入南康县界之南野水,合章水。
○浮龙镇县西百里。有巡司。《志》云:元至元中,置于县西一里浮龙镇,后移于大传村,即今所也。又有大传营,元置,今废。又乌岐务,在县南二十里乌岐村,亦元置,今废。○金坑寨,在县西百六十里。明正德三年置,有小城为戍守之所。
疋袍隘在县北八十里村头里。《虔台图说》云:疋袍峒有猴岭,崔嵬横亘,接湖广桂东县罗木山。又有小径,可通南、韶诸路。明正德中,贼谢志珊使其党越岭而东,分道由村头里顺流而下,不半日犯县城,即此处也。嘉靖间,居民于村头里筑城,若遇警,则浮龙巡司可据猴岭以扼要冲,故疋袍与浮龙形援最切。又洞口隘,在疋袍隘西。又西为平富隘。疋袍东曰卢王隘,一云隘在卢王洞口。又大雷隘,在县北百四十里大雷岭下。与疋袍隘为县北五隘,俱为控扼处。○淡竹隘,在县东。相近有南北村隘。又县南有石龙隘,又南去县二百余里曰赖塘隘。又上稍厄,在县西南三十里稍尖峰下。县西又有蘑阳隘、三门隘。皆境内厄塞处,有兵戍守。
大稳保县西二十里。又由石保,在县西二十五里。县北八十里又有龙归堡。○神桥,在县治西南。宋咸淳间,邑人建木桥跨县前水上,每春涨多漂溺。后邑令赵明甫开新路以避其险,造桥于此,成功甚速,因名。《志》云:县城南有济川浮桥,县城东半里又有惠政浮桥,跨犹水上。
崇义县府西北百里。东北至上犹县八十里,东南至南康县百四十五里,西至湖广桂阳县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桂东县二百四十里。本上犹县横水地。明正德十二年,抚臣王守仁讨平贼,割大庾县义安里、南康县至坪、上龙、崇德三里、上犹县崇义、雁湖、上保三里置县,治近上犹之崇义乡,因名。明年,筑城。十四年,工毕,三面临溪,西南面凿濠为固,周三里有奇。今编户七里。
○崇山城北半里。旧名岐山,耸拔特立。王守仁改为独秀峰,后又改今名。地多产茶及水竹。又大龙山,在城东八里,高八十余丈,蜿蜒三里。城西又有伏虎山,亦以形似名。○观音山,在县南十里,山势峭峻,登者股忄栗。又大障山,在县西五十里,回环横亘,如帘幕然。
聂都山县西南六十里。高百六十仞,连亘四十里。相传昔有聂姓者开都聚民,故名。多产杂木及矾石。其水流入南康县,为南矾溪,入于章水。《山海经》:聂都之山,赣水所出。王象之云:章水所经,非所出也。《一统志》:山在大庾县西南百二十里。又符水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一名符竹坳,产符竹,小而轻。西南七十里又有傀儡山,数山高低相连,若傀儡。又有南源山,在县西南九十里,高峻绵延,周六十里,接大庾县界。
红桃岭县东南六十里,与南康县接界。旧为险要。又齐云岭,在县西四十里,势干云霄,南滨江。又西三十里曰五指岭,五峰相连,尖秀如指。县西北百二十里有板岭。百七十里有金鸡岭,高峙横亘,以形似名。○白面峪,在县东四十里,其北即上犹县金坑寨。明正德中,王守仁平横水贼,分道出石人坑、白面峪、金坑,是也。或曰:石人坑,即赣县玉枕山。似误。盖在上犹县西南。
桶冈县西二百余里,接湖广郴州界。山深谷广。明正德初,广东、湖广旱饥,流民逋逃其间,后遂为盗,号曰贼。抚臣王守仁既破横水左溪贼,进攻桶冈。贼闻官军屡胜,惧,请降。守仁期于锁匙笼出降,贼党犹豫。守仁分遣兵,一入茶坑,一入西山界,一入十八磊,一入葫芦洞。贼方于锁匙笼聚议,闻官军入险,急奔内隘,阻水为阵。官军四面进击,贼大溃。别将复由锁匙笼入,合军破桶冈大巢,于是贼众略尽。锁匙笼,在桶冈南。茶坑,《郡志》云在上犹县西四十里。
○县前水在县城北。源出大嶂山,绕城东出,有东溪水流会焉。入上犹县界,合上犹水而入章水。县西六十里又有牛皮龙水,源出桂阳益浆镇,分流而东,会于县前水。又有桃水,在县东南四十里,出红桃岭,绕流而入县前水。
南源水县西南五十里。出南源山,东流北折,合西符水。《志》云:西符水,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县西镬山,东流至此,会南源水,谓之符江口。又东入南康县境,合豫水,出南野口,入章江。或曰即横水也。一云南源为横水,西符水为左溪。明正德中,群盗据此,所谓横水左溪贼也。《实录》:正德十二年,时左溪贼与南赣下新、稳下等洞贼,盘据千里。抚臣王守仁以群贼为患,将攻之。议曰:诸巢为患虽同,而事势各异。以湖广言之,则桶冈诸巢为贼咽喉,而横水左溪诸巢为之腹心。以江西言之,则横水左溪诸巢为贼腹心,而桶冈诸巢为之羽翼。今不先去腹心之患,而欲与湖广夹攻桶冈,进兵两寇之间,腹背受敌,非吾利也。况贼但闻吾檄湖广兵夹攻桶冈,横水左溪,必观望未备,出其不意可以得志。横水左溪既破,移兵桶冈,势如破竹矣。乃分兵一自南康新溪入,一自上犹石人坑入,一自白面峪入,皆会横水。又分兵一自大庾义安入,一自大庾聂都入,一自大庾稳下入,一自上犹金坑入,皆会左溪。又遣伍文定等从上犹、南康分入,以遏奔轶。守仁从南康进捣横水,与诸军会,遂进抵十八面隘。贼惊溃,弃险走,遂破横水大巢。诸军亦至左溪,尽破贼穴。横水左溪贼悉平,乃攻桶冈,捣其巢。守仁以横水地控御三省,乃建城堡,奏置今县。十八面隘,在县东。
凉热水县西南八十里。同源异性,凉热各殊,下流合平政水,又东合南源水。○义安水,在县西六十里,源出大庾县玉泉山,流经县东南五十里义安里,因名。下流入南源水。
○上保镇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本上犹县之过步镇巡司。明正德十四年,王守仁以上保、石溪、烂泥坑路通郴、桂,奏请徙置,改今名。《志》云:县西北二十里过步渡,有过步仓及过步营,旧巡司置于此,今皆废。又铅厂巡司在县南四十五里,长龙巡司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俱正德十四年置。《志》云:石溪堡,在县西北二十里。
聂都隘在县西南聂都山下,为县境之噤要。明嘉靖三十一年,岑冈贼李文彪由火径过游仙隘,掠县境之关田。隆庆四年,流贼黄朝祖由南雄黄塘遁入桂阳罗木山为寇,官兵驻聂都扼其冲,贼几困。以防御不密,贼乘间由聂都达游仙、濠头,抵火径,归始兴故穴,势复炽。游仙等隘,皆大庾县过岭之捷道也。《图说》:县境西至丰洲,则接湖广之桂阳,西南至龙居,则临广东之仁化,皆山贼出没要区,而聂都、文英、关田三隘,防御尤急。然守白溪、尧村,则聂都、文英可无虞;据三峰脑,则桂阳流贼可遏绝。此又当图之于豫者也。○小坑隘,在县东南四十余里。相近有稳下隘、关田隘。又东南有流决隘。又横水隘,在县南。县西北又有长流隘、古亭隘,临古亭河,可通舟楫,直达上犹。又华山隘,在县西八十里。《志》云:文英隘,即大庾县西北百三十里之文英堡,今亦属县境。
附见:
南安守御千户所在府治西。洪武二十四年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叙宁都魏禧 | 叙南昌彭士望 | 总叙一 | 总叙二 | 总叙三 | 凡例二十六则 | 目次 | 历代州域形势纪要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北直方舆纪要序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